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曾对歼11很失望,演习被对手打爆,油箱都很少加满

 

上世纪90年代,空军开始装备苏-27战斗机,当时世界上只有三款重型战斗机(苏-27、F-14、F-15),为...

上世纪90年代,空军开始装备苏-27战斗机,当时世界上只有三款重型战斗机(苏-27、F-14、F-15),为了提升自己的航空工业实力,在空军的支持下,沈飞从俄罗斯引进了苏-27SK战斗机的生产线(双座的苏-27UBK依然需要进口),被将其命名为歼-11A战斗机。歼-11A于1998年12月16日完成了首飞,虽然号称是国产战斗机,但是沈飞仅仅负责组装工作,所需的零部件都从俄罗斯进口,包括N001雷达、AL-31发动机,本质上与苏-27SK没有任何区别。
按照当时和俄罗斯签署的协议,歼-11A原本打算生产200多架,并且俄罗斯会出售正在研发中的苏-27SKM战斗机,这款战斗机优化了苏-27SK的航电系统,增加了多用途作战能力,不过当时俄罗斯的技术尚不成熟,所谓的苏-27SKM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歼-11A战斗机于1999年装备部队,成为空军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然而苏-27SK与歼-11A战斗机的缺点很快暴露出来。
当时的苏-27SK与歼-11A使用N001雷达,这种雷达采用倒卡伦天线设计,存在超重、耗电量大、探测精度不高、故障率偏高等问题,性能甚至不及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AWG-9雷达。此外苏-27的数据链非常落后,由于配套的R-27空对空导弹缺乏主动制导能力,导致抗干扰能力也非常差,曾在非洲的实战中出现过20多枚R-27无一命中目标的纪录。仅就座舱设计、数据链而言,当时的苏-27SK甚至不如JH-7“飞豹”,当时的“飞豹”战斗轰炸机装备了基于553B数据总线研发而来的GJB289A数据总线,火控系统的运算速度远高于苏-27SK。
由于当时并没有远洋护航的需求,因此苏-27SK/歼-11A的航程优势一直没有发挥出来,虽然苏-27SK可以携带9吨的燃油,但是空军在使用过程中发现,6吨燃油就足够训练与日常巡逻使用了,一旦加满9吨的燃油,会对机体造成较大的负担,加速机体寿命的消耗,并且此时的机动性受到相当严格的限制,这导致苏-27SK与歼-11A的油箱很少加满。
后来随着歼-10A战斗机开始服役,苏-27SK与歼-11A的弱点完全被暴露出来,歼-10A凭借着雷达性能优势,利用电子对抗手段可以压制苏-27SK与歼-11A,火控系统的差距让歼11A、苏-27SK在超视距空战中被打爆,只有蒋佳翼这样的王牌飞行员,能够凭借着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驾驶技术,成功接近歼-10A,利用苏-27的机动性优势取胜,重型战斗机面对中型战斗机需要规避超视距空战,这在北约空军那里是根本无法理解的。后来歼-11A与泰国皇家空军的JAS-39战斗进行联合演习,同样在超视距空战科目上被打爆,这证明歼-11A的航电系统已经完全落后。
后来沈飞只生产了105歼-11A战斗机,开始研发全面国产化的歼-11B战斗机,歼-11B在保持原有机动性的基础上,换装了更先进的平板缝隙天线雷达、霹雳系列空对空导弹,歼-11BS还抛弃了苏-27SK的模拟式电传操控系统,使用了数字化电传操控系统,进一步提高了飞行性能。歼-11B还装备了国产的涡扇-10发动机,提高了飞机的推重比,综合性能达到了F-15C的水平。


    关注 四代重歼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战斗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