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菩萨》:一个美国飞行员流落大凉山的故事

 

“在四川、云南、贵州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聚居着数百万的彝族人民,直到一九五六年前仍保持着完整的奴隶制社会制...



“在四川、云南、贵州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聚居着数百万的彝族人民,直到一九五六年前仍保持着完整的奴隶制社会制度,他们部落之间经常打仗,互相掠夺人畜财产,奴隶与奴隶主之间壁垒分明,不准通婚。此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电影《天菩萨》片头字幕
此片提名1988年第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



《天菩萨》是一部彝族题材的电影,由深圳影业公司、海联影业机构(香港)有限公司于1987年出品。该片由孔良编剧,香港电影人严浩执导,颜彼得、孙飞虎、魏宗万、张路彤、胡小宝、陈瑶等领衔主演,并提名1988年第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
讲述的是1945年—1955年奴隶解放前夕,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空军中尉James Wood因参与中日战争时期的“驼峰航线”飞虎队而阴差阳错流落大凉山的经历。十年的生活经历和遭遇,把来自德克萨斯州的James从“飞机洋人”变成了洋娃子——沙马阿兵家的拉铁——洛姆依达家的拉铁——木黑——“会说话的牛,没有家的狗”。同时,十年的遭遇也验证了凉山彝族社会奴隶制度的真实存在。
在当时的凉山彝族之外,封建制中央集权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凉山彝族依然保持着完整的奴隶制呢?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凉山彝族人民的居住环境是森林茂密,地形险峻,交通极为不便。当地人民在寻找失事飞机的时候是一路披荆斩棘。当James 在被卖为奴隶后逃跑时才发现到处都是悬崖,根本无路可逃。用沙马阿兵哥哥的话说就是“大河是第一道城墙、悬崖是第二道城墙、森林是第三道城墙、彝人家是第四道城墙。”由于地势险峻,凉山彝区的人与外界的沟通甚少,因此必须的生活用品主要是奴隶主自己派人去汉区或外地做生意换回。奴隶主正是利用这样的地理环境维系着自己的社会制度。
透过影片,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人性的贪婪和奸诈。James第一次进入彝区找失事的飞行员时,看见翻译官用十二根针和一些丝线就换了一块银子和二斤鸦片,于是也用两个制服上的铜扣换了一个精美的银戒指。而James之所以会成为奴隶,主要还是因为从中尝到了甜头,从而产生了把队友制服上的铜扣全部取下拿到彝区去换取金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可是这一次他没有那么好的运气,被人卖到了彝区成为了奴隶。
虽然影片中表现出了人性恶的一面,但是当洋娃子拉铁光着下身被一群小孩子嬉戏追赶时,一位彝族老妇人走出来把拉铁带回自己家,并找出自己去世丈夫的衣服给他穿上,这里闪耀着人性善良的光辉。他和牛牛跨越族界的爱情,同样闪耀着黑暗现实中的人性光辉。
在影片中,我们还能够看到彝族人民对现实的注重和一些朴素的哲学观。如:“值千金的骏马,死了也是狗食料”;在打冤家的时候,老妇人说的“生死有命”;“会说话的人,你的舌头是我的朋友”;“没有凭据的话,就像烂竹根底下流出来的臭水”;“鬼话说给巫师听,大话说给孩子听”等话语。
这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某种意义上的民族志电影,关于凉山彝族奴隶制度、部落之间打冤家、彝人驱鬼仪式、等级森严不能通婚都有涉及,当时远在大山深处的凉山彝族生活细节尽收眼底。在整个影片中,彝族的民居、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的场面、狩猎习俗和巫文化等穿插其间,真实的还原了当时凉山彝族人民的生活形态。通过这些,观者对彝族人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影片中偶尔传来原住民的竖笛、月琴、口弦,清脆美妙,声声悦耳,看来无论现实环境如何严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间断。
身为西方文明的James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亲历凉山奴隶社会的残酷,亲眼目睹彝人对巫术、对神明的狂热崇拜。部族间打冤家的战争让他从沙马家转移到洛姆依达家,此时他也缠上黑色包头,留着彝族男人都有的天菩萨(一种蓄头发的样式),俨然在这一时刻西方文明消失殆尽,他已被毫无选择地溶解到彝人部落中。 在这里他喜欢上了彝族少女牛牛,但后来因老板(部族中有权势的奴隶主)的女儿喜欢上他,被发现后受到严惩的他不得不又被卖到更远的奴隶主那里。解放后他重遇带着一个小女儿已是寡妇的牛牛,牛牛接受了他。
影片的最后,奴隶解放,拉铁因为被怀疑是间谍,遭遣送回国。拉铁在彝区内生活十年,爱上少女牛牛,当他已适应那种生活时,却被通知要返回美国,这虽然不是一个好的结局,也不是观众愿意看到的结果,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是必然的事实,无可厚非,只能无奈地离去。
在被告知要遣送他时,James说“我不想回去、、、我再也回不去了、、、”。是因为他留恋牛牛么?还是因为十年时光足以使他对他曾经的世界望而却步了?
接James的汽车远去,牛牛抱着女儿举着黄油伞,眼神空洞地站在雨中。影片在这里戛然而止。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想,然后呢?
James回到美国后还会记起在凉山的牛牛么?
重返现代文明的James会怎样呢?
在牛牛的记忆中他又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存在?

【一段有关此片“文明的间距”的分析】
影片的编剧在改编剧本时,充分考虑了“洋娃子”这个特殊个案的象征意义,在创作上给予了更多的文化思考。孔良在《天菩萨》里赋予了James特殊的身份,James是来营救“飞机洋人”的美国飞行员,他第一次来到洛姆依达家的时候神气十足,不吃丰盛的款宴,只吃自己随身携带的“洋货”——饼干和咖啡(文明的符号),还特意让至尊的黑彝洛姆依达尝一下饼干(文明的味道)。当James看到翻译用极少的又便宜的针线换得银子和鸦片的时候,他脱下了文明的外衣,露出贪婪的神色,用衣服上的两个铜扣换得了一个精美的戒指(文明的伎俩),而获得铜扣的黑彝妇女也如获珍宝,不停地把玩铜扣(无知的力量面对文明的掠夺)。James回去后发现“愚昧”的彝区是他发财的宝地,所以他说服卡尔跟他去彝区发财,谁知反被中间人出卖给了彝人(被算计的文明)。在被抢之前,中间人告知他们不要随便碰彝人头上的天菩萨(尊重对方的文明),但卡尔没有听,还伸手去触摸(显示出对另一种文明的不屑一顾)。卡尔在被击昏,装进麻袋后才知道自己已经身陷囫囵,随即进行无为的挣扎,最后,自己把自己解脱进了混浊浩荡的金沙江。只留下James一个人独自去饱尝彝区的梦魇。

【彝人的天菩萨】
彝族男子的“天菩萨”发型,是原始宗教崇拜的产物。在一个彝族男子的一生中,“天菩萨”发型要经历了几次变化。小孩和未婚男子,在头顶前蓄一撮长发,称“如比”,是男魂居住的地方。结婚后的男子,请人在头顶梳辫子,辫子较短小,盘于头上,称“如且”。男人死时,如有子女,则把头前头发打成尖状物形,称“天菩萨”。而今,一般人不分阶段,把彝族男子发型统称“天菩萨”。
留有“天菩萨”的人,不能随意剃光,长得太长了也只能修短。成年人以蓄长发为荣,一位名叫阿乌伟古的老人,从年轻时一直蓄“天菩萨”至七十岁,头发长两米多,重约1.5公斤,倍受当地人们的敬仰。彝族忌禁别人抚摸自己的“天菩萨”,古时有“摸天菩萨赔九匹马”之谚语。
彝族男子的天菩萨是神秘文化的象征,是神鹰栖落的眼睛。彝族人把天菩萨视为男子汉灵魂的藏身之地,是神圣不可侵犯和亵渎的地方。除梳理和晾晒时散落下来,平时都缠绕于头顶,形成螺髻状,酷似一座峭拔的山峰,所以又被称为男人头上的风景。





(图片均来自网络)

搜看电影《天菩萨》 请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 YiStory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