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之一:感悟人生

 

请点击关注诸位来到寺庙里,目的是学佛法,修改自己的习气、毛病,根据佛法修行,最后圆满福德智慧资粮,成就佛果。...



请点击关注

诸位来到寺庙里,目的是学佛法,修改自己的习气、毛病,根据佛法修行,最后圆满福德智慧资粮,成就佛果。修行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要想修行,首先要皈依、要受戒。

一、人生何去何从

为什么皈依、受戒与修行有着紧密的联系呢?大家可以想一想,每个人都是如何而生,为何而活?

“如何而生”就是我们能够来到这样一个人世间的原因。我们来到人世间以后,是为了什么而活在这个世间的?就是来到这个世间的原因是什么,活在这个世间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作为佛教徒,大家要关心、探讨、解决的问题。

未皈依以前,大家在家里、在世俗社会生活。世俗社会有种种的标准、种种的价值观、种种的生活方式。我们在世俗社会的生活中,有时候会感觉到痛苦,有时候会感觉到快乐,更多的情况下是痛苦当中有快乐,快乐当中又夹杂着痛苦,苦乐交参,苦多乐少。痛苦永远比快乐多,痛苦的时间永远比快乐的时间长;快乐永远比痛苦短暂,快乐永远比痛苦少。我们在佛门里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快乐能够持久,让我们的痛苦能够越来越淡化,越来越短暂,最后把这些痛苦全部消除掉。

皈依的意思就是皈投、依靠。皈投、依靠什么呢?皈投三宝,依靠三宝。比如社会上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台风把房子刮倒了,地震把房子震倒了,火灾把房子烧没了……你没有房子住了,没有东西吃了,没有钱花了……那怎么办呢?要去投亲,要去靠友,要去皈投,要去寻找依靠,要去寻找皈依,寻找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和庇护。这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家在生活层面、物质层面遇到问题和苦难的时候,需要别人给我们帮忙。我们内心里面的问题——烦恼、业、痛苦,在世间找来找去,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找不到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寺院里面的佛法僧三宝就是要为我们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两千多年来,多少人皈投在释迦牟尼佛的门下!多少人获得生命的解脱,获得人生意义的最大实现!

二、善恶在心

我们来到人间,有人的身体、人的形状,有自己的血肉之躯,五官具足,也有父母给我们的名字。人的这个身体本身没有对错,错在我们这个身体会去做错事、做坏事。做错事、做坏事就会给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给我们直接、间接有关联的人带来麻烦、带来纠纷、带来问题、带来苦难;反过来说,如果通过我们的嘴、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去说好话、走好路、做好事,就会有很多人得到我们的帮助和利益。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行为?就是说,一种行为是恶的、错的,一种行为是善的、对的;一种行为是害人的,一种行为是利人的。其原因在我们的心,是我们内心的问题。

世间上一个正人君子,一个对国家、对平民百姓作出很大贡献的人,我们常常就会讲这个人很有德行,这个人很有品行,品德非常好、非常高。用佛教的语言来讲,你对别人做了很多的好事,就是善行;你对别人做了很多的坏事,就是恶行。善的行为就构成了善的业,恶的行为就构成了恶的业。善的行为就会给自己和别人引发快乐的结果,恶的行为就会给自己和别人引发痛苦的结果。

在世间,我们常常会接触到、接收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认为我们去利益别人、帮助别人会吃亏;利益别人、帮助别人是错的,是不应该的。佛法恰恰相反,佛法告诉我们去利益别人、帮助别人是好的,是应该的,是善良的,是能够带来快乐的。世间方面常常告诉我们,不去帮助别人、不去利益别人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佛法告诉我们去帮助别人、去利益别人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这两个定义刚好是相反的。

佛法讲“因果”,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呢?我们是选择去利人、去帮人,还是不去利人、不去帮人?我们在家也好,在单位也好,在社会上也好,常常害怕自己会吃亏,常常喜欢去占别人的、占单位的小便宜,这些观念都是要不得的,都是不好的一些观念。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观念呢?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去考虑、去思维,去作这样一个决定呢?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去作决定,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样去生活。你不知道就是你的原因,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无明”,无明状态。

三、云何降伏其心

1. 靠三宝解决内心的问题

大家到寺庙里,就是要去解决自己长期以来内心深处解决不了的问题,找寻内心深处痛苦的原因。我们要找到这个原因,要解决我们内心深处的烦恼及内心深处自己想不清楚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些问题、烦恼,自己不知道呢?

大家在世间学的都是世间法。世间法是根据世间的道理存在的。佛法既包括了世间法,也包括了出世间法。世间法用佛教的名词来讲叫“俗谛”,出世间法用佛教的名词来讲叫“真谛”。我们如何在俗谛的基础上能够证到真谛,能够见到真谛?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我们大家拥有一个“人”的身体,这本身已经很难得了。身体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行为,因为我们的行为受到我们烦恼的驱动。如何来解决我们的烦恼,如何来解决我们自己身语意会造恶业的问题,就要依靠三宝,这是很重要的。

现在大家都能够学习到佛法,以及我们出家法师能够出家,都是跟释迦牟尼佛有关系的。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学佛法。佛法是释迦牟尼佛通过多生多劫的修行,开悟以后讲出来的。诸位到庙里来,跟出家人一样,要来学习佛法。学习佛法要皈依、要受戒。我们出家的法师要皈依、受戒,在家的居士们也要皈依、受戒。皈依是一样的,都要皈依三宝,但是戒律不一样,出家人的戒律更多、更严格,在家居士的戒律就比较简单、比较宽松。如果没有皈依,没有受戒,我们就学不到佛法,我们就学不好佛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和界限。

我们皈依——皈投三宝以后,就要根据三宝的要求、根据佛法来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指导我们自己的工作。我们的起心动念要同佛法相结合,根据佛法来思考问题,根据佛法来认识问题,根据佛法来说话,根据佛法来走路,根据佛法来做事。也就是,我们说话的时候就要想一想,按佛法的要求怎么样说才对;我们做事的时候也要认识到,做这件事情会不会违背佛法;我们走路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在路上有没有踩到蚂蚁,有没有踩到昆虫,有没有踩到一些小动物;我们去的地方是不是适合我们去,去的地方是不是对自己的身心有利……这些我们都要去考虑。

2.受戒功德不可思议

如果我们受了八关斋戒,受了五戒,甚至受了居士的菩萨戒,这种功德、意义、福报非常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受戒以后,这个善法是在一切众生的份上得到的,是在三宝的份上得到的。同样做一件好事,世间善法跟佛法里边的善法是不一样的。世间善法,一件事情的意义只有一件事情本身的意义,而佛法的善法,它的意义就大大不同了,它的代表性非常广泛。

举一个例子来讲,比如你会画画,画了一幅画以后去送给一个普通人。他本身可能不知道你这幅画有什么价值,收了以后,弄不好就扔到垃圾桶里面了。如果你这样的一幅画送给国家主席,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同样一个行为,它的意义就不一样了,它的代表性就不一样了。国家主席代表整个国家的人,比如我们中国的国家主席,他代表了十几亿人,你送给他,就有那么大的功德了。

在三宝地更是如此,你做一件事情,一个行为,都是从我们自己内心最深处发出来的,是自己要去做的,自己为了要累积福德、智慧资粮而来做的。这跟世间做事情是不一样的。

世间上做事情,比如说你有一个职业,你从事这个职业的目的是为了你的生活,让你和你的家人生活过得好一点。你职业干得好一点,职位高一点,或许能做出一番事业。你做了一番事业,仅仅是要来激发你自己聪明才智的潜能,把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而已。你这种潜能发挥出来,到底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是有利还是有害的,那就很难讲了,就说不清楚了。佛法则不一样,佛法一方面要引导我们把自己生命的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同时对自己、对大家又能够有利,能够让自己、让大家,在当下、在现在、在未来、在更长远的未来,都能够幸福快乐,这样做事情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大大不一样的。

四、环境对人的影响

我们来到庙里当义工,做了一些很脏、很累、很苦的活,但是大家干得很高兴,越干越有劲,越干越快乐。换一个环境可能就不会了,有好多人,自己在家里都不愿意做家务,都是请保姆、请别人来帮忙。为什么在自己家里或者说在单位里,这种能力就发挥不出来,在庙里就能够发挥得出来?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在两种环境里会判若两人?由此可见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寺庙是佛法僧三宝的清净宝地,因为它是清净的宝地,所以能够净化我们内心的烦恼。就犹如我们在一个缺氧的地方,氧气非常稀薄,比如在喜马拉雅山上,呼吸就会困难,甚至会奄奄一息,需要吸氧。当你来到海拔低的地方,自己的生命即刻就会复苏,精神状态就会恢复过来,这表明环境对人的重要性。

大家来到寺庙里学佛法,绝对能够感受到佛法对自己的帮助,增加自己对佛法的体验。佛法到底是什么,我们慢慢就会感受得到,慢慢就会理解得到,慢慢就会一点一点去信仰它,一点一点去皈投它、依靠它,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五、不忘初心常省思

1.勿忘初心

有些人来到寺庙学佛法,好像修行没有什么进步,好像修行会恍恍惚惚,甚至修得越久越不想去修,修得越久好像佛法离自己越远,这是什么原因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最初的发心忘记了。我们学佛到一定时候,来到庙里法会参加多了,往往就会把自己最初的发心忘记掉。最初的发心很重要,是你皈依、学佛最主要的原因。你把皈依、学佛法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忘记掉了,当然你的行为就显示不出它的意义。你的行为没有意义,那么你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不好了。

佛法是非常注重发心的。你是发清净心,还是发染污心;是发善心,还是起恶念;你是散乱心,还是内心里面都是戒定慧的功夫,这种行为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是大大不一样的。

犹如一个学生去了学校,如果不好好念书,不认真用心念书,哪怕每天去学校,最后考试成绩也会很差。我们去了学校,自己要认真用功,用心读书,找最好的老师接受教育,并且按照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去完成作业,最后才会有好的成绩。如果来到学校,根本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用功学习,老师为我们指出来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改进,那么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学校,仅仅是徒有其名。我们学得比较久的同学,常常会犯这个毛病。

有时候我们也会说:我们在三宝地就是为了要积聚资粮,为了要好好学佛法,为了要好好修行。这个时候的认识,仅仅是理论上的认可、理论上的认知而已,而实际上此时此刻你的心,跟你最初第一天、第一次来到寺庙那一刻的心,已经是大大不同了。

2.嫉妒和骄慢

佛法告诉我们,皈依、修行要殷重,要非常至诚、非常恳切,我们非常认真去修行,才能够有感应。我们不能至诚、恭敬、殷重地去用功、祈求、修行,就说明我们已经在散乱,我们在起慢心,我们在掉举,我们在嫉妒,我们在比较、在分别、在烦恼。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会障碍我们来到庙里听经闻法,使我们不能如理思维,不能如理抉择,不能把法真正地听到心里去,也就是把自己障碍住了。

我们容易犯很多毛病,嫉妒和骄慢是比较容易犯的两个毛病。慢心的特点就是你在高处看人,嫉妒的特点就是你自己站在低处去看人。从低处看人,你就觉得好像每个人都比自己好,各方面都比自己好。那么,别人每一方面都比你好这本身不是问题,当你看到别人用功修行,具有能力、财富、品貌等,事业、家庭比自己好,你就会内心难过、内心起烦恼、内心产生痛苦,这个就叫做嫉妒,这就是问题。

什么叫做骄慢呢?我们多做了一点事情时,就觉得我做了很多,别人都不如我;我们做得好一点,就认为别人做得那么差劲;我们自己比别人聪明一点,就觉得别人都很笨;我们能力比别人强一点,就会看不起别人,会认为别人那么差劲;我们自己文化高一点,就觉得别人文化程度那么低;我们体力好一点,就觉得别人那么无能……诸如此类,内心总是不能平静,内心总是不能平衡,内心总是不能以平常心来认识自己,以平常心来对人、对事,以平常心来学佛法。

古来祖师大德讲“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就是能够如实认识到自己的心,自己内心是什么状态,内心是什么问题,看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有高有低。所有外在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问题。内心的问题中,有些问题是你当下的问题,认识不清楚就是你智慧缺乏,烦恼障、所知障重;有些内心的问题,是你过去世等流下来、过去累积下来的,把你内心障碍住了,把你内心那份善良的、清净的、庄严的心给塞满了。那怎么办呢?你要把这些障碍、问题清除掉,就要去忏悔。

六、愿力和智慧

我们要改变,让自己不如理、不如法的行为变成如理、如法的行为,我们要改恶行为善行,改害人为利人,这样的做法,这样的生活态度,要靠什么呢?要靠智慧,要靠愿力。

世俗社会上的人,有了一份职业以后,他要完成事业,至于善恶、是非,到底对个人、对集体、对他人有利有害,那是第二位的问题。佛法不一样,他首先要利人,利人就包括利自己,包括利一切的人,动机摆在第一位,并且动机是贯穿一个人所有行为的始终。社会上靠职业、靠事业,我们佛法靠什么呢?靠智慧、靠愿力。智慧决定你成功还是失败。智慧具足了,智慧多了,你就会成功,你成功的概率就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智慧比较低、比较差,成功的可能性就低,结果就小。

愿力决定什么呢?愿力决定着你的始终,也就是决定着你的开始跟结束。比如我们发大心、发菩提心,我们现在能够很好地发菩提心,是因为过去多生多世以来就发了菩提心,所以现在发就比较容易,只是一直在提醒自己,一直在勉励自己,一直在让菩提心持续、不要忘记,然后慢慢慢慢最终就成佛了。如果过去没有发过这样的大心,那我们现在开始发,发大心,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贯穿你的开始跟结束,这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人的愿力,包括开始跟结束都靠愿力——愿的力量,发大愿的力量。如果你没有力量,修行没有力量,做事没有力量,生活没有乐趣,原因就是自己没有发愿,没有愿的力量。一个人只有发了愿,他才有力量去克服种种的困难,去解决种种的问题,去面对自己内心种种的烦恼和阴暗面。如果没有发愿,内心就没有力量。

如果没有智慧,我们光发愿还是不够。我们发愿就是要做一件事情,无论如何要把它做成,无论如何要把它做好,发愿以后还要靠智慧完成。智慧告诉我们怎么去做,怎样才能够把它做好。智慧从哪里来?从修学佛法而来。如何来修学佛法?就要根据戒律,需要皈依,所以它是一层一层下来的。

七、超越自我

大家在庙里做了很多事,积了很多资粮。刚刚来的,说明你很有善根,与佛法很有因缘,如果缺乏善根因缘就找不到这个地方。反过来说,你能够找到这里,就说明同佛法有因缘,同三宝有因缘,你的善根已经被发现了,今后就很有希望。

我们久修久学的同学、同修和出家的法师,就需要去发大心、发大愿,就要不断在佛法的修学上去用功、去努力。我们初学的人、刚来的人怎么办呢?要超越自我。超越自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超越世间的我。世间的我目标都比较近,很多的行为都有问题。

刚才我谈到了,一个人有了嫉妒、骄慢就不容易去利益别人。那怎么办呢?就要去超越。超越自己,那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大家都按错误的认知去做事,反而变成错的都是对的。你要去超越,要去解脱,就要在这方面去努力,超越“以自我为中心”。所谓“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时时刻刻都想到自己的利益,时时刻刻都想到自己的问题,忽略了别人,忽略了很多很多的人,所以我们要去超越,超越人生的短暂性,超越人生的局限性。因为你眼光很短浅,你看的只有今天的事情,只有明天的事情,只有很近很近的事情,远的你就看不清楚。超越局限性,就不是只顾到你一个人,或者是你家里几个人,或者是你单位里边的少数人。我们的心胸格局不容易扩大,我们的思路放不开,我们的思维模式有问题,这些就需要去超越。用“超越”这个词,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容易认识,也比较容易接受。

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团体都有历史。我们整个人生的过程就是自己的历史;我们这个团体的过程就是寺院的历史、佛教的历史;我们国家各个民族、各个人走过的历程就是国家的历史。我们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做出一些丰功伟绩,做出一些对大家都有利、大家都能够接受、大家都能够欢喜、大家都能够快乐的事情。这对自己好,对团体好,对国家也好,何乐而不为呢?我们所呈现的种种面貌,我们来庙里念经也好,一起煮饭也好,一起研讨也好,交流也好,扫地也好,说话、做事、行住坐卧,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程,都是我们的生活。这些过程和生活记录下来,就是文化,就是历史,就是人生。我们要在有限的人生当中去体现无限生命的价值,在很有局限的时空因缘下,去实践和完成我们最宽广的佛法事业和自己生命的蓝图。所有这些,一点一滴,我们都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接受,用心去学习。

以此供养大家,愿同大家共勉励!阿弥陀佛!

【说明】以上感悟人生系列文章二次转载于龙泉之声传统文化网,原文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龙泉之声传统文化网:http://www.longquanzs.org/

【回向】愿此殊胜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尽除一切罪障,共成无上菩提!

关注公众号【师父微博整理】,更多师父法语开示,请直接回复编号查看。例如回复输入“A001”,可查看【学诚法师答疑】后悔与忏悔

A001 【学诚法师答疑】后悔与忏悔

A002 【学诚法师答疑】关于轮回与来生

A003 【学诚法师答疑】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A004 【学诚法师答疑】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A005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克服交流障碍

A006 【学诚法师答疑】怎样看待同事间的竞争

A007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面对自己讨厌的人和事(一)

A008 【学诚法师答疑】待人接物之道(一)

A009 【学诚法师答疑】为何知道却难做到

A010 【学诚法师答疑】怎样看待付出与回报(一)

A011 【学诚法师答疑】怎样看待付出与回报(二)

A012 【学诚法师答疑】怎样看待付出与回报(三)

A013 【学诚法师答疑】怎样看待付出与回报(四)

A014 【学诚法师答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一)

A015 【学诚法师答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二)

A016 【学诚法师答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三)

A017 【学诚法师答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四)

A018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祈求

A019 【学诚法师答疑】待人接物之道(二)

A020 【学诚法师答疑】待人接物之道(三)

A021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面对自己讨厌的人和事(二)

A022 【学诚法师答疑】不观他人过的智慧

A023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看待死亡(一)

A024 【学诚法师答疑】大爱来自慈悲

A025 【学诚法师答疑】走出自卑的阴影(一)

A026 【学诚法师答疑】走出自卑的阴影(二)

A027 【学诚法师答疑】命运的真相

A028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面对伤害

A029 【学诚法师答疑】不要错解因果

A030 【学诚法师答疑】学会“放下”(一)

A031 【学诚法师答疑】学会“放下”(二)

A032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走出感情的伤痛(一)

A033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走出感情的伤痛(二)

A034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走出感情的伤痛(三)

A035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控制情绪(一)

A036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控制情绪(二)

A037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控制情绪(三)

A038 【学诚法师答疑】知易行难——怎样改变自己的习气

A039 【学诚法师答疑】怎样面对职场不公平竞争(一)

A040 【学诚法师答疑】怎样面对职场不公平竞争(二)

A041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面对疾病

A042 【学诚法师答疑】祈福与开光的真相

A043 【学诚法师答疑】初学佛者如何学佛

A044 【学诚法师答疑】何为佛

A045 【学诚法师答疑】什么是菩提心?

A046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正确回向(一)

A047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正确回向(二)

A048 【学诚法师答疑】法师带你认识佛教

A049 【学诚法师答疑】什么是皈依三宝?

A050 【学诚法师答疑】正确认识修行

A051 【学诚法师答疑】正信的佛教与民间的迷信

A052 【学诚法师答疑】风水和算命

A053 【学诚法师答疑】民间的因果报应和佛教的业果定律

A054 【学诚法师答疑】认识素食(一)

A055 【学诚法师答疑】认识素食(二)

A056 【学诚法师答疑】家和万事兴——慈悲智慧化解亲情矛盾

A057 【学诚法师答疑】放生的是与非

A058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看待死亡(二)

A059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面对“恐惧”

A060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看待“嗔”(一)

A061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看待“嗔”(二)

A062 【学诚法师答疑】贪心与欲望(一)

A063 【学诚法师答疑】贪心与欲望(二)

A064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理解佛教中的“定”

A065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发愿

A066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找到信仰

A067 【学诚法师答疑】福报与功德(一)

A068 【学诚法师答疑】福报与功德(二)

A069 【学诚法师答疑】夫妻之道——幸福婚姻的智慧

A070 【学诚法师答疑】婆媳之间——和谐家庭必备

A071 【学诚法师答疑】情为何物(一)

A072 【学诚法师答疑】情为何物(二)

A073 【学诚法师答疑】情为何物——选择

A074 【学诚法师答疑】情为何物——背叛与猜疑

A075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走出过去的阴影(一)

A076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走出过去的阴影(二)

A077 【学诚法师答疑】以慈悲心来面对乞讨者(一)

A078 【学诚法师答疑】以慈悲心来面对乞讨者(二)

A079 【学诚法师答疑】智慧地忍辱(一)

A080 【学诚法师答疑】无分别的智慧

A081【学诚法师答疑】“放下”失恋的痛苦

A082【学诚法师答疑】如何减少痛苦获得快乐

A083【学诚法师答疑】师父带我们了解无限生命——轮回(一)

A084【学诚法师答疑】师父带我们了解无限生命——轮回(二)

A085【学诚法师答疑】师父带我们了解无限生命——轮回(三)

A086【学诚法师答疑】树立“空性”正知见(一)

A087【学诚法师答疑】树立“空性”正知见(二)

A088【学诚法师答疑】树立“空性”正知见(三)

A089【学诚法师答疑】人生的选择(一)

A090【学诚法师答疑】人生的选择(二)

A091【学诚法师答疑】如何走出感情的伤痛(四)

A092【学诚法师答疑】如何走出感情的伤痛(五)

A093【学诚法师答疑】如何走出“背叛与欺骗”之痛

A094【学诚法师答疑】走出背叛与欺骗之痛(二)

A095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面对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问题(一)

A096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面对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问题(二)

A097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面对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问题(三)

A098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面对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问题(四)

A099 【学诚法师答疑】名和利

A100 【学诚法师答疑】职场中怎样对待下属

A101 【学诚法师答疑】坚持的力量

A102 【学诚法师答疑】为什么要学佛

A103 【学诚法师答疑】为什么要出家

A104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正确理解亲人出家的决定

A105 【学诚法师答疑】师父对佛弟子开示——什么是修行?(一)

A106 【学诚法师答疑】在日常生活中修持佛法——什么是修行?(二)

A107 【学诚法师答疑】修持佛法常见问题——什么是修行?(三)

A108 【学诚法师答疑】在家居士如何处理信仰与家庭的关系

A109 【学诚法师答疑】在家居士持戒答疑

A110 【学诚法师答疑】什么是无我?

A111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去我执(一)

A112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去我执(二)

A113 【学诚法师答疑】常见佛教名词释疑(一)

A114 【学诚法师答疑】常见佛教名词释疑(二)

A115 【学诚法师答疑】佛教的财富观

A116 【学诚法师答疑】怎样看待他人的眼光

A117 【学诚法师答疑】认识你自己(一)

A118 【学诚法师答疑】认识你自己(二)

A119 【学诚法师答疑】认识你自己(三)

A120 【学诚法师答疑】认识你自己(四)

A121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帮助家人

A122 【学诚法师答疑】怎样化解亲情矛盾(一)

A123 【学诚法师答疑】怎样化解亲情矛盾(二)

A124 【学诚法师答疑】怎样化解亲情矛盾(三)

A125 【学诚法师答疑】怎样化解亲情矛盾(四)

A126 【学诚法师答疑】怎样化解亲情矛盾(五)

A127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报答父母之恩(一)

A128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报答父母之恩(二)

A129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帮助他人(一)

A130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帮助他人(二)

A131 【学诚法师答疑】改变自己好难

A132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面对压力(一)

A133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面对压力(二)

A134 【学诚法师答疑】随缘与攀缘

A135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面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一)

A136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面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二)

A137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看待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A138 【学诚法师答疑】佛教与心理学、科学的关系

A139 【学诚法师答疑】杀生与堕胎

A140 【学诚法师答疑】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A141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教育孩子(一)

A142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教育孩子(二)

A143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教育孩子(三)

A144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教育孩子(四)

A145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宽容待人

A146 【学诚法师答疑】认识佛教(一)——什么是佛法僧?

A147 【学诚法师答疑】认识佛教(二)——为何要拜佛?

A148 【学诚法师答疑】认识佛教(三)——初机学佛的疑问

A149 【学诚法师答疑】认识佛教(四)——初机学佛的疑问

A150 【学诚法师答疑】认识佛教(五)——我要学佛!

A151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主宰命运(一)

A152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主宰命运(二)

A153 【学诚法师答疑】生活中慈悲心的运用

A154 【学诚法师答疑】夫妻相处之道

A155 【学诚法师答疑】用智慧解决生活难题

A156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理解“无常”

A157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理解佛教的入世与出世

A158 【学诚法师答疑】成长道路上遇到的问题

A159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走出悲观和绝望(一)

A160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走出悲观和绝望(二)

A161 【学诚法师答疑】如何面对谎言和中伤

A162 【学诚法师答疑】不要错解因果(二)——随缘与放弃

A163 【学诚法师答疑】怎样获得快乐

A164 【学诚法师答疑】职场中的两难选择

A165 【学诚法师答疑】正信与迷信——树立正信

A166 【学诚法师答疑】正信与迷信——关于算命风水

A167 【学诚法师答疑】正信与迷信——关于神通和感应

A168 【学诚法师答疑】正信与迷信——破除迷信


    关注 师父微博整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