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越爱名校,名校就越不爱我们

 

好坏另论,你要去就要看人家”喜好“~...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这里的名校,指的是国际常春藤学校。

为什么说“我们越爱名校,名校就越不爱我们”呢?

这和歧视有关,但在常规教育上来自“常春藤”的歧视应该很轻,之所以不喜欢,与文化冲突可能有很大关系。比如我们把考上名校当目标,但在人家的“招生办”看来,或许这样的目标是不可理解的,他们觉得你来我这里是因为这里能在某个方面帮到你成长,而不是“刷卡”镀金。

想要更容易理解这种现象,或许通过下面这篇现成的文章《北美顶级私校光环背后,是亚裔孩子在精英教育下的迷失》(节选,原文来自公众号“留学全知道” ,作者方也)有所帮助。
什么才是真正的个性化教育


能够进入海外私立名校的孩子无疑都是优秀的,那么,如何在人才济济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呢?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少数人呢?

在中国的学校里,考试分数是评判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但在加拿大的私校里,很难用成绩把学生分出个三六九等来,因为学生的考试分数是保密的,学校更不会公布学生成绩排名。

而且学校似乎并没有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虽说每个学年都会给各科成绩第一的学生颁奖,但是,仅此而已,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不会特别表扬或者推崇成绩优异的学生。

当然,校园里的每个人都很忙碌,一天紧张的学习结束后,各种课后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大家都有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要做。

学校里有功课全优的学霸,在奥数、写作、辩论、科学、机器人大赛中频频获奖,这些大都是亚裔孩子(特指传统教育下成长的学生,移二代除外,下同);白人学生对学习不太关注,他们更加痴迷于音乐、艺术、戏剧、体育,其中一些人已经达到非常高的专业水准,学校也不乏入选国家队的奥运选手。

亚裔家长往往喜欢比较,也习惯于竞争,总是希望给孩子找出几个攀比或者追赶的目标来。但是,学校里的学生们形形色色,各有特色,感觉不到竞争的氛围,没有谁是大家公认的最了不起的人物。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常常会感到困惑,这所学校的孩子里谁是最优秀的?我的孩子在这所学校是属于最优秀学生之列吗?

我们讨厌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希望给孩子个性化教育。但是,在真正的个性化教育面前,反而有点不适应,陷入了迷茫。

因为我们所理解的个性化教育往往有一个隐含的前提,那就是学术成绩是最重要的,只有保证学习好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个性发展。

比如,突出的学业成就,至少有一到两门特长,同时还能考上名牌大学,这是我们眼中的优秀孩子的标配。

真正的个性化教育,其实并没有统一的优秀标准,每个学生在性格、学术、兴趣爱好上都是差异化的,都有着各自的闪光点。

个性化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资源和自由探索的时间,尽可能创造一起机会来激起孩子在学术、体育、艺术等领域中的兴趣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潜能,从而让孩子们走上自己的成功之路,这也是顶级私校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我女儿有个同学很喜欢编程,靠着自己在家自学,获得了谷歌青少年编程大赛第一名,Phillips Exeter Academy和Phillips Academy Andover两所顶级美高主动发来入学通知书,她说她不想离开她的朋友和家人。她现在正兴致勃勃地自学大学计算机和金融课程。

这个孩子显然不太符合我们亚裔家长的优秀标准——虽然她的数学天赋很高,却没有兴趣参加任何数理化竞赛;她对学校的功课并不是太在意,学习成绩一般,而且似乎也没有要去名校的远大志向。

但是,她凭着对计算机领域的热情和专注,未来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先者,这就是个性化教育追求的结果。

亚裔家庭也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由于受到某种“优秀标准”的约束,我们的特长培养往往是表面化的,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缺乏真正的热情和钻研精神。

藤校招生官说亚裔学生的优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原因也就在此吧。
亚裔学生的课外补习,有必要吗
虽然私校比公校有着更高的学术标准,但是在亚裔家长看来,学校教的东西还是太少了,学生的知识不够扎实,所以,亚裔学生的课外补习很普遍。

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学习时间,然而,私校的学习时间并不多。

跟海外公立学校相比,私校的暑假和春假更长,平时的假期也更多。我女儿学校一年的上学时间大概也就200天左右。不仅如此,每天上午9点才上课,下午3点就放学了。

而且私校的课程设置非常广泛,除了英文、数学、科学等学术方面的课程,艺术、体育、戏剧、音乐课也占有很大比例。

不仅学术课的占比无法与国内学校相比,知识的系统性也远远不如国内。小学没有课本,由老师自主选择上课材料。中学开始有了课本,但是,老师并不会把课本的内容都讲完,只是挑选其中一些内容来讲。

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作业是很少的,节假日更是不可能有作业,到了高中以后作业量才会增加。

这样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下,可想而知是学不了多少知识的。跟国内繁重的学业相比,西方确实可以说是快乐教育,即使是顶尖私校也不例外。

那么,学生的学术能力如何建立呢?既然学习那么轻松,为什么有那么多科技牛人和大咖出现,为何他们的科技水平一直领先世界呢?

原因在于北美学术教育的重点并不是在知识上,而是在于训练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的目标就是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内心对知识的渴望。

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不去讲太多,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

比如我女儿学校的历史课正在学习二战史,通常是老师讲一些背景知识,或者是老师指定几篇文章让学生提前阅读,然后在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诸如二战发生的原因,二战对世界带来的影响等等。课后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收集资料,写成一份研究报告。

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老师还会采用采用跨学科的学习方式。

女儿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宗教课的作业是分析达芬奇的著名油画《最后的晚餐》,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从宗教、艺术、历史、政治、道德的角度来讨论这这幅画,课后要求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或者感兴趣的角度写成一篇文章。
这种教学方式基本上涵盖了做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整个过程,学生学会了如何收集资料,怎样阅读分析资料,怎样撰写研究报告。

这种教学方式训练的是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的是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

虽然知识面远远不如国内的学生,但是,这里的学生拥有自己探索知识和获得知识的能力,一旦对某个知识领域感兴趣,完全可以自己自学

当然,探索和研究能力并不会体现在考试分数上,也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注重成绩的亚裔家长仍然会选择让孩子上课外补习班。

课外补习显然也是有效果的,我们会看到亚裔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优秀。但是,成绩优异在成为一种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一种负面效应,因为这跟整个学校奉行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




学校认为亚裔学生太过注重成绩和分数,选择课外补习是不相信学校的学术能力。

女儿学校的老师曾经不解地问我:“我们是加拿大最优秀的学校,有最好的老师和教学方法,也有最好的教学资源,你们的孩子将来都会很棒的,你们为什么还要到外面补课呢?”
亚裔学生的“性格问题”
常春藤大学拒绝亚裔学生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亚裔学生性格有问题。

一个直接的体现就是哈佛大学在“亲和力”“善良”“受人尊重”等性格评价中,给亚裔学生打了最低的分。

亚裔学生勤奋努力、学业优秀、为人谨慎,也很少惹是生非。为什么说性格有问题呢?其实深层的原因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比如亚裔学生太过强调个人的优秀。

私校是非常强调社区(community)这个概念的,学校被看作是家庭和教职员工组成的社区大家庭,并致力于营造一个温馨、友爱、相互帮助的大家庭氛围。

孩子入学面试时都会被问到:为什么社区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你将如何为社区做贡献?

在这个社区大家庭中,家长们的贡献不仅仅是缴纳昂贵的学费以及各种慈善捐款,家长委员会在学校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家长平时还会在学校担任各种义工。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愿意为学校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毕业以后也很乐意回馈学校(PS:真相了~不求回报是没有的,能给学校带来什么比你多优秀本身更重要)。

但是,很多亚裔家庭似乎游离于这个大家庭之外。学校的各种活动中,亚裔家长显然没有白人家长活跃,很多亚裔孩子放学后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对学校的活动不太热心。

学校一位老师曾经跟我说:“你们亚裔父母很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名校,每年总是有很多家长要我写推荐信,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仅成绩优秀,还有各种竞赛获奖。

但是,我不看这些。我看的是这些孩子是不是真心爱我们这个学校,我更愿意推荐那些愿意为我们这个社区大家庭付出的孩子。”

个人的奋斗和优秀,考取名牌大学,在亚裔文化中是被鼓励的,在其他文化背景中,却可能被看作目的性太强、急功近利,只顾个人优秀,不愿为集体奉献。


    关注 一度蜜订阅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