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北大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是这样的

 

北大是如何从学生的反馈中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

本文原标题:《如何找到提升培养质量的切入点》。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认为,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学校不断从与学生的“直接对话”中发现问题,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



世界的快速变化对教育造成了冲击。今天大学的边界、学科的边界、专业的边界,乃至知识面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这使得未来的很多事情很难把握。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在与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交流时表示,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

面对向本科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北大如何不断发现问题,改革创新,以回应国家和社会的新需求?

刘建波认为,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北大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学生评教、应届毕业生调查、校友调查、教学督导、同行互评、教学状态监测平台组成。其中学生评教、毕业生调查、校友调查是学校与学生“直接对话”的三个重要途径。那么,该校又是如何从学生的反馈中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


培养能够把握未来的人才


麦: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北大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刘建波:我一直认为教育是滞后的。现在社会发展3 到4年就可能有很大变化,这一方面要求教育需要有超前意识,一方面需要本科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满足当下社会需求。尤其对北大来说,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够预测、把握未来的,能够在未来的发展里起到引领作用。教育部联合多部门推出的“拔尖计划 2.0”,目的就是要培养中国未来的科学家、思想家。



麦:在您看来,能够把握未来发展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刘建波:我认为这类人才首先要从对历史的分析、对现实的批判中,找到现实中的问题;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够以现实为导向进行知识整合与自我构建,有求知欲和科学精神,特别是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麦:这是不是意味着本科教育阶段通识教育非常重要?



刘建波:北大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更多样化的,学生的出口也应该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会直接进入职场,有些人会成为学术人才。所以我们的培养中通识教育的确占很重要的地位,但也不能单纯地抛掉专业教育,总体来讲还是要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最近几年我们在专业教育里也强调对学生进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知识的自我构建等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份来自应届生的答卷


麦:面对向本科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北大如何不断发现培养中的问题,并改革创新?



刘建波:北大从四年前开始组织开展应届毕业生调查,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知道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其中哪些是与学校改革有关系的。所以调查以问题为导向,以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体验为调查目标,涉及学生满意度、成长性、学习偏好,特别是对结果变化原因进行分析。

比如调查会关注学生与同学的关系,学生与导师的关系,各育人环节对学生成长帮助有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哪些能力、素质方面获得了提升,等等。而且我们将毕业生的反馈与培养过程进行关联分析,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多数与我们的预想相吻合。学校在进行本科教学改革时很多都参照了调查的结果。



麦:能不能请您举例说明,近些年学校的人才培养改革中,哪些是参照应届毕业生反馈作出的决策?



刘建波:比如前两年我们从应届毕业生调查中了解到,学生认为朋辈之间的影响要大于教师的影响,这就非常值得关注。北大的学生很优秀,同学之间的影响大也正常。但是毕竟教师在学校的教育中应该起到主体作用,这就反过来指出我们的培养中师生交流需要加强。于是我们采取一些措施鼓励教师与学生更多地互动。比如我们最近要出台一个工作量核算方面的措施是,教师做导师、为学生课后答疑都会被视作本科教学工作量等,最终目的还是希望教师愿意在教学中投入更多。

每年,本科毕业生调查结果都会编入学校的《本科教育质量调查研究报告》。报告不会对调查结果做太多解读,主要还是展示数据,将问题直观地显示出来。院系是北大本科教育质量主体责任单位,所以报告通常都会提供给院系,由院系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希望学院以此为依据做得更多。


倾听离校十年校友的声音


麦:据了解,学校也很关注对离校多年的校友的跟踪评价,关注他们的中长期发展,原因是什么?



刘建波:我们目前的设想是对毕业一年、五年、十年的校友进行短期和中长期的跟踪评价。毕业一年后的校友与刚毕业时相比,可能在任职岗位和对社会感悟方面会有一定变化,但不会特别大,对他们影响更大的还是专业学习。不过,由于北大本科生中70%~ 80%的去向是深造,毕一年后大多数人还在读研究生,所以我们更希望对毕业五年、十年后的校友进行跟踪调查。毕业五年后正是学生硕士毕业后工作两三年,或是博士毕业前后,我们认为这个阶段可能还是受到专业教育影响更大。但是对毕业十年后的校友来说,可能除了专业以外,学校或者通识教育的影响将发挥更大作用。



麦:其实现在一些大学的校友会也会积极跟踪毕业生的中长期发展状况。



刘建波:我认为教务部门和校友会关注的重点可能不完全一样。校友会有可能主要关心校友的工作、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发展对学校的回馈。而我们更希望了解北大毕业生经过几年的社会磨砺后,认为学校培养中哪些方面对他们帮助最大,哪些是大学教育应该提高的。而且由于校友反馈的很多问题可能都是当下出现的、学校不太了解的新问题,校友调查就成为校园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渠道,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学校及时对人才培养进行调整和改进。




麦:请离校多年的校友评价在校期间的人才培养,有个顾虑是他们可能会因为记忆模糊产生偏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建波:学校十年以前的情况我们是知道的。当把校友反馈的问题与十年以前学校提供的教育相对应,就能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误差肯定会有,但我认为对教育本身核心问题的把握才是最重要的。数据分析的误差属于技术上的问题,更多地要看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比如我们在看数据分析结果时,更关心的是排在靠前或靠后几位的问题分别是什么,即反映出的每个问题相对程度。具体每个问题间相差3个还是5 个百分点,并不是关心的要点。


评教以学生收获为出发点


麦:作为北大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2016年上线了新的教学评价系统。新系统的使用如何帮助学校建立起培养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刘建波:新的评教系统是对培养过程质量的监控,它不单单是学生评教系统,还包括督导听课、同行评课、教师自评等多个模块,可以反映对课堂教学的综合评价。评教系统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学生收获和体验为出发点。比如学生评教时我们会问学生能不能跟上教师讲课的进度,教师会不会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调整授课内容。我们通过对一系列指标的关联分析,发现培养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为接下来学校的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举例来说,查看《2017—2018 本科课程评估结果分析报告》我们发现,学生的课程收获、课程目标和课程挑战性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这就说明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明确课程目标,适当提升课程挑战性。教师讲授思路清晰,鼓励思考与学生学习热情和深度学习的兴趣相关性高,于是我们需要鼓励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课程评估指标排序显示,学生对激发兴趣、内容挑战性、有效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水平调整这三项评价偏低,由此看出我们的教师在授课中需要加强相应的教学环节。教学的基本单位是课堂,培养计划的基本单位是课程。综合性评教系统恰恰是抓住了课堂和课程这两个基本单位,以及学生和教师这两个主体。我想如果培养过程质量可以得到保障,学生自然就会收获好的培养结果。

作者| 麦可思 郭坤

本期责编 | 麦可思 谌超
往期推荐







01.重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怎么设?细则来了!

02.重磅!高校教师职称制度迎重大改革

03.为本科生配导师!真的来了!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请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
 ☞

---致麦粉:

微信公众号平台近期改变了推送规则,不再按发布时间排序推荐。想要不错过每日推送,可以把【麦可思研究】设为星标

阅读之后点赞在看,将获得更多您感兴趣的内容。


    关注 麦可思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