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宗祠  葛军:葛氏宗祠侧记

 

两百余年来,葛氏宗祠为葛家和附近村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他们走向世界各个地方,把荷叶人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把葛氏祖训的精神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

✿2015湖南年度最佳新锐自媒体  你值得拥有
✿点击上方土著民关注  和我们一起守望乡土
抱朴守拙亦成书
葛氏宗祠侧记
文 | 葛军
这座宅子,对于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情愫。她是我梦想的起点,是我人生的转点,是我婚姻的支点。师范毕业后,我回到这里任教,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我的文学梦从这里开始,我的第一篇铅字文从这里发表。更巧的是,我搬进内兄当年住过的那间公房,一年后,内兄调进县城,我又走进他工作过的镇电视差转台,随后才认识了妻。

雕梁画栋,青砖灰瓦,宅子古朴而大方,宽博而敦厚。两百多年来,她就这样静静地伫立着、思考着。在她跳动的内心里,始终能感受到生命的气息,这种生命,是文化的魅力、是教育的张力、是传承的意力,她随年岁的增加而更加强烈、更加清晰、更加蓬勃。



如今的她已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开历史的迷雾,褪去一身的风尘,她以其崭新的姿态惊艳了世人的双眸。

她,就是葛氏宗祠。


1
说起葛氏宗祠,不得不说说这片山水。

荷叶,真是一个好地方。从九峰山上俯瞰,这块不大的地方就像一面盛开的荷叶,江边水库是荷叶上晶莹的水珠,高嵋山,铜梁山,天子坪这些粗浅长短的山脉就是荷叶清晰的掌纹。山水相衬,天地合一,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在我和内兄的原创歌曲《家乡的荷叶塘》中,我这样描述她:荷叶塘,荷叶塘,清风陶醉月彷徨;荷叶塘,荷叶塘,清芬自在好风光。有如此灵性山水的浸润,不出名人才怪。曾国藩、葛健豪等先辈前贤就诞生于此。
《家乡的荷叶塘》MV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从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到葛氏宗祠,只有两公里路程。因四面环山,中间地势平坦形成方圆几公里的大塅,荷叶本地人叫长塘大塅,大塅土地肥沃,田畴万亩,本地有句俗话说:不穿三条裤,不到长塘塅里故(过),足以说明大塅的空旷。后面是绵延百里的铜梁大山,据说铜梁大山有龙脉之气,曾家祖坟起初有意建于此处,后不知何故才改在泥鱼金鸡啄白米,或许是得了大山庇佑,长塘大塅百年来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长塘大塅以葛姓居多,葛氏宗祠就座落于长塘村。

宗祠为砖木结构,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是娄底市境内现存的规模较大、保护较好的宗祠之一,宗祠总占地15亩。宗祠分东西两个祠门,祠堂前是宽阔的坪地。“葛氏宗祠”四个大字书在正面的山字墙上,大门上悬挂“上达学校”牌。两侧各有一处小门,分别谓“义路”、“礼门”。



宗祠建筑外观宏伟,内部布局合理。过大门为过厅,过厅楼上为戏台。空阔的祭厅名为“敦伦堂”。“敦”,意谓勉励,“伦”谓伦常。意即《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因葛氏宗祠又是族学,祖先们教育后代:学佛发蒙,当先明白做人的道理。祭厅廊柱上的对联:

要好儿孙当尊祖敬宗起;

欲光门第须读书积善来。

神龛上安置着葛洪、鲍姑始祖神像和迁湘始祖葛琳等七尊神像塑雕。祭厅两门各有一个椭圆形门,连接左右两厢的教学用房。椭圆形门上分别书有“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既是族规,又为校训。

两百余年来,葛氏宗祠为葛家和附近村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他们走向世界各个地方,把荷叶人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把葛氏祖训的精神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些从葛氏宗祠走出去的葛姓后人以及外族学子,是宗祠最大的财富。



2
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光绪年间,湘乡葛氏受王氏、曾氏大兴族学的影响,特别是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先进技术的广泛传播,葛氏在长塘宗祠创办族学。

葛氏宗祠与族学合二为一,既可缅怀先祖,又可教育后代,体现了设计者的传统家教思想。至北伐战争期间,葛氏族学易名为“铜梁乡第三初级小学”,废除私塾、族学的课本,办起新学。1932年,学校由初小升为高小,取名为“湘乡私立上达学校”。“上达”一词源于《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意为自立、自强、奋发图强。解放后,祠堂被没收,宗族活动被禁止。但是祠堂作为教育机构被保留下来。只不过在1995年前曾六易其名:“铜梁完小”、“湘乡县第三区铜梁完小”、“荷叶区中心完小”、“长塘学校”、“攸永乡中心小学”、“长塘完小’。1995年10月,曾任台湾总统府第二局少将高参、副局长、国防部办公厅主任的葛氏后裔赓虞先生回到阔别60余年的母校,捐赠一万美元设立“上达奖学金”,并要求改“长塘完小”为“上达学校”。他的这一要求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上达学校”的招牌又出现在葛氏宗祠的大门上。



葛氏宗祠,历经两百余年风雨。“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族祖先神像被毁,五块牌楼四十五个角全被打掉。墙壁上的雕刻、壁画被人为挖掉。至1992年9月9日,前排右侧牌楼倒塌,戏台、礼堂也被损坏。“宗祠形象大损,嗣裔目睹此状,无不痛心”。

1995年,荷叶清泉村的台胞葛庚虞先生慷慨解囊,倡议修缮宗祠。在他的首倡下,近年来,葛氏后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对入祠公路、戏台、祖堂、礼堂等进行了修缮,葛氏宗祠终于古风再现。

宗祠定下规矩:清明集体祭祖,每三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祭祖当天,祠堂周围村落甚至在外工作创业的葛姓后裔都相聚于此,共祭祖先,共话情谊,场面浩大,场景感人。这标志着葛氏后裔达到空前的团结,宗族内部联系更加紧密,宗族认同感更加强烈。



3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拥有共同祖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形成了一个个家族。他们通过漫长而艰苦的迁徙并对迁入地多年不懈的开发,使一个地方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对地域的融合中,在对后人的教化中,渐渐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家族文化。葛氏宗祠,不仅仅是一座宅子,她承载着葛姓代代传承的精神内核,寄托着中华家族文化的美好愿景。



2015年,我国医学家屠呦呦在诺贝尔奖获奖演讲中这样感慨: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只叹生不逢时,如果东晋时期就有诺贝尔奖的话,我想,葛洪应该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医者。”

屠呦呦所说的葛洪(284-364),现在公认的葛家的开派祖先,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湘乡葛氏的迁湘始祖为葛琳(1417-1481)。葛琳,字贡玉,系葛洪第35代嗣孙。明朝宣德年间,出身医药世家的葛琳为避兵乱,从江苏吴县(今吴中区)太湖西洞庭包山葛家坞起程,一路上施以祖传秘方,用中草药为民治病。他跋山涉水,来到楚国(今湖南),南至衡州(今衡阳),西止宝庆(今邵阳),最后落籍湘乡县城,附郭而居。由于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应诊者络绎不绝,凡难治之症应手而痊。贡玉公配何氏,于天顺四年生男茂芳,成化十六年,添孙伯瑛。伯瑛生“经、纶、缙、绅”四子,为湘乡葛氏四大房。

葛氏宗祠“敦伦堂”牌匾下有一副对联:

绥山蓄道抱朴成书更数文定勋名累世芬芳传不朽;

系出太湖支绵湘浦从知洞庭地脉百年流派自潜通。

这幅对联道出了葛氏家族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抱朴守拙,回归自然”。抱朴是一个道教术语。源见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指平真、自然、不加任何修饰的原始。抱朴即道家、道教思想中追求保守本真,怀抱纯朴,不萦于物欲,不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干扰的思想。先祖葛洪自称“抱朴子”,并且以《抱朴子》名其书,有《抱朴子》内外篇传世。



回归自然方为境,抱朴守拙亦成书。在这种理念的驱策下,先祖们淡泊名利、一心向道,以孤独的姿势访名山、涉大川,炼丹、传教、行医,布泽“道法自然”的思想,担当“救死扶伤”的责任,参悟“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天之下,在山之巅,先祖临风而立,衣袂飘飘,是何等俊逸潇洒。

作为葛姓后人,流淌着先祖的血液,唯有将先祖的恩赐感念在心,唯有将先祖的教诲外化于行,让先祖的思想在子子孙孙身上永远传承。

作者:葛军,湖南省演讲与口才艺术学会会员,娄底市演讲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双峰县演讲与口才艺术协会主席,双峰县作协、音协会员。爱演讲,爱音乐,爱生活,曾在《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文章300余篇,行走文字里,畅情山水间。

图片由作者从互联网选用,版权属于原作者。
延伸阅读
点此查看:最美宗祠征稿通知
最美宗祠 | 八仙胡氏宗祠
葛军:这一方荷塘
聂崇彬富厚堂寻根记
阳剑:双峰文塔赋
编辑:沙海

最美宗祠  传承文明

ID:TZM2015168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更多惊喜


    关注 土著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