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的老骥诗文社,你参加过吗

 

郓城老骥诗文社,创立12载,享誉鲁西南,取得了突出成绩:出版《老骥诗选》5部,出版个人诗集10余部,发表作品...



郓城老骥诗文社,创立12载,享誉鲁西南,取得了突出成绩:出版《老骥诗选》5部,出版个人诗集10余部,发表作品5000多首。已拥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6人,省诗词学会会员10人,市诗词学会会员16人。请看:

老骥伏枥千里志  诗社献彩促和谐


2月18日上午九点,郓城县老年大学课堂,几位老人正在评论王乃从最近在《历山诗刊》发表的古体诗《蒲公英颂歌》。窗外寒气依然逼人,但室内争论得热火朝天。

这是老骥诗文社龙年春节后的第一堂课。诗社的“缔造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杨彩云专程从济南赶赴郓城,为社员们上了精彩的一课。“老骥诗文社成立以来,队伍逐步变大,累计创作5万多首诗,带动了全县文学创作的繁荣。希望诗友同仁继续发挥余热,创作更多精品,为菏泽文化的繁荣添枝加叶。”
成立——举步维艰
老骥相邀成赋社,诗坛银海咏新篇。
 
水浒故里,宋江河畔,绽放着一簇美丽的奇葩——老骥诗文社。

老骥诗文社成立于2000年,成立初期,社员人数少,无固定活动场所;缺乏活动经费。面对困境,社长赵洪玺首先向领导班子成员下达了发展新社员的任务,并带头亲自登门拜访,宣传动员文友、学生、亲戚、熟人参加,如今,社员从最初成立时的11人发展到78人,成立了黄集、王老虎两个分社。活动场所几经变更之后,在县老年大学安了家,宽敞明亮的教室内,桌椅板凳、黑板,一应俱全。活动时间也从不定期变为现在的每月3次,逢八开展学习活动。

“我们来自四面八方,退休前从事不同的职业,有高级工程师、会计师、农艺师、畜牧师,校长,厂长,也有局长和书记,因为热爱写作,热爱生活,我们聚到了一起”。老骥诗文社社长赵洪玺这样告诉记者。

78岁的张修昂来自郭屯镇,每次学习他都要骑行30多里,风雨无阻。“老骥诗文社是我的精神家园,老人们在一起吟诗作对,远离了吃喝搓麻,写诗成为我们延年益寿的密码。”

近年来,老骥诗文社以庆祝港澳回归、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辛亥革命、喜迎党的十八大召开等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为主题,写出了许多佳作。《老骥诗选》就是一本诗史。在这里,中华五千年的风韵依存,千年郓城的嬗变让人惊叹。学员们风格迥异,有人追求句式的工整对仗,有人在意韵律的阴阳仄平,但他们都弘扬社会主旋律,倡导和谐社会建设,追求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因此广受社会好评。
发展——风雨共舟
智者为帅煎心血,为借东风游八方。


审阅编排堪辛苦,苦中有乐更有甜。为组建和经营老骥诗文社,赵洪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既是社长,又当老师,每次活动都讲范诗一至二首,为学员们讲述写作技巧、新学新论等知识,为主编《老骥诗选》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文学功底深厚,散文、新诗、旧体诗均能。2011年,《庚寅春节感赋》荣获第三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副社长马景肃是忠实的践行者,筹建诗社,创办诗刊,撰写诗词、组约稿件,样样少不了他。

“财政大臣”汤景灵是郓城县原农委主任,曾出版个人诗集《荒庭咏志》。为了筹集诗社活动经费,汤景灵“抹下老脸”,带头到各乡镇、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化缘”,争取资金支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他的精神感召下,10年来,数十个单位以及不少热心人给了诗社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精神领袖”田敬止曾任郓城一中校长,他坚持每年生日时为自己写一首诗,“是命颠连八秩秋,几番风雨几番愁。从容处世身心健,坦荡为人情趣悠。”是他82岁的人生写照。“写诗回顾人生,对党始终有一种感恩之情,自己的思想也得到升华,也坚定了保持晚节的信念。”80多岁依然奋斗在诗坛,丝毫没有校长的架子,成为诗社的一面旗帜。

妙语连珠传韵律,热忱满腹育诗人。赵洪玺、周长欣、李德亮、李培超、王继德、邹汉黎等人经常为社员讲解写作技巧,他们备课认真细致,讲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深受学员喜爱。李培超还是诗社第一个在《中华诗词》发表作品的人,至今,诗社已有15篇佳作在《中华诗词》发表。

上网——激扬文字
酌文敲字寻神韵,据典引经情境佳。
 
诗兴还青春,年迈不服老;六旬识平仄,七旬学电脑。最初,社员们都是用手写稿,经常修改,既费时间又费纸,稿子写完了堆积在一起,用时找起来很费劲。2005年,马景肃、王继德率先用上了电脑,“网络最大的好处就是国内外名家荟萃,高手云集,以诗论诗,毫不顾虑个人情面,网友的鞭策更能促进个人的进步。”谈起网络,马景肃深有感触。85岁的王敏资三年前开始学电脑,即将付梓的诗集《求真新韵》,全部都是自己打字、排版。

在他们的带动下,许多社员也纷纷配置电脑,他们从拼音输入法学起,很快学会了打字、排版、收发电子邮件。每有新作,他们都会在网上发布,和网友进行切磋,创作水平日渐提高。他们经常活跃于中华诗词论坛、雅阁论坛、天涯社区、红袖添香、奔流网之间,成为论坛的金牌会员和版主。不少人还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卢明的黄河入海博客、温继鹏的禀丘食客博客、马景肃的方正博客、王继德的南山博客等,图文并茂,颠覆了“博客只属于年轻人”的观点,他们叱咤博客江湖,弘扬传统文化,人气非常旺。

收获——盆满钵满
繁花似锦周天秀,硕果累累遍地香。
 
老骥伏枥,晚霞生辉。近年来,诗社先后有20多人在《中华诗词》、《老干部之家》、《老年教育》、《历山诗刊》等国家级、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并获奖。2010年,卢明的《菏泽赋》在《光明日报》发表。2011年,田敬止的两首诗被刘邓大军纪念馆收藏,王乃从的《中秋夜》在“骆宾王”杯全国诗词大奖赛中荣获铜奖。马景肃的《瞻仰蒲松龄纪念馆有感》、《忆孔庄》等诗在《中华诗词》发表,“国家级诗刊一年内能够收录同一作者7首诗,全市罕见。”马景肃还在中国诗词“美中杯”有奖大赛中荣获“传承金奖”。

温继鹏是社里获奖金最多的人。仅2010年,温继鹏就获得两万多元的作品奖励。他天资聪颖,诗、书、联皆能,尤其在楹联创作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仅2010年就有27幅楹联在全国征联大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4幅。2009年,温继鹏在广东增城“力源·愉苑”全国征联中获特等奖。

王继德堪称进步最神速的人。他2005年开始写诗,2009年,他的楹联在全国征联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被中国作协主管的华夏五千年文化发展中心文学艺术部聘为“特约诗人”,被百花奖中华诗词大赛组委会授予“中国百家诗词成就奖”“中国杰出诗词传承艺术家”称号。

老骥诗文社的五期《老骥诗选》,黄集分社的两期《黄河浪花》,王老虎分社的《虎啸松涛》和《夕阳诗韵》,这些仅是老骥诗文社的部分成果。去年,郓城老骥诗文社和台前、濮阳等九县区联合,成立了沿黄诗联学会,会刊《奔流诗苑》为他们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

周折跌宕十年去,回首征程绽笑眸。在宋江故里郓城,七十多位老人正摒弃名利世俗之心,以耄耋之躯谱写“最美不过夕阳红”的美丽篇章。

2012年3月7日《菏泽日报》头版头条


    关注 郓城外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