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他们,让工匠精神绽放出绚丽的时代光辉

 

他们执著坚守,让四院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他们精益求精,让中国航天的品牌享誉海内外;他们创新前行,让强国梦一步步变为现实。...




 
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不乏能工巧匠,但真正堪称“大国工匠”者,那还须是在当今这个大力倡导创新创造的时代。航天事业无疑是锻造“工匠精神”的沃土。所谓大国多良材,航天事业的发展造就和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英才,正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奋进与专注精细,才铸就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也才使得航天产品成为了能够承载一个民族希冀与骄傲的一种象征。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执著坚守,让四院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他们精益求精,让中国航天的品牌享誉海内外;他们创新前行,让强国梦一步步变为现实。这就是以徐立平为代表的四院“工匠”们。

他们,在使命和责任之间执着坚守


“这活总得有人干啊”,极普通的一句话,但从危险岗位的技能工人口中很淡定地说出来,意义非比寻常,体现的是技能工人不畏危险的豪迈品格。而在7416厂,一个主要从事火化工生产的工厂,经常能听到以徐立平为代表的技能工人们这样说。

徐立平,2015年央视“大国工匠”,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因在危险岗位坚守29年,追求工作极致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

徐立平从事的是固体发动机整形工作,这是固体发动机研制生产中的一道关键工序,又是危险性极高的工作。有专家曾这样形容:“用一个小钢球顺着药面滚上半米,这些高敏感的火药就会被点燃,而其燃烧的温度可达数千度。”就是在这个岗位,徐立平们每天拿着锋利的刀具,在烈性的发动机燃料上削削铲铲,一干就是29年。29年来,他苦练切、削、铲基本功,很快从一名普通技工成长为岗位能手、特级技师。29年来,他练就了一双灵敏的手,只要用手一摸,便能感觉到药面的薄厚,进而修整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药面。29年来,他坚持岗位创新,设计、制作和改进了各种整形、挖药刀具30多种,两种刀具获国家专利,一种被命名为“立平刀”,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了整形、挖药的安全和质量。

在这么危险的岗位工作,家人常为他捏把汗。妻子曾问他,你这么辛苦和劳累,为了我和儿子,调到好点的岗位上。徐立平每次的回答都是,这活总得有人干,等把这阵的活干完再说吧。这一“再说”,29年就过去了,徐立平还是执著地从事着药面整形工作。

   集团公司最美青年一线员工----7416厂李波,在高能粘合剂制备这个危险岗位坚守了将近20年,参加了多次危险事故的现场处理,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李波曾感言,从18岁走上高能粘合剂制备这个岗位,我的青春岁月一直与“高能粘合剂制备”这个充满危险却又无比荣耀的使命相伴,看到我参与的型号产品亮相国庆阅兵,我的青春无怨无悔。人民日报对其事迹报道时,称赞他为“穿行在生命禁区的航天人”。而在四院,穿行在生命禁区的人又何止是一个两个。

他们,在“制造”与“智造”之间精益求精

“经自己手的产品必优良”,这是四院技能人员对精益求精的朴素理解。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制造”到“智造”,变的是工艺、工具,不变的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品质。

庞勇,7414厂二车间副主任,全国劳动模范,庞勇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任,全国学习型员工先进个人,陕西省首批首席技师。

庞勇学的是钳工专业,但却被分到7414厂二车间大车组当了一名车工。他下功夫学习新知识,并很快脱颖而出。在科研型号生产中,他苦干加巧干,先后攻克多项产品加工中的技术难题,在同类产品加工中,创优率居全厂首位。特别是在某型号批产过程中,他创下连续生产100多台无一处尺寸超差、一次交检合格率100%、优质品率达98%的质量奇迹,他创造性提出的壳体水压变形控制法在多个型号加工中被广泛应用。他总结提炼的3个“三”准则(加工前三不动刀、加工中三个确认、加工后三步总结)已成为班组成员共同遵守的质量行为准则。

在担任二车间大车组组长期间,他带领班组成员精益求精,高质量完成了承担的科研生产任务,班组先后被中国国防邮电工会授予“经济技术创新示范班组”,被国防邮电工会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命名为“庞勇班组”,获“工人先锋号”、“中央企业学习型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无独有偶,7414厂五车间郗鹏班组组长郗鹏,仅有技校学历的他学的是化工专业,工作却是数控设备操作,他主动适应,自学数控加工技术,很快从门外汉成长为工厂的“数控新星”,攻克了多项数控加工技术难题,他的努力让数控设备加工效能实现倍增,其中一项成果获国家专利,他因此被授予2012年度四院一线骨干人员突出贡献奖。庞勇和郗鹏他们的成功源自于对工作的热爱和精益求精。

他们,在发展与进步之间创新前行

“工匠精神+创新思维是现代科技人员的基本素质”,四院的科技人员这样理解工匠精神,并将之作为工作准则。

2015年9月25日,对于王健儒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9点41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第一型固体火箭——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作为四院固体运载动力技术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十分激动。因为他和他的团队为此付出了太多的智慧和汗水。

从2005年开始,王健儒们就致力于固体运载动力技术方面的预先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我国首台某型大推力固体发动机的设计、技术攻关和试验验证,实现了我国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关键技术的实质性突破。王健儒对四级发动机的每一个技术状态都了如指掌,被大家称为长十一发动机的活字典,面对总体提出的“刁钻”问题,他总能给出最合理清晰地回答和解释。

肖春,43所308室质量技术组组长,副主任工艺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碳/碳复合材料工艺技术工作中锐意进取,突破多项复合材料研制关键技术。2010年,她承担某型号发动机大推力喉衬研制生产任务,产品尺寸在国内尚属首创,原有工艺方法和装备无法满足要求,他们从零开始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连孔及芯模出现贯穿性裂纹、大型产品致密等问题,确保了试验圆满成功。

是的,在四院,这样的人和这样的故事还有太多太多,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一大群。执著坚守、精益求精、创新前行就是这群人的优秀品质,他们把个人价值融入到了祖国的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当中,精心铸剑、用心筑梦,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国家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

供稿:户晓梅



欢迎访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

官方网站:www.aaspt.net

官方微信:htkjsy

投稿邮箱:htgtdl@126.com

主       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企业文化部


    关注 航天四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