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开发 Echo 的故事:Stories are Versions

 

Echo已经是亚马逊最成功的硬件产品,但开发Echo的故事,却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一个阳光励志,一个跌宕起伏,引人唏嘘。...



在「语音交互革命」的那篇文章中,我介绍了亚马逊在 2014 年推出的硬件产品 Echo。用已知的概念来说,她长得像一个圆柱形的蓝牙音箱,但绝不仅仅是一个音箱,而是下一代语音交互革命的原型:你可以像和人一样与它对话交谈。

Echo 已经能做到什么了呢?播放音乐、创建提醒自然不在话下,它还能根据你在亚马逊上的购物记录,智能地帮你下单。甚至,已经有人用 Echo 控制了家中几乎所有的设备:调节灯光和温度,控制电视机、Apple TV、安保监控、热水壶,开关车库的门,冲马桶,了解汽车里还剩多少油……这意味着,在家中不需要遥控器,不需要额外的按钮,你只需要像说话一样表达你的诉求,是不是像极了科幻片中的场景?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去看一看「语音交互革命」那篇文章。

又扯了这么多才开始正题。今天主要是想聊一聊亚马逊开发 Echo 背后的故事,刚好最近读到两篇报导都是讲这方面的。

第一篇是 Business Insider 的报导,里面提到了 Echo 在 2011 年开发之初,就立下了宏伟的愿景,要成为家中的智能语音中心,亚马逊的 CEO Bezos 对其有着极高的期望和要求,导致发布日期一再推迟。例如,Bezos 向团队提出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挑战:让 Echo 的回复时间缩短到一秒之内。正是 Bezos 这种大胆、严格以及自上而下的推动,最终让 Echo 成为了一款超越同行的卓越产品。

同时,在 Echo 的推广策略上,团队最初想的是以音乐作为切入点,由于 Bezos 本人对音乐毫无兴趣,他非常反对团队在这个特性上投入过多的时间,最终赋予了 Echo 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更宏大的使命。

文中的 Bezos,简直就如同乔布斯在世,对产品有着鲜明的洞见,对未来有着超前的想法,对团队有着莫大的驱动。最终众志成城,全团队朝着这个愿景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之后,终于打造出了受广大人民喜爱的 Echo。

Business Insider 文章的结尾,有一行斜体字,用知乎体来写的话,是这样的:利益相关,Bezos 是我们的投资人之一。

于是第二篇故事登场了。之所以称之为故事,我相信第一个故事里不全是假的,就像第二个故事里也不都是真的,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决定了我们如何去叙述这个故事。

云图里有一句台词:Truth is singular, its versions are mistruths。不过,我更喜欢的版本是 Doctor Who 中的那句:Truth is singular, stories are versions。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个 Version 是怎么说的。

这篇报导也同样不是出自街边小报,而是大名鼎鼎的 Bloomberg,只不过采访的对象,很多是 Echo 的前成员了。在这个版本的故事里,许多细节更完整,情节也更充实。

首先要提的就是 Lab126,这是亚马逊底下的硬件产品开发部门,2004 年成立时,就是为了打造 Kindle 这款产品。之所以叫 Lab126,是指代字母表,1 代表 A,26 代表 Z。

最鼎盛的时期,Lab126 一共有四个项目在进行:A 项目就是 Kindle,B 项目是 Fire Phone,C 项目是一个野心勃勃,却最终流产的项目,D 则是 Echo,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 C 项目被叫停后的遗产。像苹果一样,这些项目之间的工作是高度保密的,在产品面向市场推出前,不同项目成员间,甚至都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事情。

C 项目最初的愿景是真的非常宏伟:它希望打造一个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即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投影数字化的虚拟信息,如果还没有概念,可以看一看这个视频,是 Magic Leap 的 Demo。



总之,亚马逊希望打造一个设备,不管你在家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有一个虚拟的屏幕如影随行,你可以通过语音和身体动作来和它交互。在 2010 年末,这作为亚马逊内部的高度机密项目,为了不暴露亚马逊本身,还专门建立了壳公司来递交一系列的专利文件。

C 项目进行得非常艰难,于是一个小分队从 C 项目被剥离出来,成立了 D 项目,也就是只保留语音交互的 Echo。

不过,即使在成立了 D 项目 Echo 之后,C 项目也仍在举步维艰地继续着。真正被叫停,还是 B 项目 Fire Phone 的惨败。如果你本身不关注科技圈,可能都不知道这款产品的存在,事实上去年九月份,亚马逊甩空了库存,也正式停止了这款产品的继续售卖。要知道,它最初被亚马逊认定为 iPhone 杀手的角色,在 2014 年的夏天推出的。然而,它的主打功能竟然是前面板四周放置了四颗摄像头,配合陀螺仪来追踪用户的动作,使界面可以营造出一种景深和 3D 感。



可想而知,Fire Phone 一经推出之后,恶评如潮。不仅项目本身被解散,大批员工离开,Lab126 更是承受了空前的来自舆论和公司内部的压力,各个部门的信心都严重受挫,亚马逊此时在对外的公关层面,急需一款能扳回一局、赢回脸面的产品,哪怕它不是最酷的。

这样一来,项目 C 被彻底关停,原项目 C 的成员,大部分都被调入了项目 D 去开发 Echo。不过这个整合期也很痛苦,本来内部士气就低落,一批人的加入,还导致 Echo 的项目内部政治斗争严重。Bezos 不得不亲自出面,发表「失败乃成功之母」、「亚马逊这家大公司不要失了发明创造的灵魂」等重要讲话之后,一切才缓慢恢复。

让我们把注意力转回到项目 D,也就是 Echo 上来。其实一直到发布前期,Echo 都不叫 Echo,而是叫 Amazon Flash。项目最旺盛时,共有几百个人,分布在西雅图、湾区、麻省剑桥市三地共同开发。Echo 的成员在许多问题上,都得小心翼翼地和老板 Bezos 互撕。首先就是名字,Bezos 很喜欢 Amazon Flash 这个名字,在发布前夕,产品都要打包了,盒子上印的已经是 Amazon Flash 的字样,项目成员也没有放弃继续和老板斗争。



除此之外,Echo 还有一项功能是语音唤起,你只要喊它的名字,它就会对你做出响应。但究竟喊它什么好呢?Bezos 坚持就喊 Amazon,团队的人一直抗议,这不得不扯到 Echo 的另外一个功能,你可以跟它说你要什么,它会直接帮你在亚马逊下单。于是在许多电视广告上,都会有 Amazon + 商品,如果真的喊 Amazon 作为关键词,就很容易误唤醒 Echo,它还以为是你要买东西,就直接下单了。

第三个互撕的话题,是 Echo 要不要配遥控器。Bezos 坚持语音就是唯一的交互方式,团队成员认为隔了几个房间喊 Echo 要扯破嗓门,多傻啊,坚持认为应该附加一个遥控器的操作。

这三个问题,在临近发布前,Bezos 终于同意重印一批 Echo 的纸盒,并把 Echo 的唤醒关键词默认设为「Alexa」,也在包装里附赠了一个遥控器。当然,最终团队发布从使用率来看,遥控器的确没什么必要,在后来几批出货的 Echo 中,包装里再也没有遥控器了。

但千万不要以为 Bezos 是一个好讲话的人。即使不是这篇 Bloomberg 的报导,Bezos 和他的亚马逊,在圈内的名声也一直不受人待见。在 Reddit 上更是有亚马逊在职离职员工集体大吐嘈的壮举,员工之间都对亚马逊的文化氛围达成了一种共识:极权主义,从来没有人会觉得亚马逊的工作氛围和 Fun 有任何关联,甚至,你必须小心翼翼地揣摩 Bezos 的心思,再加上他不像乔布斯一样,动不动就喜欢破口大骂,很多时候,特别是开会时,他不开心了,只是一言不发,沉默得可怕。

说到这里,在 Business Insider 的文章中,Bezos 如此富有洞见,为 Echo 增加了 Skills,即第三方开发者可以为 Echo 进行定制开发,理论上让 Echo 可以作为一个语音处理的分发中心,连接和控制更多的第三方设备或服务,大大扩展了其使用场景和想像力。然而,在 Bloomberg 的报导中,Bezos 一开始对于 Echo 的期望,除了能挽回公司颜面外,主要就是用来帮助亚马逊更好地卖东西的。没错,老板眼中的核心功能,是那个通过 Echo 自动帮你在亚马逊上下单。

Skills 的加入,完全是一位员工业余的尝试:为什么 Echo 不能替代遥控器,来控制自己的电视机呢?这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 Skills,时至今日,已经有 500 多个 Skills,意味着 Echo 能做的事情,已经远远走出了其同类的 Siri 和 Google Now。

Echo 在整个开发过程当中,最困难的技术难题,主要是两个:一是如何让 Echo 做到边说边听,二是如何缩短它的回复时间。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并没有想像中容易,导致在 2011 到 2014 这三年里,团队每次都觉得接下来的六个月内,产品肯定可以如期上市,结果非旦时间来不及,硬件成本也不停推高,从最初计划的 17 美元成本、50 美元的售价,到最后 180 美元的零售价,如果算上包装、运输和营销的成本,还是亏钱的。当然,三年的等待,换回的是 Echo 在回复速度方面的绝对优势:从最初的 9 秒缩短到 1.5 秒,远远超过了同类竞品 3 秒的平均水平。

如今,除了 Kindle 之外,Echo 已经是亚马逊最成功的硬件产品。根据第三方调查统计,亚马逊已经卖出了 300 万台 Echo 设备,其中有 100 万台是去年年末的节日季卖出的,在黑色星期五,它夺下了 100 美元以上电子产品的销售冠军。

Truth is singular, stories are versions.

本文由【子不语】原创,如果你正在微信中浏览,长按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或者搜一搜微信公众号:ZiChat。
近期精选:

  • Emoji 竟然这么污!关于 Emoji,你不知道的历史和演变
  • 没有桂林米粉,就没有微信朋友圈
  • 戒用洗发露:为什么不可以?
  • 被高估的 Bot
  • App Store 需要重生:不再是小玩家的游乐场


    关注 子不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