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冯唐:成名要趁晚

 

人间不值得浪费。...

很多认为冯唐只是一个作家,其实他只是业余写作, “写得不业余”。

过去二十多年里,他一直从事着繁重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战略专家。

从麦肯锡到华润,再到中信;从咨询顾问到CEO,再到投资人,冯唐把自己受过的苦与累,总结的一手商业经验,都写进了新作《冯唐成事心法》。

围绕“成事”的话题,最近我们和冯唐进行了一场跨洋对话。以下为对话实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口 述:冯唐 战略专家、知名作家

采 编:叶正新 张溪冉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人间不值得浪费


问:这两年“成事”的提法火了。过去很多人讲成功、成大事,但是少有人讲如何聚焦在成就一件件小事上。您在《冯唐成事心法》里说,成事可以修行,同时我也看到很多人就追求安稳、活在当下。成事是不是也分对象?

冯唐:既然你提起“成事”,那我就从这里说起。首先,字典里没有现成的“成事”一词,我当时创造这个词时,也在想它跟“成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市面上一直流行“成功学”,我始终感觉成功很难复制。你看机场卖的《马云传》《XX传》总是暗示读者这么做就能成功。其实这不成立。哪怕马云重复他20年前、10年前做的事,今天也做不出来阿里巴巴、支付宝。

成功有太多因素在里面,有太多你个人再努力也控制不了的东西在里面。所以我不认为成功学值得大家一门心思去研究。

这是第一层面。

第二,不能成功就不做事了吗?

 

我自己是个爱干事的人。

我知道不同的人对世界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李诞是我的好朋友,他说“人间不值得”。人间到底值不值得?这句话不完整,我也没有跟他具体探讨。

你说人间不值得努力、人间不值得用功;但你也可以说人间不值得浪费、人间不值得蹉跎。

对人类和世界,我认同“整体无意义”,但是努力做事开心做事是一辈子;一事无成游手好闲也是一辈子。以我的个人体会和观察,努力做事反而可能是更快乐、更好玩的一辈子。

 

既然投胎到人世间,我就不是做“卧底”的,那就好好耍一把!

我一说你可能就明白:看到一个杂志由小变大,看到一个公号从无到有,看到一个团队从弱到强,成了一件又一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最近很多人讨论“过劳死”,我看了一下工作量,跟我原来在麦肯锡差不多,每星期工作80个小时以上……

问:那您身体好吗?冯唐:其实我身体不好,年少多病。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边干麦肯锡一边写了20本书,不能算不忙。这么一点做事的快乐,远远大于躺床上好几天给我的快乐。

我看到一个极端的案例:他这一辈子三四十年没工作过,跟家里人谈好,过低欲望的生活,花尽量少的钱。我以为他应该很开心,但是有一次他喝多了酒,号啕大哭。从心性上他并不快乐,没有大家想象的洒脱不在意世俗。

当然我也是一个个体,别人可以跟我不一样。但是有我这种心思,爱干事、想干事、不想把这么美好的世界留给那帮傻逼的,绝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一批人。

他们有可能从事管理工作,有可能刚进入工作岗位甚至在家里带孩子,只要他希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都是我潜在的读者。

成事有一套方法,不能蛮干,这是我坚信的一点。

从2000年至今,我每周工作80个小时以上不是因为身体好,其实是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你要有战略导向,明白哪些工作是必要的,哪些工作不必要。你想想,好多人指导大家工作,好多是无用功,让大家忙起来而已。

我看到太多的企业,围绕战略做得太少,把自己往死了逼。转回来,人也是一样,要分清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领导莫名其妙给你添上去的。

好几次,我遇到几个人跟我抱怨说,领导给的活太难,资源太少时间太短,这事没法干。

我要是你就跟领导好好谈一下,你确定领导的预期跟你的预期是一样的吗?可能是你替领导多想了,认为领导让你达到这么一个工作结果,最后把自己逼死了,领导也不见得满意多少。

第二,身体和工作的习惯。

有多少人刷着手机该睡觉时不睡觉,刷到最后没得刷了才睡着?这些人可能占一半以上。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放下手机,拿本纸质书,背背诗,看会小说再入睡,跟你刷手机到凌晨三四点,那个睡眠的质量没法比。

一两天不见效,持续一两年,你的身体状态就完全不一样。

活了50岁,我的成事之道


冯唐:有些人说,冯老师你这个《冯唐成事心法》是鸡汤。我说这不是鸡汤,是真知灼见。10年麦肯锡,5年华润,5年中信,我一直这么艰苦工作过来,觉得有用才这么说。

所有这些方法,底层都是两个字——“成事”

麦肯锡代表西方的管理智慧,东方的管理智慧比如说《资治通鉴》、曾国藩。其实我觉得曾国藩比孔子强很多。孔子更像一个学者,他生活的时间距离现在太远而且没有强调做事,可是在现代生活中你不做事可以吗?

曾国藩的贡献离我们更近,他实际上一直在成事,一直屡败屡战,这样一个状态。

问:聊到曾国藩了,其实我有个困惑,西方哲科思维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商界、学界都有各自的拥趸,我接触过不少企业家,有的企业家就信奉西方管理思维,完全不接触东方文化。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该如何有效地借鉴不至于学偏?

冯唐:我脸皮比较厚一点哈,推荐大家读《冯唐成事心法》。

在管理学上,我是中西结合的类型,这与我的背景有关。

小时候爱读中国历史,读《资治通鉴》,读曾国藩;工作后又去美国念了两年全职MBA,然后进麦肯锡做了10年;出来后,无论在华润还是中信,实际上做的都是管理实践。

毕竟在公司,你要用西方的流程管理这些企业,但是中国公司里又有中国的人情世故、交流方式、成事方式、进退方式。在智慧层面,基本上离不开中国的实际环境。

因为我毕竟不是在纽约或伦敦打工,所以从知识结构和经历结构上讲,其实中西都有。

我平时不得不带团队,但是我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团队有问题,我能不说话就不说话,第一反应是买几本书给他们读,让大家探讨探讨,就不用我整天唠叨了,后来发现讲成事方法的没什么好书。

一类是MBA课程,涉及会计、商法、报表解读,其实是大学教的东西,跟工作方式没关系;

一类是西方人写的管理书,跟中国的管理实践隔得有些远;

第三类,成功学,问题是大佬当时所在的环境已经没有了;

第四类,《资治通鉴》、曾国藩这些书,长篇的古文对多数人就是一个门槛。

我原来老说年近半百,今年我是50岁。过去二三十年拼命干,没有时间停下来稍稍总结,稍稍表达一下。索性自己写,这才有了《冯唐成事心法》。
另外还在写一本更具技术性的麦肯锡的工具方法,之后可能还会写《资治通鉴》相关的中国历史智慧,把这些年的心得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人家愿意读就读,不读我也没办法。

如果直接回答你,我觉得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管理说到底还是人的事,你光看西方的书不行,但是西方这一套公司制度、商业法则,你完全不看也不行。

优秀领导者的共性:对“成事”的渴望
问:领导力是不是天生的?这个话题在管理领域一直有争论,您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冯唐:第一,领导力一定有天生好、天生差,我100%同意。

类似于写毛笔字、画画、跑步这些天生都有差异。有些人天生就是当领导的性格。

你说性格没有基因基础吗?我觉得是有的,只是我们现在不懂而已。有一种人再有钱也喜欢偷东西,可能就是基因的原因。对你来说很简单的事,对他来说想管住自己不偷东西挺难。

所以我承认,在领导力上,大家生而不同。

第二,培养和不培养,特别是自己修炼不修炼,有巨大的差异,不能说后天的修炼完全没有用。

协和、麦肯锡都有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我形成这个习惯后,进了企业也是。其实你也是,带团队也类似师傅带徒弟。但是你会发现,教人是个痛苦的过程,你要反反复复地说,说一遍不行可能要说10遍、20遍,盯着他、告诉他怎样做。有些人原来不会后来会了,也就说明后天的修炼有用。

第三,领导力有不同的风格,不能强求一致。

相比于写毛笔字、画画,管理是一个更复杂、更有弹性的东西。你说乔布斯骂街、偏执,是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其实这就是怎么给他搭班子、让他扬长避短的问题。

不能认为一个孤僻、决断的人不是好领导,你也不能说一个招所有人喜欢的人就一定是好领导。问:那么性格层面的因素呢?有一种观点讲: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才能成功。我也看到有些企业家说自己有很强的危机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明确地说自己性格的底色是悲观主义。在成事的过程中,到底是悲观一点好,还是乐观一点好?

冯唐:我觉得悲观、乐观不是最主要的。如果你天生悲观就不要强求改变,你就悲观;如果你天生乐观,你想飞向月球飞向火星,你就乐观。

同时优秀的管理者,底层性格是共通的,即对做事的渴望。比如你不让我弄烟草,我种橘子;你不让我种橘子,我养猪,就是闲不住。

我估计你接触的企业家比我多,你会发现,那些人总在琢磨怎么干点事。

“我是一个容易没自信的人”
问:过去您一直在带团队,原来做咨询顾问,后来做CEO,做投资人,这种身份的切换对您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冯唐:这是个好问题。我的职业生涯主要分三段:

第一段,(在麦肯锡)做咨询。做项目经理时,典型的“1+2”:一个项目经理和两个咨询顾问。那时候更像一个组织者,同时又不得不自己干很多活;到了合伙人时,就是所谓的金字塔“1248”:8个可能要做的项目,4个项目正处于写规划书的状态,2个项目在谈报价、合同,一个项目在进行。类似这样,带一支小团队,要让自己下场干活。

第二段,到了华润。实际上我带过上万人的队伍,你不得不依赖所谓的“官僚系统”,依赖管理框架。如果你带三四个人、七八个人,稍微聊聊天见见面基本上就管过来了。但是带七八千人的队伍,怎么可能全见面?就不得不依赖管理流程。

另外你会发现,带大队伍的人,80%的时间都在做政治思想工作,帮助大家把怨气、把问题摆出来,让大家力气往一处使,解决的基本都是心理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

从早上9点到下午6点,你就像一个冲水马桶,一直被人往里面灌各种问题。看上去挺高大上,实际干的就是这活。

到下午6点快吃饭了,你想着去锻炼一下或者去喝个酒,可是往往又没那么幸福,可能晚上还得去应酬。

为什么说做领导需要一定的体力,原因就在于此。

第三段,到了投资这边。跟前两个工作性质不太一样,作为投资人你不管理团队,又不是董事长、CEO,你想使劲也不能直接替CEO干活。

你更像一个教练,给资源给辅导,帮助运动员(创始团队)更好地成事,成为全国冠军、世界冠军。问:无论学医,在麦肯锡做咨询,还是在华润、中信,每一段经历您都深耕了挺久,反观现在很多年轻人经常跳槽,换轨道。当面临重大选择时,您的决策模式是什么?

冯唐:特别简单。别人说我自恋也好,吹牛也好,其实我内心是一个很容易没自信的人。为什么每个阶段都学了那么久,两个原因:

第一,我没自信说自己该学会的已经学了七七八八。为什么离开麦肯锡?我觉得学习曲线太平了,我在做一个重复性的工作而且年龄又不是太大,想迎接新的挑战。反正人生来一趟,我又不想当卧底,我想耍一耍。

第二,我喜欢吹牛。为了吹牛,你要找一个最牛的地方。当年高考,保送去北医,我去了协和。麦肯锡又是做咨询最好的地方,华润在国企里面也是数一数二。去最好的机构,你的代价就是得撅着屁股使劲干才能往上走

培养好的见识,为了顶级的智慧,才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很长。一旦我发现学习的空间特别小或者做事的空间没有了,有可能认真考虑换一换。

相信人类的创造性和柔韧性
问:最近有个热词叫“内卷”,成事似乎越来越难,未来5到10年,您认为宏观环境会更好还是更差?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如何逃离内卷?

冯唐:第一,跟过去十年相比,今后十年生意肯定更难做。人均GDP从1000美金到1万美金增长的速度,跟从1万美金到2万美金相比,增长的绝对值差不多但是幅度差得很多,大家的心气也不一样。

第二,也不能悲观,要相信人类的创造力和柔韧性。总归会有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生意模式跑出来。比如面对面的授课越来越少但是有音频课了;比如正装不太好卖,但是休闲、半休闲(服装)、运动服变成了日常。

我老说逆境十字箴言:“看脚下,不断行,莫存顺逆。”
要先稳住阵脚,不断探索能做点什么,心里别老想着现在不如过去十年好,这么想也没用,过去的也回不来。我们还是要面对未来。

第三,将来五年、十年之后的商业形态,很有可能是每个行业都有两三家大公司和一些“小而美”的公司,中间的公司比较难生存。

至于创业,大家心态可能要调一调,不能总想着讲故事、烧钱、融资、上市等等。你先想想能不能现金流为正,回到生意的初始状态,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不是在规模不大的时候就能活下去,而不是非要弄成大象才能活。

为什么成名要趁晚?
问:据我观察,无论社会趋势如何,主流情绪似乎都急着功成名就,但是我读您的文章发现有句话特别动人——“成名要趁晚”,这是基于怎样的考量呢?

冯唐:因为我没做到成名趁早(开个玩笑)。

实际上我观察周围, “德不配位”的人活得最不舒服。他占的位置、权力、名声跟他的能力、见识、智慧差距太大,又累心又累身,最后基本都会身败名裂甚至进监狱。

什么造成了德不配位?说白了就是“成名要趁早”这个口号催的。大家没有去关注耕耘,只是想着怎么尽早收获,造成走捷径、钻空子的人很多,认真修行、提升自我的人变得少了。

绝大多数人去趁早成名、走捷径,还是绝大多数人都很本分地修行、本分地挣钱,你觉得哪个社会更可爱一点?

社会变得油腻是不本分、不规矩、走捷径造成的。本来世界挺美好,一出门就遇到油腻的事,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待着不舒服。

我要求不了别人,只能从自己做起。最明显的就是写作和商业这两块。我宁可写长销书而不是畅销一年。《万物生长》也拍成电影了,现在还在卖,也快成经典了。

商业那边也是。尔虞我诈的商战,哪有走得远的?全靠老老实实、本分地一点点做事。你骗我一次,我第二次还跟你做生意,我得傻成什么样?

 

如果我十五年前写《冯唐成事心法》,把自己打造成某种天才,那是欺世盗名。现在写,里面讲的内容都是我一点点干起来的,饭能吃得香,觉能睡得着。

问:最后一个问题,你的职业轨迹横跨多个角色和领域,外界给您加了那么多标签,您觉得自己的第一身份是什么?

冯唐:诗人。

这个世界最可爱的地方就是诗意。

我能给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一些诗意。
END
《冯唐成事心法》正式发售
历时1年、70篇实战方法、21篇实用干货
冯唐将自己20年职业生涯中
“吃过的苦、踩过的雷、翻过的山、见识过的人”
总结为“冯唐成事心法”
点击下图 ▼ 订阅冯唐新作
排版 | 张溪冉
审校 | 叶开甫  轮值主编 |
叶正新


    关注 正和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