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青年说行走在荒原上的空心人

 

“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  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  对于T.S艾略特这个人,我并没有多少...



“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

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

对于T.S艾略特这个人,我并没有多少了解,只知道他的《荒原》十分有名,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就经常提到他,但在我的脑海里,还是浅浅的一点印象。

他出生在美国,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对于哲学家我从来都是敬畏三分,尤其是转行从事文学创作的哲学家,他们的文字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仿佛能看透一切。他并不推崇莎士比亚,在《火轮序》中,艾略特承认他有一个个人偏好,他喜爱具有清晰哲学思维模式的诗歌胜过莎士比亚的诗歌。他还认为弥尔顿给诗歌技巧带来了坏的影响,他认为雪莱概念化,拜伦只供上流社会娱乐,可见他对于浪漫主义没有太大的兴趣。他十分推崇但丁,经常将但丁作为衡量其他诗人成就的标尺。

初读《荒原》,坦白说,并没有觉得写得多么多么的好,只觉得这首长诗没有格律的限制,诗风很自由,而且有很具体的情节和人物,这倒是很吸引我的地方。

全诗一共分为五章。在第一章《死者葬仪》里,诗人以荒原象征战后的欧洲文明,它需要水的滋润,需要重获新生,而现实却充满了庸俗与低级的欲念,不生不死。第二章《对弈》将上流社会的妇女和酒吧里下层男女的生活进行对比,虽然地位不同,但生活同样没有意义可言。第三章《火诫》写到了男女间的情欲,庸俗不堪甚至下流,爱情只存在于人类对肉欲的满足,丝毫没有灵魂的共鸣。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告诉人们,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们渴望的生命之水也无法让人类摆脱死亡的宿命。第五章《雷霆的话》又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虽然是一片荒原,但同时又害怕革命的浪潮,宣扬宗教的“给予,同情,克制”。



“可爱的泰晤士

轻轻地流

等我唱完了歌

……

可是在我身后的冷风里我听见

白骨碰白骨的声音

慝笑从耳旁传开去”

如果说《荒原》带有绝望色彩,那么《空心人》的绝望色彩则更加浓烈:人只是死亡国土上的一个空架子,一个填满了稻草的人,一个影子。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填充着草的人

依靠在一起

脑壳中装满了稻草。唉!

我们干巴的嗓音,当

我们在一块飒飒低语

寂静,又毫无意义。”

在空心人的世界里,灵魂迷失,找不到信仰,没有任何感情,没有生活的激情,精神极度空虚,多么可悲!



我怀着压抑的心情读完了这首诗。有人说这是艾略特最黑暗的一首诗。艾略之所以发出这样的绝望之音,是因为他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上的空虚,灵魂的迷失,《空心人》继承了《荒原》的思想模式,进一步批判了现代人的精神贫乏和混乱无序。其实在现在看看当今社会,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精神文明的滞后带给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这首诗中,意象“眼睛”出现了很多次:

“眼睛,我不敢在梦中相遇

在死亡的梦幻国土

它们不会显现”

“眼睛不在这里

这里没有眼睛

在这个垂死之星的峡谷中

在这个空洞的峡谷中”

为什么眼睛不可能存在?因为眼睛是“映照在折柱上的阳光”,是希望。在这样空虚的世界里,人们看不到希望,人们见不到阳光,就像汪树东老师说的“心里没有光”,内心的黑暗才是造成精神空虚的根源所在。

也许在鲁迅,艾略特那个时代,人是麻木的,精神是空虚的,他们的作品给人以启示和灵魂的觉醒,但是到了当今社会,他们的话就一文不值了。其实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时代在变化。但是他们抨击社会阴暗面,作为先驱唤醒民众,这样的思想与精神是需要的,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

这不仅仅是对不同时代下社会问题的思考,更是对不同时代下人性的深层思考。



艾略特简介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homasStearns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原籍美国,后加入英国国籍。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最大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有影响的诗人和评论家。艾略特于1922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也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1948年,艾略特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一生中最大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也因此确立了他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地位,艾略特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56年在伦敦逝世,其作为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其作品在二十世纪乃至今日的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艾略特的主要作品有《荒原》、《烧毁的诺顿》、《四首四重奏》、《神圣的树林》、《家庭聚会》等。


    关注 1863长江青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