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虫害】辣椒主要病害介绍(一)

 

叶、茎、果均危害的病害有白粉病、炭疽病、疫病、灰叶斑病、灰霉病、褐纹病、疮痂病等。为害叶的有斑点病、早疫病等;为害枝与茎基的有菌核病,为害茎基或根的有立枯病、猝倒病、白绢病、镰刀菌根腐病等





世界已知辣椒常见病害有60多种,至1991年,中国有40余种病害。叶、茎、果均危害的病害有白粉病、炭疽病、疫病、灰叶斑病、灰霉病、褐纹病、疮痂病等。为害叶的有斑点病、早疫病等;为害枝与茎基的有菌核病,为害茎基或根的有立枯病、猝倒病、白绢病、镰刀菌根腐病等;主要为害果的有炭疽病、黑斑病、软腐病、日灼病等;为害维管束使植株萎凋死亡的有青枯病、黄萎病;病毒病有各种花叶病及坏死病。危害最重的是病毒病、疫病、青枯病、炭疽病、白粉病、疮痂病、灰叶斑病也需注意。

辣椒炭疽病



炭疽病是辣椒上较常发生的一种病害,世界性分布。可引起辣椒落叶,烂果。一般病果率5%左右,严重时达20-30%,对辣椒品质、产量均有一定影响。此病除危害辣椒外,还侵染茄子和番茄。

辣椒炭疽病





部位:主要危害果实,也侵染叶片和果梗。



发病症状
:果实发病初期,病斑水渍状,褐色,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扩大后病斑凹陷,斑面生隆起的不规则形环纹,环纹上密生黑色或橙红色小颗粒。干燥时病斑常干缩极易破裂。







发病规律:



病菌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病菌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有多次再侵染。



病菌从伤口或直接侵入。



温暖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



菜地潮湿、通风差、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施肥不足或氮肥过多,病害重

防治方法:

(1)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

(2)选用抗病品种

(3)清水洗种子净后,55℃温水浸15min,冷水冷却后催芽。

(4)加强栽培管理

(5)发现病株及时喷药防治。

5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

辣椒疫病



辣椒疫病是辣椒生产上的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毁灭性病害。1918年首次报道,中国1940年报道,现在各地发生普遍,叶、茎及果实均被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辣椒疫病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由于疫病流行,常导致植株成片死亡,损失严重。露地和保护地均发生,一般病株率为20%左右,严重的达80%以上。

辣椒疫病症状



时期:苗期、成株期



部位:茎、叶、果实



幼苗期发病,多从茎基部开始染病,病部出现水渍状软腐,病斑暗绿色,病部以上倒伏。成株染病,叶片上出现暗绿色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潮湿时,其上可出现白色霉状物,病斑扩展迅速,叶片大部软腐,易脱落,干后成淡褐色。茎部染病,出现暗褐色条状病斑,边缘不明显,条斑以上枝叶枯萎,病斑呈褐色软腐,潮湿时斑上出现白色霉层。果实染病,病斑呈水渍状暗绿色软腐,边缘不明显,潮湿时,病部扩展迅速,可全果软腐,果上密生白色霉状物,干燥后变淡褐色、枯干。











疫病病原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发病条件:

发病后可产生新的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生育温度范围为10-37℃,最适宜温度为20-30℃。空气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发病迅速;重茬、低洼地、排水不良,氮肥使用偏多、密度过大、植株衰弱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抓好农业、生态和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

发病初期可选用45%百菌清烟雾剂密闭棚室熏蒸,每亩用药量250g—300g,7天一次,视病情可连续熏蒸3—4次。或用5%百菌清粉尘剂喷粉,每亩用药量1kg,7天一次,连续2—3次。或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连续用药2—3次,7天—10天一次。

辣椒疫病是辣椒的主要病害,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发病,但7~8月辣椒挂果后最易感病,并且浸染后蔓延迅速。笔者提醒椒农要抓住时机搞好辣椒疫病的防治工作。
辣椒镰孢根腐病
病原中文名:

茄类镰孢

病原学名

Fusarium solani (Mart.) App. et Wollenw.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茄类镰孢

病原介绍:

产生小孢子、大孢子和厚垣孢子。小孢子无色, 圆筒形 , 多单细胞 , 大小 5~12 × 2~3.5(μm)。大孢子镰刀形或新月形 ,具 3~5 个分隔。厚垣孢子单生或串生 , 近球形 , 大小 7~11(μm)。

寄主中文名:

辣椒

寄主英文名:

capsicum

侵染部位:

整株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定植后 , 起初病株白天枝叶萎蔫 , 傍晚至次晨恢复 , 反复多日后整株枯死。病株的根颈部及根部皮层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腐烂 , 极易剥离 , 露出暗色的木质部。病部一般仅局限于根及根茎部。该病近年发生面积迅速扩大 , 为害日趋严重。

发病规律

以厚垣孢子、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 ,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 , 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和蔓延。播种、定植过早 , 气温低 , 地温低于 12 ℃发病重。

防治办法

(1) 因地制宜 , 适期早播 , 是防治该病最基本的方法。(2) 用次氯酸钠浸种。浸种前先用 0.2%~0.5% 的碱液清洗种子 ,再用清水浸种 8~12 小时 , 捞出后置入配好的 1% 次氯酸钠溶液中浸 5~10 分钟 , 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也可用咯菌腈进行种子包衣。(3) 加强田间管理。防止菜地积水 ; 注意施用腐熟有机肥或施用 5406 三号菌粉 500 倍液。(4) 发病前喷淋或灌 35% 福?甲 ( 立枯净〉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 ( 消菌灵 ) 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50% 多宝 ( 根病大扫除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20% 二氯异氰尿酸 ( 菜菌清 ) 可溶性粉剂 300

~400 倍液、 3% 恶霉?甲霜 ( 广枯灵 ) 水剂 800 倍液 ,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连续灌 2~3 次。
辣椒猝倒病
病原中文名

瓜果腐霉

病原学名:

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

病害症状:





辣椒猝倒病:子叶苗期苗床低温(15~160C)湿度大,容易发生。在播种期染病的,造成胚芽变褐腐烂,种子不萌发;幼苗出土后感染的,子叶基部病部位呈水渍状,淡黄褐色,无明显边缘,逐渐失水变细,最后猝然倒伏。发病苗床可见到白色絮状菌丝。在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展,可绕茎一周或半周,使幼苗茎部缢缩,子叶尚未凋萎之前幼苗便倒伏于地面。温度大时,病残体表面及附近土壤表面有时会长出白色絮状菌丝,最终导致幼苗腐烂或枯死。

发病规律

病菌在土壤或病残体过冬。一般在地势低洼、土质粘重、冷凉条件下育苗最易发病。苗床未经消毒处理,或播种密度过大,分苗、间苗又不及时,或保温、放风不当,或幼苗徒长、受冻,或低温高温持续时间长,都会加重该病的发生。苗床发病时,最初为零星分布,积水或苗床棚顶滴水处往往是发病的中心,并以此向四周扩散,引起幼苗成片折倒。

防治办法

(1)加强苗期管理 播种前一次性灌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苗床土温要保持在16℃以上,后期要及时放风换气、降温排湿,炼苗时要增加光照。浸种、催芽要适度,时间不宜过长。播种密度不要过大。(2)发病初期喷洒72.7%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甲霜灵锰锌、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0%恶雾灵水剂800倍液。
辣椒立枯病




发病规律:多发生于育苗的中后期,受害幼苗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明显凹陷;病苗初期白天萎焉,夜晚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圈后,苗茎部收缩干枯,叶片凋萎。立枯病一般不倒伏,湿度大时,茎基部能见到淡褐色蛛丝霉状物。

防治办法:发病初期每3~4天叶面喷洒扑海因50%SC1000~1500倍,交替使用甲基立枯磷、井冈霉素、甲托等直到病害控制为止。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