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学习时突然崩溃,为什么你天天学却仍然进步很慢?

 

有道理却没用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真理...





李欣是一家民营企业的培训主管,跟很多年轻人相似,李欣也非常爱学习,特别是在学习资源丰富的今天,她开通了得到,购买了混沌大学研习社,在朋友圈中看见优质的课程也积极参加

但李欣感到费解的是,虽然学习的都是优质资源,但是并没有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工作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其实,李欣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随着科技的发展,看似越来越便捷的学习形式也为学习效果之痛埋下了伏笔现代人学习的三大伤心事,分别是信息爆炸知识中毒和纸上谈兵

细品,确实是这么回事,信息爆炸说明学习资源过剩,而我们应该如何来选择?知识中毒就类似于朋友圈的各种养生小知识,不能偏听偏信;而纸上谈兵则是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诚然,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多,哈佛大学大卫·加尔文教授曾经说过,要想避免重复交学费的方法,就是从自己过往的经验中学习,将经验转化为能力

今天的推文来自于培训杂志融媒体特约作者刘畅老师,他将跟我们聊聊经验萃取那些事儿~
说起经验,大家都不陌生,对于经验的经典描述更是数不胜数,但有意思的是,对于经验的评价,各有争议

  • 塞西尔说一克的经验抵得上一吨的理论;欧文也说经验是真知灼见之母
  •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经验丰富的人,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巴菲特也说人们往往凭经验预测未来,但经验主义存在缺陷
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声音,我们应该怎样科学的看待经验呢?

其实,后者反对的不是经验,而是反对没有萃取的经验,这样的经验通常是零散的过时的偶然和难以复制的;而我们需要的经验是结构化能迁移复制有具体的应用场景的所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经验萃取

经验萃取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库伯学习圈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把体验学习阐述为: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具体的体验,这就是我们熟识的经验学习圈理论
库伯学习圈理论


通过库伯的学习圈理论,我们可以把经验萃取分成四个步骤聚焦情境事件分析梳理知识和提取经验
第一步:聚焦情境


经验应该来源于情境,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经验萃取选择主题的过程,是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合进行经验萃取呢?

答案是否定的,这里我们引入经验情境的四个判断标准:擅长重要高频面广,也就是说适合经验萃取的主题通常情况要自己擅长的内容,对组织和个体来说很重要,出现的频率要相对比较高,不能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如果是为企业服务的经验萃取,还要加上面广这一条,受众要相对广泛,不能太过于狭窄
第二步:事件分析


事件分析需要把典型事件还原,这里也介绍几种方法:

STAR法

源于行为面试法中的STAR,通过过去的行为,来挖掘背后的逻辑和思考,如下图所示:
五线谱情景再现

从实践情境问题决策结果等因素来再现情景,适合具体的工作情景和问题的解决

BTC个案分析法

首先对行为特点进行分析,找出行为步骤和要点

接着探寻行为背后的思想,也就是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个时候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这里可以萃取正反两方面的做法,通过对比印象会更深刻

最后是后果影响,不同的思维,造成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后果,这也就是我们可以在整个典型事件中进行萃取的要点,BTC个案分析法,比较适合流程性工作场景的萃取:
第三步:提取经验
当把典型事件进行分析后,我们接下来需要做的是第三步提取经验,这也是整个经验萃取工作中的最为关键的环节

我们往往在经验萃取的学习中看到一些典型事件的回顾信息,然后就会出现萃取后的工具,表单模型口诀而我们的隐性经验是如何萃取出来,最后达到显性化的程度,往往没有涉及,这种关键方法论的缺失就导致我们很多时候靠拍脑袋来做萃取,知道起点和终点,而不知道中间的过程

经验的提取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有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在这里我们把经验提取分为四个层级



第一级,切框架

框架是经验的基础结构,在框架中先定义一个结构,将关键的细节和技巧放在里面,可以保证经验应用上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避免碎片化经验

常用的切框架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流程步骤切框架法,这里的流程步骤通常会有一个先后顺序,可以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也可以是重要性顺序,通常的表述有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等

第二种是核心要素切框架法,以结果为导向,影响某事件的几个要素部分,比如制造业问题人机器物料方法环境;再比如要提升产品的销售额,我们从产品功能外观价格营销竞争等维度入手同时,在切框架的时候,最好是3~7个框架之间,且框架颗粒度上要保持均匀,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熟的通用模型,如营销7P战略3C等模型

第二级,挖细节

根据第一级切取的框架深入挖掘细节,如果第一级切的是几个环节,第二级就挖掘这些环节下有哪些步骤关键动作或要点,这个过程中有两种操作方法

如果是个人经验萃取,建议采用复盘的形式,越细节越好实际上,为了保证经验的有效性,我更建议用第二种方法,对多位专家的深度访谈,这样挖掘的细节会更加全面和准确

第三级,萃障碍

我们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需要知道哪些地方是异常困难的,哪些地方是容易犯错的

设想一个场景,今天我要跟一个团队谈判沟通,事前我是不是要做功课,这个团队里面谁最有影响力,谁态度最强硬,谁最不好说话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萃取经验时,也要找到这些关键的点和坑这一级,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萃取,一个是困难点,一个是易错点

困难点大家都明白但易错点,有一点需要强调,通常对于易错点的萃取,我们是需要区分新手和老手的例如开车,新手和老手容易犯的错误就不一样,新手由于不熟练和紧张,容易犯的错误是会把油门当刹车,但这个错误很明显,老手是不会犯的,当然,老手也会犯一些错误,比如开车玩手机等

第四级,配工具

很多时候经验之所以不好传承,就是没有工具化,常见的工具有话术口诀公式模板等

比如,我们经常出差的人,容易忘记东西,身手要点钱(身份证手机钥匙电脑钱包)就是一种口诀再举个例子,如何赞美,也可以通过萃取成一个公式:赞美公式=一个时间点+一件具体小事+细节描述+感受

话术就更多了,比如广告话术销售话术服务话术等,模板也有很多,如盘点类模板流程类模板调研类模板检查类模板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第四步,梳理知识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回到我们经验萃取最开始的环节来思考,我们经验萃取的载体是什么?

换一句话来说,我们刚才前三步萃取的宝贵经验作为一种什么形式来存在,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合适的载体,我们辛苦萃取的知识就没法得到有效的应用,等这阵热乎劲过去了,经验就会被束之高阁,从以终为始的角度来看,这个载体是一开始我们就要考虑清楚的

最后我们介绍几个常见的载体
  • 第一个,也是最直观的,就作为岗位经验手册,作为企业员工自学的工具书或者新员工必修课存在
  • 第二个,可以作为岗位经验案例,因为我们的经验萃取本身就是从情景出发的,与岗位经验手册相比,在具体知识性的同时,兼顾了可读性
  • 第三个,是我们做经验萃取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就是作为课程开发或者微课课程开发的经验部分相对更加系统,而情景微课更多是短平快的一个有效知识点,根据企业的需求不同,选择不同的载体,能够让萃取的经验发挥更大的价值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微信公众号(ID:trainingmagazine)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

职业教育市场规模1.24万亿元?培训迎来普惠发展大趋势

月薪1万招不到新人,2万留不住旧人该怎么办?

我只用一页PPT,就治好你的演讲恐惧症

为什么不取消日报周报?!


    关注 培训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