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U Ready?|马蒂·雷卡里奥音乐会曲目清单

 

matti音乐会节目单揭晓~哇哈哈!...



进入五月,除了May rain之外
值得等待的东西还有很多
已经来临的夏天,妹子的超短裙,甜甜的冰淇淋
还有各种海鲜大排档,永远撸不完的串儿和啤酒
......
简直不能再完美
最重要的还有一场音乐会哦
5月28号 河南省艺术中心
Matti Raekallio“蒂”造传奇音乐会就要上演
R U Ready?Guys?
一起来观赏老爷子带来的音乐盛宴吧
还将有神秘嘉宾助阵哦!
一起期待~
曲目清单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降E大调 Op.81.a《离别》

Beethoven: Klaviersonate Es-Dur Op.81a ("Das Lebewohl")
《离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贝多芬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离别》,降E大调,Op.81.a,作于1809至1810年,呈献给他的学生也是其最有力的支持者、资助者和朋友鲁道夫大公(公爵)。这是贝多芬亲自写上标题的仅有的一首奏鸣曲,三个乐章的标题分别是"告别""别后""重逢"。

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的第一章上题有“告别”,且在原稿上写有“1809年5月4日,在维也纳,我所尊敬的鲁道夫公爵殿下临行前”字样。1809年10月14日奥法战争结束,11月法军撤退,鲁道夫大公于次年的1月30日回到维也纳。贝多芬在此奏鸣曲第二乐章写上了“别后”的标题,并在第三乐章写上“重逢”的标题。

全曲共3个乐章,这是第一乐章:(告别)慢板,降E大调,四三拍子,奏鸣曲式。开始的三个和弦开门见山地向我们点出了“告别”主题。这是一个号角音调的动机。号角声是启程的信号,贝多芬在这个动机的上方写着“再见吧!”缓慢的引子倾注了分别时的忧愁、悲伤的情感。

莱奥什·亚纳克:《钢琴奏鸣曲作品1.X.1905》

Janacek: Klaviersonate ("1.X.1905")
莱奥什·亚纳克 ——大器晚成的音乐思想家
莱奥什·亚纳克(1854~1928)是继斯美塔纳与德沃夏克之后捷克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曾写出二十世纪最美妙迷人的几部歌剧,他也是本世纪最具原创性的音乐思想家,而且他是历来大器晚成的音乐家中最伟大的一位。

亚纳克一生充满艰辛与苦涩,早年作品不受重视,到处受排挤和蔑视,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十年命运才有了转机,将近50岁时雅纳切克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歌剧《耶奴法》,虽然首演还是经历了许多磨难与等待,但歌剧的成功上演毕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此后,亚纳克进入了创作上最成熟,也是最旺盛的10年,个人风格至此才完全成熟。

亚纳克一生都对家乡莫拉维亚(Moravia)的民谣音乐抱持着极大的兴趣,并曾在布尔诺的奥古斯丁修道院唱诗班中接受训练,这都使他非正统的音乐语言带有兼容并蓄的特色,而且容易接受新的音乐风潮。不过,他大部分作品的风格仍是独一无二的,他依循自己对节奏、和声与音色的直觉,配合简洁的旋律与活力充沛的管弦乐法,使得乐曲更加清新动人。

阿诺尤哈尼 劳塔瓦拉:第二钢琴奏鸣曲

Einojuhani Rautavaara: Klaviersonate Nr.2("Der Feuerpredigt")
阿诺尤哈尼·劳塔瓦拉--勤于创新的高产作曲家
劳塔瓦拉是继让·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后芬兰最知名的古典乐作曲家。他于1928年出生在赫尔辛基,1948年到1952年,师从于阿雷·麦利康托在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学习,后获得研究奖学金进入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深造,1954年,他以一曲《时代安魂曲》赢得 the Thor Johnson Contest比赛,第一次得到国际关注。

劳塔瓦拉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用各种形式和风格。在他早期的职业生涯中,他尝试用12音序列技术,却在上世纪60年代而放弃,甚至他的系列作品都没有明显的序列。例如他使用序列主义技法创作的《第三交响曲》,听起来就更像布鲁克纳。他后来的作品往往有一种神秘的元素(如他的一些作品的标题为暗示天使)。一个有特色的“劳塔瓦拉曲子”可能是包含一个极度简约的主线,旋笛线,轻轻的不和谐的钟声,让人联想起田园的作品。劳塔瓦拉作品具有独特的空灵、脱俗的风格,包括交响乐、歌剧等多种形式,序曲及赋格曲两首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两首作品。他的一些作品也被记录纳克索斯岛。一张专辑叫做“劳塔瓦拉歌”是打破瑞典双记录。他的第七交响曲——《光之天使》曾获得包括格莱美奖在内的多个奖项提名。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

Liszt: Klaviersonate h-moll
《B小调钢琴奏鸣曲》--众说纷纭的旷世之作
《B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78号是匈牙利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 – 1886)的一部为钢琴独奏创作的奏鸣曲。李斯特在乐谱的手稿上标注着,作品完成于1853年2月2日。乐曲在次年出版,并题献给了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1857年1月27日,由李斯特的学生、著名钢琴家、指挥家汉斯·冯·彪罗(Hans von Bülow)在柏林首次公开演奏。

此曲在钢琴文献中地位显赫,在十九世纪钢琴文献中占有里程碑式的特殊地位。这部传世巨作,不仅开创了单乐章奏鸣曲式的先河,庞大而复杂的结构,殷实的内容和色彩斑斓的和声语汇,都为我们的解读与演释提供了广博的空间。

很多年来,对李斯特“B小调”的真正内涵是众说纷纭,如瓦格纳认为这是李斯特一生的写照,即是“音乐自传”,也有人认为本曲是受到《圣经》的启发,是弥尔顿史诗《失乐园》的音乐描写。然而,更多的人提出的是《浮士德》传奇的音乐再现,之前提到为“B小调”录音首开先河的科托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你们和我一样期待吗?
一起加入观看阵营吧!
购票请加微信:fionakitten

维恩兄弟|专注德/奥古典音乐

微信ID:wbmusik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 维恩兄弟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