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邸评论 赢得尊重比融入更重要 - 关于留学的时机

 

当你能赢得尊重,平视交流的时候,融入就不是问题。...



【泽邸评论:“什么时候出去留学?”成为大部分家长纠结的问题。更好地融入美国成为众多家长把孩子尽早送到美国读书的第一理由。但是,这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心路独舞”的这篇文章给我我们一个观点。”融入“是个伪命题。二代移民都不一定能很好的融入,多到美国几年就能解决融入问题吗?

我的观点是:赢得尊重比融入更重要。既然融入那么难,何必要刻意的迎合融入呢。当你能赢得尊重,平视交流的时候,融入就不是问题。

如何赢得尊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保持优秀,保持个性。所以泽邸会推荐快要去美国留学的孩子读林语堂的英文版《吾国吾民》,看看如何用英文介绍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特色。你可以对美国历史不够熟悉,但是如果别人问你中国的近代史,你也一无所知,你怎么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呢?】

-----------

为什么融入美国社会是个伪命题?

作者:心路独舞,工程博士,供职美国大学。美国媒体自由撰稿人,《读者原创版》特约供稿,《彭博商业周刊》等多家媒体专栏作家。

又到了一年一度给本系一年级学生拍照片的时候了,因为春季是美国家长和潜在学生等访校的热季,也是校友返校聚会的时节,前者带来入学率,后者带来捐款和社会效应,所以每年春季学期一开始,各系就忙着拍摄各种照片,重新去装饰自己的展窗等。

于是,近六十个新生就依次站在了我的面前,大家都和平日没什么两样,顶多站在镜头前整理一下头发,也偶尔有在镜头前做鬼脸的,整个拍摄单调机械,但只有一个中国留学生一下子捉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因为他反季节地穿来了一套万圣节常见的恐龙连体服装!

随着留学热的兴起,这几年来我们系的中国留学生逐渐多起来了,人们也很容易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比较喜欢扎堆儿,一起租房子一起出入,在不大的系里比较惹眼,但他们多数比较羞涩和沉默。像这样一反常态、夸张惹眼地出现在众人面前的事情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好奇心顿起的我忍不住和这个名字叫"硕"的孩子聊了起来。

融入,不是迎合

硕来自广东一带,在中国的时候就读过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难以融入的问题。去年来校之后,他也发现绝大多数留学生交往的是中国人的小圈子,过着上课学习、下课回家做饭的日子,其余的时间便是在国内社交网站发状态晒照片晒孤独,几乎没有美国朋友,成了游离在美国大学生活之外的边缘人。

为此硕下了决心,尽量不和中国人扎堆儿,坚持说英语,吃美国饭,恶补美国人感兴趣的话题,尽量和美国同学交朋友。包括这次拍照,他也想像美国学生一样张扬一把个性,却发现美国学生对此很平常很随意,硕苦笑着说:“原来美剧里常见的夸张不过是卖座的噱头,我努力去融入的结果是没交到什么美国朋友,却同时被中国留学生的圈子给抛弃了。”

我笑了笑,"你这种融入的努力太刻意了,不客气地讲,你这根本不能算是融入,而是迎合,迎合的是美国人的行事方式,其结果是不会有什么美国同学愿意和你做朋友,因为你毫无特色。如果我是你,想在这样的场合里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话,我会穿一身长袍马褂,带上传统的中国装饰,正值中国的春节,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对你感兴趣,并会牵出很多话题的。”

到底“融入”什么?

曾几何时,"融入难"的这个话题抢占了所有和留学生相关的版面,语言的、社会的、文化的和传统的原因分析了一大堆,但我却一直不明白所要"融入"的到底是什么。

一种说法是融入主流文化,挑开了来说就是白人的文化,姑且不说这种说法有严重的"种族歧视"嫌疑,就是在美国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我对这种主流文化的定义也绝对不能认同,由移民组成的美国文化的根本就是多种族、多民族、多宗教等的大熔炉,各具特色,融入不是把你改造成和别人一样,而是在尊重美国现有文化的同时坚持自己的特色,能让环境认识你的同时接纳你。

另一种说法是融入当地人的社交圈,这更有些无稽之谈了。美国人的社交圈各式各样,你总不能都去融入吧,喝酒的、戒酒的、吸大麻的、反毒的、读书的、玩体育的、旅游的、拍照的等等我不必一一列举,只要你想得出来的就可以在校园上找到相应的社团。花点心思找一个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的社团就一定能够融入其中如鱼得水,当年我就曾参加过美国校园的读书会,在那里认识的朋友一些现在还保持着联系。

还有一种说法是交到美国朋友。但在朋友的定义上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是有着深层文化区别的,中国是个非常讲人情的社会,"朋友"做事常在一起,有了麻烦两肋插刀;而美国人则比较随性,尤其到了高中大学阶段都比较独立,就是好朋友也难得像中国朋友那样"腻"在一起,好友遇到麻烦时也是"原则"先行,能帮则帮,不能帮的话安慰一下而已,不会强撑着两肋插刀,因此中国人心目中的那种传统的"朋友"在美国人中是根本找不到的。

另外美国孩子不管家里多么富有,自己都会去打工赚零花钱和约会的消费,有些还是自己借贷上大学,这就注定了和拿父母资助的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的不同,他们能拿来投资友谊的时间极少。

尊重他人,做好自己

所以,在对象都不存在的情况下,"融入"这个话题实在算是一个伪命题了。在多元化的美国,所谓的融入其实就是做好最真的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约定成俗的一些生活习惯可以不在乎。

比如随着中国留学生的增多,我们系学生休息室里的微波炉里常飘出热中国饭菜的味道,飘到办公楼道里经久不散,这本无可厚非,但有时却是鱼虾,强烈的腥味儿常引来其他人的白眼和抗议,因为这里毕竟是工作场所。

美国人没有午休,午餐因此很简单,多数的人或者带简单的三明治,或者干脆到学校食堂里去吃,中国留学生吃不来三明治或者不愿到食堂花钱都是可以理解的,但那些腥辣味道大的东西留在家里自己吃好了。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是口腔和个人卫生,常被其他人诟病,在这些生活细节上的注意,会减少很多和美国同学打交道的障碍。

一个人到了新环境短时间内要如鱼得水是很难的,美国学生内部也有不同的小圈子,这和在中国大学或中国留学生内部也有各种小圈子一样,一个人不可能同时融入所有的圈子,这其实根本算不上什么大问题。

在美国,同样肤色同样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交往多一些在所难免,过多纠结大可不必。但留学毕竟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所以不能只扎堆在中国人圈子, 但也不必为了所谓的"融入"让自己全盘西化,更不能认为只有跟美国人混得熟才算"融入"了,和美国同学交往不必刻意去迎合,要不卑不亢。

依我自己在美国近二十年读书和工作的经历来看,就是既要尊重美国的生活习惯,又要坚持自己的特色,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你的留学生活一定会丰富多彩,收获多多的。

... 泽邸...

“泽邸私家教育”多年来探索从中国教育到美国教育的过渡准备的私塾导师模式,在倡导阅读和户外历练方面卓有成效。先后被《第一财经日报》和美国《福布斯》杂志专栏报道。

泽邸从2008年成立至今,已经培养了精心培养超过80名学生,其中一半以上进入美国前三十名大学就读,有十五名学生进入常青藤大学本科就读,成绩卓然。

*对泽邸导师服务感兴趣可以加泽邸负责人微信:zhoujun19970701


    关注 七年爬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