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智能硬件创新创业互动论坛(孔文篇)(专题连载)

 

演讲嘉宾:芯原微电子市场部高级经理孔文演讲主题:《投资者喜欢的项目VS.消费者喜欢的产品》



序言

演讲嘉宾:芯原微电子 市场部高级经理 孔文

演讲主题:《投资者喜欢的项目 VS. 消费者喜欢的产品》

我看了一下今天的八场演讲,接下来的七场都是产品公司。我们公司是做IC设计服务的,那为什么把我们放在第一场演讲呢,可能和我个人的经历有关——我一直在跟踪市场,有很多投资者创业者的朋友,私下里我们经常沟通交流,根据我们最近交流的情况,我总结了一些心得和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今天在座的可能有很多投资人也有很多创业者,还有一些创业导师。我有一些投资者和创业者的朋友经常会给我看一些路演的资料,我把创业者想要找投资的路演PPT大致归纳为以下逻辑:

我首先要做一款爆品,这款爆品做出来后我会把平台开放给公众,提供一个方案给大家,甚至免费为大家提供硬件,让大家都跟我一起做这个产品;平台开放之后就会聚集很多用户,接下来我不靠硬件赚钱,而是靠这些用户数据赚钱,提供大数据服务。

基本上大部分创业者都会提出“互联网+”的这样一个概念,去跟投资者说这样一个故事。但这样一个故事是不是投资者真的看好的?

我们先说说爆品这个环节,爆品这个环节就回到了消费者身上,你认为这是款爆品要把它做成“互联网+”给投资者看,可是对消费者来说他不一定买单他不一定认可这是个爆品。所以到这个环节的时候,通常就会被卡住,所以今天我是想给大家理清这个逻辑,什么样的项目是投资者喜欢的,什么样的产品是消费者想要的。


如同科幻小说中描述的一样,有很多东西的发展趋势其实是可以通过数学的算法计算出来的。例如市场趋势,市场和人的行为是相关的,很多人在进入一个市场的时候,首先会想到拿一些研究报告来看,看一下这个市场的份额有多大、市场有没有被垄断、自己的产品在这个市场里的价值在哪里、自己的产品可不可以找到合适的定位等等。

但是当一个新兴的市场出现的时候,很多分析师大多数情况也是通过拍脑袋来决定这个新兴市场的发展情况的(这是我和一些分析师私下交流过),因为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他没有办法借鉴以前的经验来做一个数据计算的公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样看在新兴市场中一个新的产品未来是什么样子呢,我想我们也可以总结一个公式来计算用户的行为,而这个公式基于以前的经验就是技术的发展轨迹,下面这张图是我自己总结的:



我们先按两个常量来看。一个是技术的常量,就是人工智能,我们说到人工智能,它不是一个具体产品或者应用,它其实是一个技术。人工智能为什么可以作为常量呢,因为当我们从第一颗芯片开始,它就本着计算性能往下发展的,所以计算性能是一个非终极目标,所以无论你的产品是什么样的,计算性能都会不依赖于你的产品而一直往上提升,这就是人工智能的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不可预测。

我们再来看市场,市场千变万化,但它也有一个规律可循,物联网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常量。物联网不是技术不是应用,它是一个概念。它就是把所有的物品连接起来可以应用到我们现有的一些计算性能,所以在市场上面来说,它就是一个常量。

这个坐标图中的四个象限,往上走就是人工智能计算性能要求偏高,往下走就是计算性能要求偏低,往左走是产品形态简单化,往右走是产品形态复杂化。在右上角我们可以看到“复杂M2M、消费电子”就是计算性能要求偏高和产品形态复杂化合并的产物。这一块市场就是大家要找的机会,这一块要求计算性能提高、物品连接更多,那怎么样才能找到合适的产品呢?

首先我们要看投资者喜欢什么样的产品,投资者不会因为你说这个是爆品这个市场有多大就会投你,其实他希望的是你能给出一个故事——你这个产品最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很多人都能在你这个平台上赚钱,这有一个很大的发挥空间,我能在这个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潜能来。

这样的产品是比较好的,这样的产品叫做平台类,那么什么样的平台类是比较好的?就是要满足人们的刚需,我在这里列了五类:



这在五类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社交和娱乐是跟科技结合发展最快的。为什么?因为教育、医疗、金融都是非技术类、非IT类的传统领域,而产业链一旦拉长,就会涉及到利益分配、投入占比等,这个是比较难以量化的,所以它发展起来就没有纯IT圈子里的人自己玩来得快,而娱乐和社交这两块就是纯IT圈子的人就能玩得转的。

那么我们把这两块领域单独来看,已经有那么多产品都是平台类的——相信大家已经了解我说的平台类产品是指什么——不光提供硬件,还提供一个操作系统,很多软件可以在上面运行,很多软件公司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盈利,甚至很多传统公司都可以利用软件切入到你的硬件平台,无论是金融、教育还是医疗领域。那么你这个产品就是一个大盘子,做了很多IO接口,每个人都可以借这个盘子来赚钱,每个人都可以给你更多力量。这样的产品才是投资者真正想要发掘的产品。


我们跳开一些研究机构的数据来梳理一下产品是怎么样的趋势:我自己是做技术出身的,我知道我们做技术的必须在哪个“地方”等你们做产品的,或者说你们必须在哪个“地方”等我们。

不是说你今天想做人工智能、你手下做软件的人都非常牛,你就能把人工智能做出来的,你一定要知道你的合作伙伴他也有一些瓶颈,他在“哪里”等你,你在“哪里”等他,这是要找时间节点的。

所以我们根据一个普适性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到:上一代平台产品的“尖端”技术,是下一代平台产品的基础技术。



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规律,比如说最早PC出来后,逐渐把性能提高逐渐做到小型化,这是它突破的两个前沿尖端技术,但到笔记本、TV、游戏机里面就变成基础技术了;而笔记本、TV、游戏机把多媒体性能突破更上一步,还有通讯性能、WIFI、蓝牙等,这才有了手机平板……

这个符合我们刚刚讲的平台的概念,那手机平板之后下一代平台产品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按这个规律,多媒体性能是一个尖端技术,然后是传感器(我们以前没有想过把传感器应用到消费电子上,以前都是一些工业医疗应用),接下来是便携、高计算性能……所以说到下一代平台产品,大家在一开始谈可穿戴、VR/AR不是太好理解,但我们按照这个规律看会发现,只有这两个产品更具有平台属性,它们把多媒体、传感器、人机交互等全部结合起来了。

那么目前可穿戴、VR/AR又遇到了什么样的瓶颈是需要解决的呢?那就是输入和输出。当这一瓶颈突破了之后我们才能谈人工智能。否则没有人能说清楚人工智能是什么,它只是一些算法,怎么能把它体现到应用上,如果没有合适的IO口进行人机交互的话,它就只能做扫地的机器煮饭的机器,没有办法跟着人类学习,所以只有通过可穿戴、VR/AR这两个产品突破输入和输出的瓶颈,才能做到日常应用上,作为一个跳板让人工智能有了眼睛有了嘴巴有了感官……

按照之前我给出的四象限,我们会觉得物联网是一个很大发挥空间的市场,但其实它只是一个市场概念,很多场合都会提到它,但提起来又会觉得很虚不落地。当然,“万物互联”是我们不可违抗的一个趋势,所以我把它的发展归纳为“三步走”:

第一,事物连起来,传感器感知起来,终端设备慢慢搭起来,基础设施慢慢建起来;

第二,平台、安全性能、大数据分析等都要完善;

第三,基于技术和数据结果才能找到合适的商务模式;



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产品都会按物联网这样的趋势发展。

再看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目前做的最好的是手环和手表,就像我们讲的计算性能越做越高、体积越缩越小是很明显的趋势,很多人就想我要把它戴在身上但是我也要把之前的多媒体性能用起来、传感器性能用起来,否则上一代的产品技术优势就丢掉了;但是手表和手环的显示是有局限性的,我们还不能把屏幕做成投影、做成全息、做成折叠展开、做到很好的输出……

但是这个产品能不能突破?是可以突破的,只是它还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这里我也归纳了一个“三步走”:




接下来我们再讲一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为什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现阶段爆发了?它是基于一些成熟的硬件(智能手机的硬件)、成熟的开发环境(很多软件技术已经做的很炫酷了,稍微改一改就能应用到VR上面)、资本看好(其实是由于巨头玩家的进入)。



但为什么巨头会进入,这也是有产业逻辑的,就像刚才讲的,除了VR,你想不到下一个其他的平台类产品会是什么;而且一旦把VR做好,一群人从市场上技术上突破了它的用户体验,把人机交互、输入输出的瓶颈都解决掉了,那么我们就有机会玩人工智能。所以必须在这个节点把它作为一个跳板,让大家都进入玩起来,解决了瓶颈之后我们才能做AI。实际上巨头的进入,不是为了卖一款设备也不是为了后面的内容经营(影片、游戏之类的),它是为了搭建起这个平台后可以提供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服务。

下面是VR公司得到的投资,大家可以看一下。



我重点要提到的是,我们都说VR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平台产品,必须通过它才能到达人工智能这一步,但它是一款好的爆品吗?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看到2016预计是1400万台的出货量,但我们看到Kinect (Microsoft)2010年就卖了800万台,对比来说这是很小的数据量,对比智能手机亿万级的出货量就是更小的数据量了,所以它不是一个大家用玩手机的心态去玩的市场。



我想跟大家说的是,一定要想清楚到底是想干什么才进入VR这个产业,如果为了未来做人工智能积累技术是OK的,如果你有一些好的平台未来是往平台类发展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你只是投机取巧想像做智能手机平板一样去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的话这就很危险了,因为VR真的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爆品,市场容量还不够大。

那么我们做技术的在哪个节点等你们呢?或者说你们在哪里等我们的技术发展呢?



处理器性能——我们现阶段还必须依赖于PC/手机,但如果你要做到独立机的话,我们现在的技术到16纳米、14纳米,还要继续往下发展,没有那么快;

电池——另外如果你要做一体机,还要考虑到电池。电池技术就不是IT圈的人能玩的了,它还涉及到材料技术,你要把它做到VR头盔上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显示——现阶段到达4k、120Hz没有问题;

光学镜头——现阶段技术发展还不错;

传感器——针对各类感官的传感器,我们现在有多很多像陀螺仪、加速度仪这类手机上用的,但它对于VR产品来说是远远不够的,VR要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那么人的各个感官都要沉浸进去,不能只是眼镜嘴巴五官的沉浸,可能还要有触觉味觉等很多方面,这些传感器技术都不是那么快就能发展起来的;

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VR最大的重头戏,它的突破决定了AI能够应用到什么样的一款款和人交互的产品;

VR面临的挑战,我不多讲,接下来会有不同的产品公司各自说各自的问题。



最后,VR的未来:我想借用电影《楚门的世界》来描述,当你看到的世界虚拟得足够真实的时候,你如何判断它是真的还是假的?VR的未来就是这样,让你觉得这些东西足以欺骗你的眼睛欺骗你的大脑,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我们有很多技术尤其是传感类的、人机交互类的技术是可以实现的。

相关文章:

《论剑四大当家领域,激荡中国硬创风云》

《2016中国智能硬件创新创业互动论坛(刘辉篇)(专题连载)》





更多报道持续更新中,论坛专题页面请戳此~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爆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