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yin 音乐书房:交响曲中的断臂维纳斯: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

 

交响曲中的断臂维纳斯: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

交响曲中的断臂维纳斯: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
                             


 


理论上来说,今天刚好要介绍舒伯特没有完成的这首b小调第八号交响曲,但是之前我们曾经为大家介绍过这首交响曲,并且并不是我写的,不过今天我们将重新为大家带来这首交响曲的鉴赏,并附赠音乐聆听。

 

“完美”与“不完美”


洛的断臂维纳斯人尽皆知,而关于她的原状是啥样,也令许多人绞尽了脑汁。我曾在一本书中见过有人绘制的这尊维纳斯的复原图:“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臂上伸
过头,握着一只苹果,双耳还悬有耳环”,说实话,我并不觉得这形象比她断臂的样子更完美,而且一旦想象的空间被填满了,完美也就变成了不完美。这样的例子
还有中国的古典小说《红楼梦》,再多的人续写,也不可能百分之百贴近原书作者的意图,实际上,续写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满足人们追求完美的愿望。

舒伯特的《b小
调第八交响曲》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它由于只有两个乐章,因而被冠之以“未完成”这个标题。多少年来,许多跃跃欲试的人们试图揭开作曲家没有写完此作的秘
密,甚至有人试图为它完成后两个乐章,然而到现在为止,探究没有获得决定性的结论,续写也未见成功。看来人们追求完美的愿望矢志不移,而完美真的有那么重
要吗?完美的事物真的存在吗?其实,在我看来,追求完美的过程,比最终获得完美更为重要,因为完美的事物几乎是不存在的,完美成真只是个梦想,对于所有的
作曲家来说,都是以追求完美的精神,谱写出不尽完美的作品。


趣的是,往往越想追求完美,就越会生出不完美来。比如说,当你想在一部交响曲中包容整个世界,认为唯有如此才能使这部交响曲达到完美,然而结果你却会发
现,尽管你令其构架极尽庞大,篇幅极尽铺陈,内容极尽纷杂,矛盾极尽尖锐,悲剧极尽猛烈,音量极尽火爆,但是在整个世界面前,这部交响曲反而愈显渺小,当
然就更谈不上完美了。我这么说,希望不会让马勒交响曲的爱好者们感到恼火,其实我没有任何贬低某位作曲家的意思,这里只是顺手拈来做个实例罢了。


际上,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前些天与一位朋友谈到施托克豪森的七部连续戏剧《光》,接着又聊到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前者是现代音乐的集大成者,后
者是浪漫音乐的集大成者,二者的共同特点是求大、求全、求完美,然而“大”和“全”或许可以求得,“完美”却只存在于求“大”和“全”的过程当中。这次聊
天的最后还提到了巴赫,我说:“真正做到既集大成又最出色并几近完美的,恐怕就只有J.S.巴赫和他的《平均律键盘曲集》、《音乐的奉献》及《赋格的艺术》了。”


美时常等于不完美,不完美反过来又可能等于完美。也就是说,刻意追求完美,往往会造就不完美,而自然状态的不完美,却能给人以完美的感觉。我们可以从断臂
的维纳斯身上找到这样的完美感觉,当然,也可以从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中找到同样的感觉,现实中的不完美比理论上的完美,确实要有力量得多,这实质上
是一种想象的力量,生成于不完美之中。由此,给断臂维纳斯装上“假臂”,或者为舒伯特的交响曲“续貂”,实在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探“未完成”交响曲的
发掘与其“未完成”的缘由舒伯特并没有听到过自己的“未完成”交响曲的演奏,因为这一作品的首演是在他去世后三十七年的1865年12月17日,那是一场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举办的音乐会,指挥约翰·赫贝克是当时对维也纳音乐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对舒伯特这首曾被漠视的“未完成”交响曲的发掘起到了关键作用。


伯特在世的时候,曾将“未完成”交响曲的总谱送给一位叫安泽尔姆·希吞布伦纳的友人,以感谢他为自己弄了一张格拉茨音乐协会的荣誉会员证书。在舒伯特去世
三十多年后,安泽尔姆的弟弟约瑟在给赫贝克的一封信中,建议他去看看自己哥哥收藏的交响曲、序曲、歌曲、四重奏和合唱曲的谱子,并在信末附了一句话:“安
泽尔姆有个无价之宝——舒伯特的《b小调交响曲》;我认为它的水准不低于其最后的美妙器乐作品——伟大的《C大调交响曲》,而且不亚于贝多芬的任何一部交响曲。”

约翰·赫贝克
赫贝克当时并未把这几句附言放在心上,直到五年之后才意识到它的意义。于是,他在1865年5月
的一天与年迈体衰的安泽尔姆在一家吃早点的小饭铺中见了面,表示希望演奏他的作品,这令安泽尔姆十分快活,他邀请赫贝克去了自己家里。赫贝克委婉地表示,
希望在一场音乐会上向维也纳的听众介绍三位同时代的作曲家——舒伯特、希吞布伦纳、拉克纳,随后赫贝克又尽可能轻描淡写地附上一句:“当然,如果能上演一
部舒伯特的新作,或许会更合适些。”这句话似乎提醒了安泽尔姆,他回答说:“对了,我还有不少舒伯特写的东西呢!”

就这样,赫贝克拿到了有舒伯特亲手标以“b小调交响曲”的总谱手稿,尽管心中兴奋不已,但他还是努力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这个就可以,能借我给我抄写一份吗?我会支付费用”,安泽尔姆则答道:“不急,你把它拿去吧!”

这个过程实在是有趣,我相信它体现了19世纪欧洲人的一种行为处世的方式,赫贝克采用迂回的方式获取了舒伯特的乐谱,是为了顾及安泽尔姆的面子,看来面子问题在哪个国家都存在。

关于舒伯特为什么没有写完这首《b小调交响曲》,恐怕我们永远也不会有一个最终确切的答案。这首作品从1822年1月
初开始创作,除了全部完成的前两个乐章,舒伯特还留有几乎完整的谐谑曲乐章草稿,他甚至为这个谐谑曲的前九个小节做了配器,随后便将这部作品遗忘在了角落
里。由于已经完成的两个乐章被看做是交响曲文献中的杰出范例,故而引来更多人对舒伯特没有写完它的缘由的不断探究,并在持续了一百多年的研究之后仍然没有
实质性的进展。


众说纷纭的推测中,有两种说法可供参考。首先是美国音乐学家马丁·丘希德的说法,认为舒伯特在创作“未完成”交响曲时,正是他音乐创作的最后阶段——距他
去世还有六年时间,那时舒伯特遗留下来的未完成手稿比他一生中任何时候都多,同时舒伯特还意识到,这首交响曲未完成的总谱与自己深爱的贝多芬《D大
调第二交响曲》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不希望自己被认为有剽窃之嫌。其次是德籍音乐理论家和评论家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的说法,认为舒伯特永远不可能完成这部
作品,他认为从谐谑曲乐章的草稿所使用的素材来看,不论从风格的独特、气势的宏伟,还是技巧的娴熟等方面,作曲家都不可能写出与前两乐章相媲美的音乐来。


过,这些说法仅是后人的主观臆测,舒伯特的创造力不是我们可以妄加揣度的,舒伯特将怎样写完这首交响曲也不是我们的想象力所能及的,他没有最终完成,并不
意味着他没有能力完成。有一个反证,在这首“未完成”交响曲之后,舒伯特完成了其最杰出的第九交响曲——被冠之以“伟大”的《C大
调交响曲》,仅从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的创造力并没有衰竭,所以他没有能力续完“未完成”交响曲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事实上,这首交响曲未完成的缘由还
可以列举出一些,例如,或许舒伯特认为,前两个乐章就足以把自己想要说的都表达明白了,不需要再接着写了;再如,或许只是个非常简单的原因,由于作曲家身
染重疾,没有更多精力写完这部交响曲。


们总喜欢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其实有的时候答案十分简单,就这首“未完成”交响曲而言,通常我会接受它没有写完是出于舒伯特的个人意愿的说法,尽管我知道
这个说法非常可能是不对的,但它却带给我对这部交响曲的无尽的想象空间;而且将古典时期交响曲的模式打破甚至抛开,这本身就是浪漫主义天性的一种表现,我
觉得特别适合舒伯特这样的作曲家的个性。



“未完成”的交响曲

只有两个乐章的交响曲,而且又是以一个速度不快的慢板来结束整部作品,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一定感觉十分不可思议,不过对于后来的人来说,就已经见怪不怪了,浪漫派作曲家越来越不把形式当回事儿,他们觉得那是碍手碍脚的东西,并逐渐将其打破。也许舒伯特的《b小调交响曲》,可以看做是对古典形式的一种反叛,只不过它是以“未完成”的方式来体现的,其实从内容上来看,作曲家已经把该说的都说了,如果再接着写,恐怕就太啰嗦了。所以,舒伯特只为这部交响曲写了两个乐章,其实很明智。

“适
中的快板”和“流动的行板”两个乐章构成了整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引子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音乐低沉,带着神秘与渴望,随后小提琴合奏与木管乐器先后
隐隐而来——小提琴合奏如潺潺流水,双簧管和单簧管接着奏出令人无法释怀的凄凉歌调,由此带出乐队重击的强奏。一个以弦乐合奏的优美的主题旋律出现了,先
在低沉弦乐器上,后转到高音弦乐器上,柔和而多情,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个休止之后,突然变成了激烈的、具有挣扎效果的强奏,小提琴合奏和长笛吹奏的柔美旋
律在这其间闪现。


好像约定的那样,引子再一次出现,接下来的音乐几乎完全是对上述内容的重复,当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再次出现时,一切都变成了另一个样子,以小提琴合奏为中
心、以管乐器为衬托,造成一种强烈痛苦的效果,随后,在强烈的节奏中,高音弦乐器迸发出凄楚的呼喊,当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在弦乐如潺潺流水的背景上,长笛
吹奏出一个孤寂的旋律。以弦乐合奏的优美的主题旋律再现,并再一次被激烈的、具有挣扎效果的强奏打破,在音乐的发展中,小提琴与长笛再次演奏了这一优美旋
律,并转为暗淡的色调,之后以强烈的情绪结束整个乐章。

后一乐章虽然是慢板,但情感的起伏也并不亚于前一乐章。它开始的旋律显示出平静的气氛,如天使般纯洁,以铜管乐器和弦乐交织着奏出——这是本乐章的主题旋律,其间有美妙而轻快的拨弦,以及长笛清澈的乐句,乐队带来了稍显沉重的演奏插入进来,打破了宁静。


后,单簧管的一个旋律,又引发出哀怨的情绪,背景上则是颤动的弦乐,这一段音乐带着忧郁与渴望;接着,乐队全奏倾洒出暴风雨般的效果,之后,单簧管的凄凉
音色短暂再现,铜管乐器的温暖音色渐渐融入。弦乐再度演奏出乐章开始的那个平静旋律,拨弦造成的流动感十分美妙,音乐在这里出现了就像第一乐章那样的重
复。


下来的音乐发展,几乎都是围绕着那个平静的主题旋律展开的,其中单簧管与双簧管的几句对答凄美而迷人,随之而来的乐队强奏将其完全切断,并释放出全部的情
感,这是这部交响曲最后一次强烈的表达,后面的音乐不再有如此的起伏,而是在平静中流露着淡然,仿佛深陷黄昏的苍茫,又如沉醉迷蒙的幻觉,这时全部作品进
入尾声,最终结束于悄然降临的夜色之中。也许这个结束对于听惯了古典形式交响曲的人来说,不是太“过瘾”,就好像没有结局的电影,然而却留给人无穷的悬
念,和无穷的回味。

“未完成”的交响曲,自有它独特的魅力!

 

“不完美”的人生

实际上,舒伯特的一生也是一首“未完成”的交响曲,并且就像每一个人一样,他的生命本身也是“不完美”的。当舒伯特创作这首《b小调交响曲》时,正接近于他人生的转折点,而一切悲剧性后果的源头,似乎都指向了他的一个叫朔贝尔的朋友。舒伯特朋友很多,其中舒贝尔年轻时颇有才华,但中晚年却才气枯竭,他是一个不守道德规范的人,并且性喜轻薄女子。

那是1822年
的事情,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舒伯特都与舒贝尔在一起,他为此还一度疏远了另一位好友福格尔,而这位好友对舒伯特放纵的生活方式一向持反对态度。不过,或
许正是由于舒伯特对待生活的态度,才让他与朔贝尔走到了一起,所以这一年夏末,舒伯特染上梅毒这件事,似乎不应该完全归罪于朔贝尔,一件事情之所以会发
生,通常都是两方面因素相呼应的结果。


过,关于舒伯特的这个事实,一向是被许多音乐爱好者所回避的,因为他们无法接受创作了那么多纯洁音乐的作曲家,会有这样的一个令人扼腕的结局。的确,舒伯
特确实超越了当时、甚至现在的行为规范,于是当我们接受他的音乐时,也不得不接受他的“残缺”,其实,这和我们接受断臂维纳斯之美的同时,也需要接受她的
“残缺”是一个道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也接受舒伯特的“不完美”呢?——生命中的一切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明白的,不过当我们真的面
对“不完美”的时候,却往往不容易接受,人真的很矛盾。


经看过关于梅毒的一份资料,上面说,感染病毒后的发病过程分三期,最后病毒侵蚀骨骼、肌肉和脑部将导致全身瘫痪,而舒伯特因伤寒去世时,尚处于第二期,此
期的症状是全身出现红疹、喉咙疼痛、淋巴腺体肿大、贫血以及高烧不退。可想而知,舒伯特经历了怎样的痛苦,而正是在这样的痛苦中,他完成了《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C大调“伟大”交响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杰作。


德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宁死也不愿空虚无聊”,舒伯特对此奉行不渝,“所以可以想见,他有时的确必须把自己灌醉至某种甚至不清的地步……才能真正解放他
饱受压抑的心灵,这终于导致人们对他产生不谅解与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这是舒伯特的密友巴恩菲尔德对他的评论,它明确指出了舒伯特追求放浪形骸的生活
方式的缘由,可以由此推测,即使他没有染上不治之症,最终的结局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伯特是一位纯真的艺术家,他不仅自己厌恶艺术生活中商业的一面,而且对于追求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也毫无耐心,因此常常会惹恼善意的朋友;他为人慷慨大方,
只要有足够的钱满足一般的生活需求,就会把多余的钱花在朋友的身上,所以他的身边总围绕着最忠实的朋友。这就是舒伯特,一个拥有“不完美”人生,同时又拥
有最真挚情感的、令人尊敬的作曲家和诗人。



这首b小调交响曲虽然并没有完成,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所以更被人们关注吧,这也是舒伯特所有交响曲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单独录制唱片的交响曲中也是最多的一首,可选择的余地很大。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Living Stereo SACD系列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绎的一张《舒伯特第八、第九交响曲》唱片,分别录制于1955年和1958年,录音师是著名的金牌录音师Lewis Layton,重新发行于2006年。作为老派大师明希的指挥不用多说,很明显的风格,这张唱片在录制表现上堪称完美,演绎也是令人赞不绝口,一直是很多人们心中的经典名盘,送给大家。

下载链接:http://pan.baidu.com/s/1c0mcb2S
Cayin音响
Salute to HI-FI , Burn your music
百度贴吧丨斯巴克吧
新浪微博丨@cayin音响
微信订阅号丨cayinspark
微信服务号丨cayin1993
官方网站丨www.cayin.cn
微信小店丨cayin精品音响
官方淘宝店丨cayin精品音响


    关注 Cayin精品音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