“不许买,家里条件不好” 这句话千万别再跟孩子说了

 

内心富足的孩子,胸中有锦绣,腹内藏乾坤,对未来果敢且自信,有眼界有格局。...

当孩子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到底该如何回应?

买!家里又不是没有这个条件!

这么贵,这得什么样的家庭条件,才会买这种!

以上这两个,恐怕是最常见的两种极端的回答了。

因为想给敏宝和仪宝选新年礼物,去逛乐高的时候,听到旁边一个妈妈这样在训斥孩子。

“你知道这个乐高多贵吗?”

“你知道爸爸妈妈挣钱养你有多辛苦吗?”

“不知道体谅爸爸妈妈就算了,还非要这么贵的玩具,你当爸妈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呀?”

一声声严厉的诘问,听得我心头打颤。
那个妈妈说的每一个字都有点刺耳,心疼这个孩子,一是孩子估计也不知道这个玩具值多少钱,只是单纯地喜欢,但听到妈妈这样拒绝,孩子一定会有这些感受:

1、愧疚d

2、我家里条件不好;

3、我想买东西的需求,是错的。

实际上,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们没有这个东西的价值概念,想要就只是单纯的想要。当他们遇到喜欢的玩具、衣服、零食......想拥有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对于孩子的需求,我们是否要满足呢?我们作为父母到底应该要怎么做呢?
1

打压孩子的物质欲望

孩子就会知奋斗思进取?
现在有很多父母都是从小穷过来的,节俭已经融进了血液,刻在了骨子里。深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们的认知里,坚信物质的匮乏能够教会孩子能吃苦,懂奋斗。

所以,当孩子提出需求或者欲望时,总会下意识地去拒绝孩子,担心若是满足了孩子的物质欲望,会让孩子不思进取,贪图玩乐,索求无度。

但是父母们却忽视了,在拒绝满足孩子欲望的同时,也带给了孩子自卑与内心的匮乏感。
知乎有一个问题“男孩被穷养是一种什么体验”,一位网友说得很扎心:

小时候,穷养也不过是别人晚餐红烧肉,自己吃馒头。这并不能影响我开心。

长大后,遇到自己喜欢却条件比自己好太多的女孩时,那种自卑才是发自内心的。

拒绝孩子的一切需求,实际上就是穷养的一种表现形式。

有的父母希望用克制孩子欲望的方式,不攀比,但往往并不能激励孩子进取。一味地拒绝孩子的任何要求,会加深孩子的内心自卑感与匮乏感,限制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有个知友说,从小,她爸妈对她管得特别严,尤其是零食、糖果、路边摊绝对不能碰,刚开始的时候会缠着妈妈要吃的,她妈妈不仅不给,还骂她甚至处罚她,渐渐,她就把糖果零食都与罪恶感挂钩。

但是当她毕业工作,自己有经济能力的时候,竟然对穿着、住宿等都没有要求,唯独零食,永远没有满足感,哪怕房间已经被零食堆满了,还是忍不住拼命买,在过度“补偿”自己的同时,内心的罪恶感却依旧存在,即便吃很多零食,但依旧没有快乐的感觉。

如果有时候吃不到零食,她甚至会因此焦躁不安,甚至暴怒。
正所谓“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内心的匮乏感,通常要经过三代以上才能转变,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三代出贵族”。这种匮乏感起着最显而易见的代际传递作用。

什么是贵族,实际上就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富足。

打压≠知奋斗思进取,只有欲望和需求得到满足的孩子,才能形成健全的、健康的人格和性格,才能有足够的自信去追逐更美好的事物和生活。
2

孩子的欲望都要满足?

那和溺爱有什么区别?
这时候,有些父母就会问了,孩子的欲望都得到满足,他内心是富足了,但是会不会太溺爱了呀?以后万一有什么事不顺心或没被满足,会不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溺爱孩子导致教育失败的新闻,例如我们之前写过的《想要毁掉一个孩子,就使劲纵容她》(←点击回顾前文),许多父母们简单粗暴地把“溺爱”和“无条件满足孩子欲望”划等号,担心满足孩子的欲望会步入“溺爱孩子”的后尘。

针对“溺爱VS无条件满足”这个问题,我之前写过一篇《依旧有90%的妈妈,分不清无条件满足和溺爱的区别》(←点击回顾前文)。

没有前提条件/附加条件的满足,是无条件满足。而无原则的满足,才是溺爱。

只要父母坚守一定的原则底线,孩子的需求合理,家长也能够承担得起,那我的建议是轻松愉快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吧。

但若有其他原因导致无法满足,也请如实相告,不要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就用“不买!”一言以蔽之,直接拒绝。
前一段时间,敏宝说想换个大一点的书包,希望可以空间大一些,能够多装些课外书,也能把水杯和课间零食一起装进去,这样每天上下学就不用多拎一个包(因为之前水和课间零食我是单独给他放在一个手提包里的)。

我觉得这个需求是合理的,而且冬天到了,手放在口袋里也更暖和,所以就带他去买了一个新的书包。

同样,刚入冬的时候,仪宝说她们班里有个同学的衣服很好看,是件羽绒服,她很喜欢,希望我能给她买。

但是考虑到还未入冬的时候,我已经给她新买了2件衣服,其中就有一件羽绒服,所以我就和她商量说:你看,妈妈给你买的这件衣服是你自己挑的,你也很喜欢,现在已经有羽绒服了,那件好看的衣服明年再买可以吗?仪宝想了想,就说:好吧妈妈,那先不买了吧,我这件衣服同学也说很好看呢。

孩子提出自己的需求,我们父母可以自己考量一下,合理的、能做到的就尽量满足;无法满足的时候也要获得孩子的理解,这样就不会让孩子觉得我的需求父母都会/不会满足,内心走向极端。
3

孩子内心愉快

与金钱无关
孩子的需求和欲望得到一定的满足,TA的内心就不会贫瘠,这是富养的理念之一。

孩子内心的愉悦和满足,不是由钱多钱少而是由孩子的需求来决定的。有时候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并不是知道这个东西值多少钱,只是单纯地就是想要。

傅首尔有次分享说,有次她给儿子买了双2000块钱的鞋,但是孩子不喜欢,说很丑。

孩子喜欢的是有铠甲勇士图案的鞋,卖35块钱一双。

2000块钱的鞋让孩子嫌弃,而有铠甲勇士图案的那双鞋才能让孩子真正地愉快。
教育家说: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地吝啬。就在他们或是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孩子愉快的事物时,他们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而这真的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会在最后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傅首尔听到孩子这样讲之后,对孩子说:“你拿35块钱的鞋和2000块钱的比,那是能比的吗?你就穿这双,妈妈都是为你好,那35块钱的鞋有什么好的?”,孩子心里肯定会不开心。

这个春节,敏宝和仪宝想要乐高限定款,也不是知道它贵,只是单纯地觉得这个乐高好看好玩,而且家里只有2个都已经拼完了,可以再买新的重新开始拼。
我们教育孩子,不是单纯地去讲说是否要满足孩子的欲望,而是要正视孩子的需求,不把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随随便便就剥夺了让孩子愉快的东西。

有人说,内心富足的孩子,无须头上金冠帽,也不必身上披锦袍,但是胸中有锦绣,腹内藏乾坤,对未来果敢且自信,有眼界有格局。

父母无论贫富,都可以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让孩子的内心更富足,对于未来也更有底气。
- The End -
— 好物推荐 —



    关注 父母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