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杂谈看中国绘画的诗意 看西方绘画的生活

 

一航考研联系方式:18510993279、15101024261报名微信:860981238...



画面中的诗意,来自于画面中的迷蒙,虚无和空白
解释有很多种,迷蒙能让人神游于物外,灵魂脱离肉体,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空白能引人沉思,引人想象。空白避免了直接面对具象,留下了联想的空间。
当整幅画都是具象和细节,观者必游移于细节之间,思想难得自由。而画面如果有虚空,或是未知迷蒙区域,如云雾,远山,海洋,天空,或深邃的洞穴之类,观看者便能展开想象。
虚空引发的联想,由画面上其他明确的部分引导,虚空部分则奠定了情感基调。其实诗意的意字,就在于超越你所面对的艺术品而产生的想象。这是诗歌之美的来源,故而在其他艺术品中有了这种特质,我们便称有“诗意”。而在绘画中通过虚无空白朦胧的元素,让观者神游于画外,就是所谓诗意了。而观者的想象,可以千变万化,回忆曾经体验过的画中的场景啊,回忆起和画中情景类似的诗歌啊,在感受画中景观时或放松心情,或哀伤,或踌躇满志,可以是各种情感,俗话说得好,人不能闲着,闲着就会出事,就是这个意思,画面出现虚空,没细节给你看了,人就乱想了。
下面来看几个例子

马远这幅晓日烘山,山没于湖水腾起晨雾中,太阳正把晨雾烘散,除了远处的朝阳,山的轮廓和进出的水波,都是晨雾,你可忆起了早上湖边的场景?


马远 晓日烘山

同样的主题,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卡鲁斯的这幅日出,群山绵延,在晨雾中现出模糊的轮廓,如果你曾经在山上看过日出,这幅画或许能唤起你的回忆。


卡鲁斯 日出

体验

诗歌的一大功能,就是表达作者的体验和感受。尤其是作者在现实世界的体验,花开花谢,山林幽谷,四季变换,无不入诗。在阅读这一类诗歌时,读者感作者之所感,见作者之所见,作者最大的成功,就是让读者读诗时如同灵魂附体。而有一些绘画,完成了和诗歌一样的任务,你观看绘画,如同体验了和作者一般的感受。甚至于有些场景,是人所共知,人人都体验过的,观看时,唤起了每个人内心的记忆,唤起了曾经的场景体验。总之,能够让人"身临其境“,是这一类绘画的终极目的。在高居瀚看来,这一类绘画是真正的诗意画。当然让人体验到画面中的场景,仅仅写实是不行的,正如前文所述,如果过于写实,观者的注意力容易被细节吸引,没有了联想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体验,唤起回忆,感受气氛等等心理行为,其实就是联想,想象。画面有张驰虚实,方能有此效果。画面让人产生的联想有很多种,而让人身临其境,则是最有诗意的一类。与之相对的,是咏志的文人画,尤其是梅兰竹菊,奇石怪木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文人画,则最无诗意。这也被高居瀚用来论证“题了诗的不一定有诗意”,这其实不难理解,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咏志,可以缅怀故人,还有哲理诗等。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具象的世界联系可以很弱。而我们常说的诗意,和具象世界联系紧密。高居瀚之所以推崇体验型的诗意画,是因为,画本身跟诗脱离了,不用题诗,我们仅仅看画,就能感受到,读画和读诗的审美心理高度一致,当然有诗意。总之,一幅画有诗意,一大原因是这幅画能让人产生和读诗类似的审美体验。
如这幅马远的梅石溪凫图,并无题诗,但观者自然会想到“春江水暖鸭先知”,当然我们无法得知这幅画是根据这首诗而作的,但画面和煦的气氛能让我们体验到这种诗意。


马远 梅石溪凫

再看马远这幅月下把杯图,中秋佳节,月下把盏,气氛美好,你可体验到了?


马远 月下把杯

叙事

除了让人体验和感受画面中的情景。还有一种诗意画重在叙事。叙事的绘画,因为和自然景物联系减弱,强调了故事性和人物关系,故而诗意稍减。而叙事画被算成诗意画,完全是因为画面中的人物关系,情感引人联想。如画中的人是去干什么,在想什么,画中的人物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未知的内容画家往往不会说明,留给观者去想象。更有叙事诗套用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这些主题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或者也可以说,无限的可能,方便观者发挥联想。比如修道成仙啊,等待朋友啊,男女暧昧啊等等。
如下面这幅幅马和之的月夜双舟,初看似乎没什么玄机,但你仔细瞧瞧细部图,河上的两条大船里坐了一男一女扒着窗子在对视呢。一男一女,大半夜的在灯红酒绿的画舫上擦身而过,这要没点故事任谁都不信的。所以观众看到这里就要想了,他们是谁,在干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许脑子里飘过秦观柳永词若干句也很难说啊!


马和之 月夜双舟


马和之 月夜双舟 细部

下面的这幅人物山水画是高居瀚大为推崇的日本画家与谢芜村的作品。一幅画里面有四个人物,神态各异,其中两个人在交谈,他们或许是邻居间问好,或许是问路,山水画中有这样的人物关系,能给观者制造额外的想象空间。


与谢芜村 山水人物细部1


与谢芜村 山水人物细部2

下面这幅画是德国农村浪漫主义(我自己取的名字)画家Waldmüller 的画 “等待”。一个农家小妹挂着十字架,拿着圣经从乡间小道走来,八成是周日刚做完礼拜回家吧,树丛里一个不怀好意青年头上戴着花,手里拿着花在等这个妹子,俨然是一幅要表白的架势,不知道观者是否感受到了这种紧张,期待和不知所措混合的情绪。不知道算有诗意不,我觉得还是有点的。


瓦尔德穆勒 等待

审美外射

为了增强观众的审美体验,或者说增强画中诗意的感受,画中往往会放置一个或若干个人物。有的山水画,空间营造很是巧妙,一幅画中会有若干个相对封闭的景观单元,这些景观单元由一条时隐时现的山路连起来,这种山水画,会在一两个关键的景观单元安排人物,这些人物,很好地起到了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人的视觉,对人的形态是最为敏感的,如果一幅山水画中没有人物,注意力失去了中心,会在各种山林,瀑流,云雾的景观中彷徨。安排一两个人物,观赏者就会产生外射审美作用,自居于画中之人,这种用画中人将观赏者带入画中情景的方法,在山水画中很常见。除了人物,亭台楼阁也起到类似的作用,画中若有小舟,凉亭,楼阁,高台,观者必想登临,这也就让观者进入画中的观景点了。比起亭台楼阁,人物作用更强烈。我们这就看到了,中国山水画,人的作用相对次要,是辅助观赏者观看的角色,而西洋画,人是主要的。比如髡残的苍山结茅图


髡残 苍山结茅


髡残 苍山结茅 细部1


髡残 苍山结茅 细部2

西方风景画出现较晚,而且就算风景画中有人物,往往都在做自己的事情,并没在观看景色。比如这幅克劳德洛兰的西方经典风景画


克劳德.洛兰 风景

而中国画中的人,一般都是散步,休憩,观景的姿态,这也是为什么人物相比亭台楼阁更能将观者带入画面的原因,画中人在休憩观景,你必也想如此,西洋画中人在干自己的事情,并没有引导观者,所以西洋画中的人物只是景观人物。直到德国浪漫主义,绘画中人物的意义才被大大的发挥出来。这一响亮的号角,自然是弗里德里希的雾海漫游者。画面中央放置一个观看云山雾海的人,其姿势意气风发,表达出来的情感和群山共振,这和中国画中人物的作用是一样的,只是更有压迫力,在强势的触动观者的情感,让观者无法忽略这个人的存在,从而不得不以同样的情感观看画中景物。而中国画,人物往往姿势更为闲适,引导观者放松。


弗里德里希 雾海漫游者

人物的作用在浪漫主义的绘画中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们会发现,浪漫主义绘画,其实就是诗意画的西方形态,他们带来的审美体验是一致的,只是观者感受的情感不同而已。浪漫主义绘画的人不在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而是面对景观有所思,于是观者亦有所思。比如高居瀚提到的这幅冬景人物图,人物就站在我们面前,观看远方的山峰和云雾,这样的构思已经非常接近弗里德里希的背影人物了,大家可以仔细品味这两幅画的差别。要找到一幅人物这么大离我们这么近还背对观众的中国画还是很不易的,高老也真是费心了。


佚名 冬景人物

除此之外,梁楷这幅泽畔行吟图和弗里德里希的海边僧侣构思何其类似 。一个面对湖吟诗,一个面对大海,观者看这两幅图,必会揣度人物内心,会去体验画中的风景,艺术家的目的就达到了。


梁楷 泽畔行吟


弗里德里希 海边僧侣

又如Grimshaw的人物城市诗意画


Grimshaw 城市夜景

总之人物的作用是很关键的,不信你把这些画里面的人物移走,瞬间毛意思都没有了。相反亦同,很多画你往里面放一个观景人,诗意顿生。题诗

直接题诗,等于和诗歌直接沟通,当然也能给画面带来诗意,只是方式比较直接
一是,先有诗,再画画,画表现诗中意境,将诗形象化,帮助人想象,体验诗中的意境。如下面这幅盛茂烨的画: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盛茂烨根据这句诗作画,画面完全再现诗中意境。


盛茂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二是,先有画,再作诗,画表现意境,根据画中意境作诗。
马麟这幅夕阳山水图,题诗山含秋色近,燕渡夕阳迟,是马麟画成后理宗题诗的,画有诗意,题诗增色。


马远 夕阳秋色图

还有就是硬生生配诗,为了题诗而题诗,那就没意思了,比较low。
最后上一幅风景迷蒙优美,能让人如临其境,有叙事,能让人移情,很有诗意的一幅画
浪漫主义画家艾瓦佐夫斯基的《归来》,这幅画的主题明显就是一个军嫂带着孩子在等待她从战场归来的丈夫。


艾瓦佐夫斯基 归来

近期讲座安排:

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全年复习规划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全年复习规划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全年复习规划

具体收听时间请关注微信:860981238

映客直播 关注:一航考研

一航艺术类课程火热报名中......

课程报名请扫下方二维码:




更多考研培训班,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


    关注 一航考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