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闹背后的启示:雷洋案等舆情正发生这10大变化

 

魏则西事件刚过,紧接着又来个雷洋事件,雷洋案高烧不退的同时,江苏、湖北考生家长又上街……舆情热点一个接一个,该如何面对?单纯的“堵”和“删”早就不中了,刚刚学会的“快速回应”又马上落伍。...



来源丨一天一堂舆情课(ID:yuqingke01)

编者按:魏则西事件刚过,紧接着又来个雷洋事件,雷洋案高烧不退的同时,江苏、湖北考生家长又上街……

舆情热点一个接一个,该如何面对?单纯的“堵”和“删”早就不中了,刚刚学会的“快速回应”又马上落伍。艾利艾智库点评近期公共事件,舆情转换眼花缭乱的背后实际有规律可循,10大变化值得重视。

近期,陆续发生多起公共事件,均在舆论场引发强烈反响。在这些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知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传播路径和话语体系也显露出当前公共事件传播的一些新的特点。

1、知乎等知识社区,在公共事务中开始扮演重要源头作用



微博是信息二传手,微信则是自媒体人观点齐发,show“才华”的地方。

2、晚上22点,危机事件刷屏式传播



22点至24点,是重大危机爆发的新高峰点,自媒体人多是业余时间创作,晚上观点齐飞。网站主导内容的时代,再见。

3、新技术驱动下,网上舆论生态正在变化



新媒体不再仅仅只是“微博微信”,知乎、网络电台、AB站弹幕、网络直播、网络字幕组、笔记类分享应用(如印象笔记等)等已然兴起,在当前舆论环境下,这些渠道都是公开监测所兼顾不到的,其影响力被低估。

4、互联网的“G”点,也即标签化、兴奋点



雷洋身上的“人大硕士”“环境专家”“中产阶级”“初为人父”“身体健康”等标签,同样,在如家事件中,“旁观人群冷漠”“警方不作为”“单身女性”等。

爆料人对于“标签”的熟练掌握,瞬间引发刻板印象,刺激网络热度,但下阶段,借助网上舆论自带的对冲机制,这类“标签”也在招致反感。

正如网上的“地图炮”一样,标签化的传播符合规律,但不是常态。

5、新型媒体形式背后的资本力量,BAT的赋权能力



血友病吧、魏则西事件等,标志以传统搜索引擎为主的公关效果评估体系正在崩塌;知乎被腾讯收购等;阿里巴巴的媒体布局等。

6、中层的焦虑感、不安全感的集中释放



如家事件中的“弯弯”、体面职业的陈医生、初为人父的雷洋等,多起公共事件的背后,均暗含公众“推己及人”的同理心。中产的不安全感,恰好这部分群体是掌握发言群体之主力,身份代入感强。

7、线下社团圈群与线上的观点极化



互联网不断细分化,在基于社交媒体、人际关系形成的舆论场中,各圈群对社会公共议题的探讨有“抱团”趋势,观点以“赞同性反馈”为主,易极化。当某些观点固化形成特点圈群内普遍认识时,易形成“茧缚”效应,难以被打破。

8、女性议题集中爆发,“女权”变身“新敏感词”



柳岩事件激起女权与婚礼陋习的大讨论、SK-II剩女广告营销争议、如家弯弯门事件、乘着女权东风而起的现象级电视剧《欢乐颂》热播等,大众舆论关于女性权益保障话题集体爆发,继地域之争,网上舆论关于性别之争的讨论或将对主流叙事产生影响。

9、仅“快速回应”已不能满足期待,“时度效”任重道远



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中提出,新闻舆论要讲究“时度效”,强调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近年来,经历数次公共事件磨练,大众舆论对危机主体的应对能力期待提高,仅“快速回应”已不是第一诉求,还需把握分寸节奏、满足各方关切、尊重受众参与权。

10、舆情处置应有底线思维



充分释放网上舆论,相信其自净、对冲机制。民生领域公共事件讨论中, “一刀切”式封堵容易坐实阴谋论,给舆论遐想的空间,使事件泛政治化,充分探讨则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传统的“压”“删”等方法应与时俱进。

原标题:喧闹背后的十点启示——艾利艾智库点评近期公共事件
-完-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有关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每天受到20万品质人士关注,年阅读量超过五千万人次。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将有机会参与线下沟通等活动。


    关注 传媒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