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性善 让心回家

 

青岛孟子文化研究会孟宪京...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意思是: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家国时拜访了孟子。孟子给他讲善良是人的本性的启发,话题不离尧舜。孟子的苦心,无论大国小国,只要是有机会就抓住不放,抓住宣扬自己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案。



“道性善”和“称尧舜”是孟子思想中的两条纲,而这两方面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道性善"就是宣扬“性善论”。“性善”的正式说法,最早就见于这里。从“性善”的内容来看,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丑上》)的论述中就已经展开了。“称尧舜”就是宣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口口声声所说的“仁政”。 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的善良本性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称尧舜”,这是非常清楚的了。

至于滕文公再次拜访时孟子所引述的那些话,不外乎鼓励他 要有实施仁政的勇气罢了。因为,古往令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得到。何况,滕国虽然小,但折算起来也有方圆五十里国土嘛,只要是实施仁政,照样可以治理成一个好的国家。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六)“端”是“开端”,“起 源”,“源头”的意思。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孟子在《告子章句上》六)又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意思是:“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得失之”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 “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 “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

“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六)意思是: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仁义礼智之端,均在遇有恻隐、羞恶、辞让等现象出现时,即可萌生,是人所“固有”的。

这充分证明了“善端”像人有四肢一样与生俱有的,不是由外面修饰而成的。

孟子认为“不善”不能归罪于人的天性、本性,而是受到了外界的影响,生“锈”是由环境所造成的。孟子曰: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 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意思是:‘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都的郊外,经常遭到人们用斧子去砍伐,还能够保持茂盛吗?当然,山上的树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并非没有清枝嫩芽长出来,但随即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他们的放任让良心失去,也像用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可以保持茂盛吗?他们日日夜夜的生息,在天刚亮时的清明之气,这些在他心里所产生出来的好恶与一般人相近的也有那么一点点,可到了第二天,他们的所作所为,又把它们窒息而消亡了。反复窒息的结果,便使他们夜晚的息养之气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养之气不足以存在,也就和禽兽差不多了。人们见到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和禽兽差不多,还以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天生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吗?所以,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

这个例证充分说明了人性虽然本来善良,但是如果不加以滋养,而是放任良心失去,那就会像用斧头天天去砍伐树木一样,即便是再茂盛的森林也会被砍成光秃秃的。而一旦良心失去,心灵失去把持,还会以为原本就不存在。

因此,孟子提出“修身”、“养心”,将其善端扩充、培养,将其失去的东西再“找回来”。这是孟子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性善论”是该体系的出发点,对教化百姓是一个良好的启迪。人们自古代代相传以善为荣,以善铭心,以善与恶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善是做好一个人的起点,先做人后做成大事。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倡导的思想是与孟子的思想是相一致的。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耶稣在传道过程中,对人的体恤和关怀,正反映了神对人的态度,也为他的门徒做出榜样。耶稣提出了包括安贫乐道、谦冲自牧、返璞归真、求则得之、止于至善、过勿惮改、舍生取义、知行合一、爱人如己、以德报怨、宽以待人、欲正人必先正己、为善不欲人知、己所欲施于人等概念的许多崇高的道德教示。

基督教赞美诗《让心回家》的歌词是这样的:放下沉重的行囊 抛开过往的悲伤 危难时有主在身旁 主的恩典伴我一生长 不是没有逃避的欲望 放弃的意念常在耳旁 但未来的路有主绝对不难 永恒的家乡不在这短暂地方 让心回家 让心回家 匆忙的脚步调整一下 神的路与世界不一样  让心回家 让心回家 不靠自己的力量逞强 只求主来引领 我一生方向

这首歌的歌词让人的心灵得到安慰,有主耶和华引领,人们的生活必不致缺乏。他是人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引领人一生的方向……

今年4月又是孟府奠祖之时,让我们亚圣孟子后代继续发扬祖先倡导的良好美德,带着一颗善心认祖归宗,回邹城老家去祭祖,以表感恩追思之情。我因姓孟而骄傲,孟姓因我而荣耀。

青岛孟子文化研究会   孟宪京

二〇一六年三月十三日


    关注 孟子文化研究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