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考改革】选科目、选专业,选择的能力孩子们及其家长们具备吗?

 

选科目、选专业,选择的能力孩子们及其家长们具备吗?  按照各省新高考方案,文理不分、“3+3”选课成







选科目、选专业选择的能力孩子们及其家长们具备吗?
按照各省新高考方案,文理不分、“3+3”选课成为一个热点现象,学生将有机会从原先分属文理的课程中自主选考。打破文理藩篱后,高校招生专业将直接对学生选考科目提出要求并投放计划。按规定,大学提前两年公布选考科目范围,至多三门,考生符合一门就能报考。根据浙江省统计,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同时,选任三门都可以报66%的专业,这意味着新方案下考生的选择面比文理分科有了大幅度提高。

   但选择的机会有了,学生却普遍陷入迷茫。据《钱江晚报》的调查,80%的高一学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47%的学生准备平均用力走“全能路线”。对此,周彬认为,以往高考都太强调选拔了,除极优秀的学生有主动性外,其他学生都被动参与。“我们的学生没有选择的能力是一个客观情况,以前的方案剥夺学生的选择权力,我觉得还是应该去培养学生选择的能力,这个情况凸显出来是好事。”

“选科范围交给学校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需要。”胡向东说,“例如北大物理系要求的选考科目就是化学,为什么不要求物理呢,因为反正你是要学物理的,把选科放在前面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思考自己未来想做什么。”

根据浙江、山东等省的方案,高校招录将实行“专业+学校,专业优先”的方案。刘海峰分析,这客观上将让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的选择,也会给一些专业突出但整体实力不是很强的学校获得优质生源的机会。

周彬说:“在过去的实践中,很多学生冲着专业去读学校,却被调剂到其他专业,究竟是专业还是学校对人的影响更大?大学里转专业大多很难,分到不喜欢的专业荒废学业的情况很多,而学校可以考研、考博的时候再换,更强调专业是一种对责任心的培养。”

沈献章认为:“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学生首选学校,次选专业。‘985’‘211’大学显然要优于其他大学,在这些学校学习发展前途好,就业前景好。好专业必须依托一个好学校才能真正办好。选学校、选专业就像是赶公交车,首先是要赶上这班车,其次才是选座位,不合适还可以换座位。”

秦春华说:“成年人都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让学生思考很好,但固化就不好了。过于强调专业有一定的局限性,顶尖大学的趋势是淡化专业,事实上,按照专业开展选拔是一种计划式、前工业国家的培养模式,最终会拖累改革。”他认为,专业录取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操作简便,但事实上这与高水平教育的趋势背离。他建议,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