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不相信传说

 

【天心禅修行养生】上课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建材城中路一号(新都环岛西)程远商务楼一层心享素食(禅堂)开车路线...

“高原水鬼”惊天发现
抚仙湖地处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境内,古称罗伽湖东南方湖滨岩石嶙峋,奇古似人。相传有石肖二仙,并肩搭手倚立,贪看湖光山色,流连忘返,久而化为石,因名抚仙湖。

它的北岸距昆明市62公里,南岸距昆明市110公里,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11.5公里,最狭处4公里,湖岸全长98公里,湖面面积212平方公里水深可达160多米,水色洁澄如镜,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抚仙湖是以滇池为中心的云南省五个高原湖泊风景区的中心点,系中国第二深淡水湖。

抚仙湖水下古建筑群的发现缘于一位喜欢探险的职业潜水员,他就是今年32岁、自幼在抚仙湖畔长大的耿卫。耿卫先后在众多高原湖泊潜水,有“高原水鬼”之称。

耿卫个头不高但健壮结实。18岁高中毕业后,因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冷静、果断、胆大、心细的职业素质,在60多名报名者中第一个被招为潜水员,开始了他一开始并不熟悉但后来却成为其终生职业而且是视潜水为生命的潜水员生涯。

从小喜欢探险的耿卫成为职业潜水员后,就把探险与潜水结合了起来。美丽的抚仙湖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耿卫的母亲为教育孩子要孝敬,不止一次地给耿卫兄妹讲水不淹孝子的故事。

很久以前,一位考取了功名的孝子为照顾母亲不肯出去做官,他的孝顺感动了上天的神仙,一天神仙对孝子说,如果你看到城门口石狮子的眼睛变红了就赶快往高处跑。果然,有一天这位孝子见到城门口的狮子的眼睛红了,赶紧跑回家背起母亲向高处跑,洪水紧随在他们身后。不知跑了多少路,孝子始终不肯放下母亲,直到跑不动,孝子才放下母亲说,死就死在一起吧。没想到洪水却在他们的脚下停住了。

母亲讲的传说让耿卫一直念念不忘,于是,神秘的抚仙湖成了耿卫第一个探险的目标。从1991年开始,耿卫沿抚仙湖周边进行实地考察,从沿岸老乡口中收集有关历史传说,又查阅包括县志在内的大量资料,历时半年的考察结束后,他制定了用三年完成抚仙湖30米水深范围内所有水域的潜水考察计划。

从1992年2月开始,他利用周末时间按自己的计划在抚仙湖潜水探险。1992年“五一”放假期间,他在名为“磨刀石”的地方即昨日中央电视台对此次抚仙湖水下考古进行现场直播的地点下水,潜游一段时间后,感到自己是在沿着一个不断上升的斜面前进,不是越潜越深而是越潜越接近水面,他感到非常奇怪,浮出水面一看,自己的潜水线路没有错误,离岸边也非常远。再次潜入水底,发现斜面是由打磨得很平整的石板一块一块拼接成的,塌陷的石头也非常规整,扒开淤泥和青苔后,耿卫看到了清晰的打磨的棱角。“这一定是人工的。”耿卫当即判断,“会不会是传说中消失的古城呢?”

留下这个悬念,耿卫继续自己的抚仙湖探险计划,原本计划三年的潜水探险,两年多就完成了。

从1996年开始,耿卫继续在其发现水下巨石的抚仙湖水域下潜40多次,为解开自己心中的疑团不懈地寻求着答案。寻找中,他在巨石堆中发现了一块较大的陶片,拿给有关专家看后,专家很感兴趣,鼓励他把水下的情况拍摄下来进一步研究。

由此,耿卫一发不可收拾。没有资金购买昂贵的水下摄影、摄像设备,他就借来朋友的家用录像机,自己设计制作了密封罩,经过多次失败,他终于成功地将众多水下巨石景观记录在了胶片上———有被整齐地沿对角线“锯”开的三角怪石,两半拼起来后竟然是一个石槽;最大的一块陡立的表面平整的整块巨石竟然有3米多高、2米多宽,旁边的1米见方的小石板一块一块累积起来,构成一堵石头墙……每接近一次这片神秘的水下奇观,耿卫内心的好奇就增加一分,但有一次见闻却让一向胆大的耿卫“从脊梁沟往外冒冷气”。那次,耿卫在水下30多米深处潜过一个长长的斜坡,翻过之后,在另一边却发现了极其规整的五级台阶,台阶非常宽,最下面一级有9米多长,越向上越短,最高的台阶已坍塌,距水面9米,每级台阶很高,人无法上去,但每级高台阶中间都有相互错开的1米多宽的多级小台阶,形状极像“金字塔”。联想到埃及“金字塔”,耿卫担心自己是不是触犯了什么神物。

耿卫的发现立即引起考古专家和媒体的注意,去年“抚仙湖底发现神秘古建筑群遗迹”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后,为破解这段千古之谜,平静的抚仙湖无法再平静下去了。

北大教授探险成功

今年3月13日、15日,由北大教授、环境考古专家于希贤和《云南日报》两名记者组成的调查组,乘“蓝鲸号”潜艇分数次潜入抚仙湖底,采用摄像、检测、取样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手段,成功地对水中古滇遗址进行了观察与勘测。经过实地考察,初步判断这片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是古滇文化时期的城市遗址,是在大约2000年前的一次巨大自然灾变中沉没湖底的。

于教授说,从建筑特点和加工程度看,湖底的建筑群与滇中发现的古长城颇为相似,各类建筑均为石质,带有明显的当地彝族的建筑风格。从声纳图上看,该建筑群还具有中轴线,方向有正南、正北之分,类似普通城市里的“一般居民区”。

距离“一般居民区”大概40米处是“高级住宅区”,这里的石料明显大而厚,其中有二三十米长的石墙、两三米宽的石板等。石料三面都有加工的痕迹,修造得十分平整精细,有的还凿有圆洞或石槽,另外所有散落的石块都是有序地排列。在这里还有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两旁则建有大型的建筑物。于教授推测,这里可能是古城的“富人区”或者是寺庙及祭坛。

绕过200多米长、9米宽的一段石埂城墙后,便是“贫民区”了。这一区域建筑物规模明显小于前两片,石料加工工艺较为粗糙,且摆放零散,没有什么规律。

就在于教授潜水考察的同时,云南有关方面还用声纳对抚仙湖底进行了探测。声纳探测显示,这座水中古城大约由8个石质建筑群组成,分布在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2公里的水域中,每个建筑群面积大小不等,区域面积约2.4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的5个建筑群基本连片,各个部分建筑体量各异,分布在9.8米至90米深的湖水中。于教授考察的是其中3个。从水下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和石料雕凿工艺来看,这座古城应存在于大约2000年前,而据相关地理地质史料记载,公元110年东汉时期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大地震,于教授说,古城有可能就是在这次地震时沉入湖水的;由于在水下没有发现任何动植物残骸及陶瓷、砖瓦残片,需要考证文明遗迹是否被埋在了废墟之下。

于希贤教授说,通过对抚仙湖周围地区地理地质环境的考察和比较,可以肯定这座古城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变中沉入湖底的。该建筑群依山傍水,旁边山体有明显的大面积断裂陷落痕迹,同时这里位于小江断裂带西支的深断裂带上,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受过破坏性地震等灾害袭击。

尽管古城沉没的原因和年代仍需进一步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古滇王国”的确存在,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历史上对“古滇王国”的记载仅见于《史记》中“汉武帝颁滇王之印”的描述,那么这座在水底沉寂了千年的古城是否就是一直未被发现的古滇国都?石头废墟下是否真的掩埋着古滇王国文明遗迹?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央视直击千古之谜

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去年底首次披露了耿卫的发现,这一水下古代建筑遗迹随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由各方专家组成的水下考古队定于6月3日起对此进行考古调查,一支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等各方专家组成的水下考古队已于5月25日抵达,进行相关的勘察、测量、绘图、建立工作平台等考古前的最后准备。

有关专家介绍说,由于这是中国首次实施水下古代建筑遗迹考古调查,为此集合了中国考古、历史、古建筑、地质地震等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如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专家李季、中国古建筑学会会长杨鸿勋、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张增祺,还有中国唯一的一支水下考古队的精兵强将。中科院声学所、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两个声纳专家组将使用最先进的设备使水下古建筑的全貌浮现在世人眼前,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两套国内顶级水下机器人设备将深入水下70多米一探究竟。因此,这次水下考古规模之大,参与学科之多,科技含量之高,前所未见。

对于此次水下考古,中央电视台将进行两个半小时的现场直播,时间为6月3日上午8:00~10:30,中央电视台为此派出了以《东方时空》“直播时刻”节目组为主的80多人的强大直播阵容,加上昆明电视台的协助工作人员,共计超过了100人。直播机位共有10个,主持人之一的黄海波和摄像王崴还将深入湖底近20米的地方做“原汁原味”的现场报道,他们的这项壮举也将开创中国电视现场直播新的历史。剧组首批人员在5月13日就先期到达现场,拍摄相关的背景资料,同时到达的中科院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声纳专家们对湖底的声纳测量工作也已经完毕,绘制出的地貌和高度图将帮助考古队清楚地了解湖底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水深的数据,这些绘图也将在直播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他相应的准备工作也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着,演播室正在搭建之中,演播室就设在湖边,直播时任何考古发现都会被迅速送到演播现场,通过专家的鉴定和解说详实地展示给观众。

6月2日早上,直播“中国首次内陆湖泊水下建筑考古”的各项工作准备就绪,为直播热身,中央电视台特别举行了5分钟的现场直播。从现场来看,声音和画面系统的直播工作已经准备成熟,但由于天空下着雨,电视画面效果不是太理想。央视方面还特别安排60余名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登上一条船,围绕直播工作水域现场采访,以感谢众多媒体连日来的“捧场”。

早上8时,中央电视台首次在《东方时空》栏目开了5分钟的场口,进行直播。作为总主持人的敬一丹,也来到了工作母船上,穿着雨衣、手持话筒向观众介绍情况。而作为水下摄像记者的黄海波也试着潜入水下16米深处实战。黄海波对观众说,当时水下的温度只有13摄氏度。从现场情况看,他说话有些急促,这跟水下压力大有很大关系。9时许,央视本次报道的新闻发言人马挥告诉记者,整个直播是成功的,如果天空放晴,效果肯定会比预期的效果好一些。而水下考古队员没有参与这次热身演练。演练后,央视方面又召开了现场紧急会议,安排直播的各个环节进行最后的检查,以便做到万无一失。记者看到,水下考古队的队员正忙着给氧气罐充气,并检查水下照明设备等。

12时20分,马挥带领60多名媒体记者来到直播棚里,让记者拍摄敬一丹和几名应邀出席直播活动的考古专家谈话场景。记者注意到,中央电视台的两名工作人员特意将一块从湖底捞起来的石头搬进了休息室,为的是防记者拍照。但记者后来在考古队的休息室里见到了耿卫从湖底打捞上岸的另一块长约70厘米的青石,只见它外表光滑,上面有一些还没来得及冲洗的淤泥。记者趁机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鸿勋研究员。他称,抚仙湖底沉积的肯定是古建筑遗迹,但具体是哪个年代目前尚无法确定。他说,今日考古队员将从水下拿出一些实物给观众看。让人遗憾的是,记者与他还未聊到几句,杨老就被两名央视工作人员叫走,他向记者摇了摇头后就离开了现场,显得有些身不由己。

12时25分,专门为记者租用的一条船开到了直播现场附近的码头边。这时天空仍旧下着小雨。马挥催记者赶快上船看,错过了机会肯定就没有了。一听此话,记者们忙扛着“长枪短炮”的往船上跑,抢占有利的拍摄位置。经过1分钟的航程,一行人来到了“考古工作面”附近水域,从水中漂浮的浮标看,水考队的工作人员活动面积并不太大,只有300多平方米,专门为直播准备的3条工作船就呈三角形摆放在这一水域。其中工作母船离考古水域最近,央视的水面主持记者陈耀文将在水面采访,而另一名摄像记者黄海波将带着摄像机和一条100多米长的传输电缆潜入水下,并接近考古队员,为观众湖底解说。而工作母船右边的一条船上,放着一个十分小巧的黄色机器人,它体积还不足一个立方米。届时它将潜入深水,并为岸上传回水底实景;而工作母船左前方的那条船则是潜水器今日的工作平台,潜水器将从这里上上下下,进入湖底考古。正说话间,只见潜水器从水下冒了出来,而它后面一直跟着一条橡皮艇。马挥说,届时潜水器将声音和图像通过传输电缆送到那条橡皮艇上,再传到工作母船上。让记者有些遗憾的是,本想登上3条工作船上看个究竟,却被阻止。马挥告诉记者,现在直播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准备就绪。

神秘传说仍然盛行

在直播这次水下考古的前一天,各种神秘的传说却有增无减,尽管昨日的“水下考古”可能无法用种种实证来最终将湖底之谜揭开,但当地的老百姓仍旧对这次水下考古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们希望水下考古队能够将藏在他们几十代人心中的一个神秘的结解开。

在有关抚仙湖众多的传说中,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古尸之谜”是最令人信服的,而且是扑朔迷离的一个。虽然一般的人都无法将个中原由弄得十分清楚,但从他们每一个人口中讲出的故事却是那样的生动。据说在当时,当地一渔民下网打鱼时,连下三次网,竟然打捞上来人身上三个不同的器官:一只手、一只胳膊、一条腿。让村民们吃惊的是,后来县公安局竟然在他下网的区域打捞上来一具完整的古尸,他因为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的物质而没有腐烂。记者后来从抚仙湖畔的立昌县化石办杨立康那里了解到,这具古尸保存在云南省公安厅里,他们又进行了秘密探访。而当时在任的云南省澄江县公安局长李厚明也称,他当时也听说了这件事,但这具古尸究竟在何时何地发现并被打捞上岸,他现在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为了县上的旅游,他还到省公安厅法医处准备看看这具古尸,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因此自己还不能说这具古尸就存在。

6月2日中午,记者沿湖来到海口镇时,一个名叫张玉翔的村民给记者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而10年前这件事就发生在他本人身上。1991年10月24日凌晨1时许,张玉翔和一个同伴正在湖中捕鱼,忽然间船左面的湖面上,突然升起了一个直径约2米的圆形光盘。刹那间,湖面浓雾弥漫,他们急忙向岸边驶去,不料3分钟后,他们就触礁了。睁眼一看,才发现他们已经到了岸边。而这个情况在平时是根本不可能的,靠岸至少需要一个小时时间。更让他们吃惊的是,靠岸地点竟然是礁石林立,平时渔船根本不可能在这条线上找到泊位。而此时也经历了相同遭遇的另一渔民也正向张玉翔打听此事。事后一些渔民说,浓雾确实在张玉翔所在的四五公里范围内,而其他地方均没有。听说这次水下考古,张玉翔这名朴实的渔民非常激动,他希望专家们能将他心中的这个谜解开。现在有考古专家认为,抚仙湖水下肯定有古城,并且就是唐朝天宝年间突然消失了的“俞元古城”。专家说,澄江历史上“俞元古城”莫名其妙地消失肯定是事实了。但耿卫等人看到的是不是消失了的“俞元古城”呢?当地一些渔民却对此提出了质疑。这些渔民告诉本报记者,耿卫等人看到的地方名叫“乱石埂”,而渔民们为了捕鱼,常常会用石块去赶鱼,将他们赶到捕捞区域。因此,经常将湖边一些石块投入湖中,久而久之,就堆砌成现在所谓的石墙了。而耿卫等人所说的那些石块的人工痕迹,渔民们说,这根本就不奇怪,岸边现在多的是,根本用不着潜水去捞。另外,抚仙湖偶尔发现一些值钱的文物,也不奇怪,因为这么大的湖,经历了这么多朝代,完全是前人扔下去,沉入淤泥中。因此根本就没有什么水下古城,而是耿卫等人故意炒作的结果。

“汉魏古城”始露芳容

抚仙湖水下考古调查按计划从昨天上午8时许开始,一直进行到上午11时。连续阴雨、烟雾笼罩的抚仙湖,今天天气突然转晴,终于向世人展示了其本来面目,为考古调查和直播创造了良好条件。

来到抚仙湖考古现场的考古专家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古建筑学会理事长杨鸿勋、云南博物馆馆长王仁湘、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李季等。哈尔滨的徐新胜老师还用专门以声音作为媒介来探测水下地形的先进设备,画出了抚仙湖水下三维地形图,帮助确定考古方位。早晨的抚仙湖,微风习习,湖面波浪点点,当地气温在20℃左右。8时零8分,抚仙湖水下考古活动开始,用于考古的潜器———白色的“鱼鹰一号”下水。现场专家介绍说,该潜器重达14吨,考古人员在里面可以通过潜器上配备的先进的水下探测系统和声纳系统进行探测。

8时18分,考古队员们离开考古船,潜入湖水。湖水温度较低,约14℃左右,考古队员下水后感到全身冰凉。8时21分,队员们抵达水下10米深处的考古现场,考古队员们明显感到耳膜的压力增大。由于前天刚下过雨,湖水较浑浊,水底能见度只有2~3米,湖底非常松软的淤泥和青苔展现在考古队员眼前。他们立即开始用不锈钢管搭建“探方”以建立坐标系统,并在不锈钢管上每隔20厘米就用红色的胶布做一个记号,以方便在水下辨识,同时用水下摄像机、防水绘图纸、特制的照明灯等水下专用器具对湖底进行测量。考古队员们两人一组进行工作,一人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另一人负责安全工作。由于是在水下,考古队员们基本处于失重状态,既要克服湖底的压力还要控制浮力,工作有不小的难度,因此配合默契是非常关键的。

8时48分,用于水下考古的小型水下机器人“金鱼一号”入水。该机器人是我国自己研制的,属于全封闭式的,通过“缆控”能深入到潜水员无法到达的水下100米深处,通过自身的编辑系统,将清晰的水底实况录像传回地面。

快9点钟时,水下考古队员通过潜器发现两块石块,上面隐隐约约有阴刻的花纹。有关人员希望能从这块石材上的花纹来判定其遗址的建筑风格与年代。水下考古队员两人在取样,他们进行绘图照相,确定位置,并用绳索和气囊将之吊出水面。9时18分,这块100多公斤的石块终于浮出水面。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当这块70厘米长的石块送至考古专家面前时,专家们立即断定石上的花纹是天然形成的,不是人工雕刻的痕迹,但专家从石块边上的石灰砂浆和背部的痕迹,断定是人工开凿的建筑构件。专家从石灰岩水蚀的痕迹初步判定,该石件在水中至少存在了千年以上。

9时55分,水下考古队员又发现了一只广口的“平底”陶釜。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这为这个建筑遗址的年代确定了一个底线。专家表示,类似这种样式的陶釜在滇池、抚仙湖地区也曾出土过,年代从战国一直延续到汉魏。由于陶器一般不太可能在建筑废墟中保存完好,因而这个建筑遗址的年限应早于或与陶釜的年代相同。

考古人员又通过潜器,在水下发现一座长30米左右的石墙。该石墙高1.5米,最高处4米,平均宽3至5米,墙上的石块形状非常规则。

从水下建筑的材料和拼接方式初步认定,这又是一座汉唐之前的古城。但从建筑与地势的结合的设计风格来说,应当是汉代的,如此大的古城不应当是“传说中古俞元城”,古俞元作为郡县不会有如此规模,这应当是王侯的一个驻地才会有如此规模。当然,最后的结论要等到全部考古结束才能得出。

三大谜团初步破解

云南澄江抚仙湖底古建筑存在的三大谜团,经过中国水下考古队的调查探索,已有初步的答案。

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张增祺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抚仙湖水下考古,需要破解三大历史之谜:水下是什么建筑?是什么时代的建筑?是怎么沉下去的?从考古队掌握的一些基本考古调查资料,可以作出一些初步的推断。

第一,水下古建筑究竟是什么功能的建筑?有人说是水坝,有人说是码头,有人说是祭祀场所,还有村落说、城市说、道路说,不一而足,莫衷一是。但从水下考古队调查的情况看,水坝说、码头说、祭祀场所说、道路说等已不能成立,因为水下古建筑的范围很大,不可能是水坝、码头、祭祀场所等小型建筑。下面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还需要寻找很多的证据,但采用排除法,我们可以说不排除它是一座城市的可能性,要么是一个大的村落,要么是一个古代的城市。

第二,水下古建筑是什么时代的建筑?现在可以说,该建筑至少不晚于东汉中晚期。考古队员从水下取了一个贝壳为样,这个贝壳是砌在墙里的东西,只能比建筑早或者与建筑同时代,后来的东西不可能混进墙里。根据碳14测定,这枚贝壳至少是1750年以前的东西。据此推定,抚仙湖水下古建筑应该不晚于东汉中晚期。因此,时代问题也已基本得到了解决。

第三,水下古建筑是怎么沉入湖中的?从现在的情况看,因为地震造成山体大滑坡的可能性比较大。另一种可能性是陷落,因为最近四五十年来,有测绘报告抚仙湖还在下沉,早期的水深测定结果是155米,最近的测量发现湖深已达157米,又下沉了2米左右。

张增祺说,如果上述三个问题能够得到公认,那么解开抚仙湖水底古建筑之谜指日可待。

但是,张增祺也谨慎地说,现在只能是一些非常粗浅的认识,要最终撩开蒙在抚仙湖水下遗址上的神秘面纱,还有待更艰苦细致、更长期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



【天心禅修行养生】

上课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建材城中路一号(新都环岛西)程远商务楼一层 心享素食(禅堂)

开车路线:八达岭高速西三旗桥向东,新都环岛西北侧。

公交路线:地铁8号线育新站下D口出,换乘315、432、609等枫丹丽舍小区南下。

辟谷咨询:13521132213

清风老师微信:tianxinchanyu QQ:455910782

辟谷禅修咨询QQ群:294388513   42322413(已满)

新浪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629164405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您觉得此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您帮个忙,分享到朋友圈。让我们大家一起快乐的享受知识。

点击标题下方的蓝字“天心禅”关注我

点击右上角选择“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修行信息请关注天心禅公众号:tianxinchan2013




    关注 天心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