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莲花香灸的渊源历史

 

香灸疗法是在传统灸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创新疗法。是总结古人经验结合大量临床实践而发明的,是灸法的突破与创新...

香灸疗法是在传统灸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创新疗法。是总结古人经验结合大量临床实践而发明的,是灸法的突破与创新。而灸法本身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灸疗法的历史。

灸疗的历史起源已难稽考。但从文物出土、社会发展规律、文献记载等方面探索,远在文字创造前即已萌芽。火的应用为灸疗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偶然的烤火祛病,发展至主动用火烧灼烘烤治病,是一个突破,后发展到用艾施灸,形成了灸法。因当时尚无文字,故不可能有这方面记载。现存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左传》,公元前518年医缓给晋景公诊病时的一段话,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其中“攻”即指灸法。“灸”字最早提及的是《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从中可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灸疗就已经盛行,且用于预防保健。

1973年出土,公元前168年的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中有两种传本的古代经脉箸作,一种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另一种是《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两种帛书,是目前记述灸法最早的医学文献,当时尚未涉及具体俞穴,也没有体现辨证施治的思想。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该书对灸疗的起源、适应症、处方及禁忌症记载较多,为灸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27条论火灸。

魏晋时皇甫谧编著成《针灸甲乙经》。对全身349个经穴的部位主治,艾灸壮数进行详述,并明确提出28个禁灸俞穴,对后世颇有影响,并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东晋葛洪撰《肘后卒救方》,书中收录多种灸疗方法。晋隋时医家陈延之,是葛洪后又一位倡导灸疗的先驱,并发展了葛洪的灸疗学说,所著《小品方》虽已亡佚,但其经验在其它文献中有所见,其特点为取穴少,灸壮多。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在灸法上发明颇多,提倡艾灸与药物结合运用,灸与针并用,注重灸量,为后世灸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后王焘倍加注重灸疗的应用,提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故书中“不录针经,唯取灸法。”

宋代也很重视灸疗,有关灸疗的论著较多,最值一提的是窦材撰《扁鹊心书》三卷,书中分述“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附治验案例40余个,内容简明扼要,所论颇具特色。《针灸资生经》是宋以前艾灸治法之集大成。

元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中载录大量灸疗处方,共59种,较为实用。

明代是我国针灸的全盛时期,出现了“桑枝灸”、“神针火灸”、“雷火神针”等。艾卷灸法出现标志着单纯用艾变为综合用药,是灸法的又一突破。(艾卷最早见于明初《寿域神方》)。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载录了多家灸法及本人的临床经验。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基础上进行扩充,并由靳贤校补编成《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以前灸疗成就。

清代吴谦等撰集的《医宗金鉴》中,卷八十六介绍了19种病症的灸疗处方及操作方法。陈延铨撰成《罗遗编》,突出奇穴施灸,介绍66个奇穴的定位、主治及施灸方法。吴亦鼎汇集历代名家灸法编著成《神灸经纶》一书,介绍灸法并重视候脉、辩证,该书对灸法有所发挥,并有独特风格,是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灸疗专著,然而至此灸疗也就进入衰落。清末的封建礼教,加之西方医学的进入,中医事业整体走向衰落,灸法也不例外,时至今日,针有人用,灸法独立使用几乎退出了医疗机构。然而由于灸疗经济有效,便于掌握,深受劳动人民欢迎,故民间灸法尚有流传。

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使灸疗发扬光大,丰富和完善灸疗学,无疑是研究中国医学者的重要任务,让创新的灸疗学——香灸疗法(九宫莲花疗法),焕发光彩、造福人类,为人类的养生保健做出更大贡献是我们义不容辞之职责



给我一份关注,还您一生健康。

感谢您关注龟鹤堂,  有您的关注, 我们会努力分享更多精彩文章!


    关注 龟鹤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