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写】不能承受的“校园暴力”之痛

 

↑点击上方“壹图壹材”关注我们事件回顾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照侮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眼中的校园...

↑ 点击上方“壹图壹材”关注我们

事件回顾

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照侮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眼中的校园暴力事件突然多了起来。而且每一次,基本都配着大量的施暴图片和视频,手段之残忍超出想象,不断挑战人们的底线。



▲被殴打得满身是伤的张超凡
2016年4月23日凌晨,山西运城绛县,一位名叫张超凡的15岁休学少年在网吧被6名同学殴打长达4小时后死亡。据悉,他曾在住校时被同学“要钱”,没给便遭同学殴打,最后提出不去上学。殴打持续了整整4个小时,期间同学中无人阻拦、报警。

☞四问 • “校园欺凌”☜
一问 | 校园欺凌为何这么常见?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使用暴力,只有找到“病根”在哪,才能对症下药。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频发,与多方面教育缺失有关。
【家庭】
家庭教育对人性塑造至关重要。有些家长忙于生活,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孩子为引起注意,便开始采取一些极端方式。孩子犯错时,父母则通常采用打骂作为教育手段,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灰暗心理,导致未来在强烈的心理冲突中,一点小小的刺激就会引发孩子激烈的反应。另外,孤独缺乏陪伴也会成就暴力。父母忙于工作,给予孩子陪伴的时间太少。事实证明,缺乏陪伴、内心孤单的孩子,处事走极端的机率更高。
【学校】
1.教师关爱教育缺失

对于问题学生,有些教师不主动接近学生,而是用简单生硬的办法惩罚或者孤立歧视他们。表面上似乎有效果,其实学生口服心不服。有些学生由惧怕、压抑过渡到对抗,最后导致发生暴力事件。

2.学生法治意识薄弱

当前有些中小学依然盛行应试教育,老师们仅抓学习,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忽视了教育孩子应该如何尊重生命,这使得孩子缺少对自我行为的把控意识,做事不计后果。

3.学校管理松懈

一些学校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常常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出了事要么轻描淡写,要么大事化小。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从而助长了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社会】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初中生由于年龄尚轻,会产生盲目崇拜,希望从中获得“存在感”与“成就感”,比如通过暴力手段能够实现个人目的,炫耀自己的能力,甚至借此勒索财物,从而产生欺凌他人的现象。

当看见校园暴力发生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是去制止、劝阻或报警,而是饶有兴趣拿起手机拍摄,以一种娱乐的心态看待身边的暴力行为,并在网络中传播散发。这些或麻木沉默的旁观者都会使校园暴力的影响更大。而这种心理上的漠视,一部分就来自于当前的盛行的“网络暴力”。

二问 | 刑法对未成年人是否具有真正的威慑力?



近年来对于是否需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在社会和法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但尚未形成共识。一部分学者认为,现行的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过高,导致一些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变相鼓励了未成年人不计后果的实施某些伤害行为,应当提高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加以规制,但也有部分学者持反对意见。

比照其他国家来看,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是属于较高的。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其犯罪成因复杂,心智尚不成熟, 简单的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一定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想要遏制未成年人犯罪,还需要通过其它的法律手段来予以配合。比如加强德育教育,强化家庭、学校的管理责任,完善未成年人收容教养制度,完善工读学校制度,在行政处罚方面适当降低责任年龄以及明确未成年人犯罪量刑标准等等方面来共同配合。

三问 | 专项治理能否将“校园顽疾”根除?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对校园欺凌事件将进行8个月的专项治理。而张超凡的案子性质之恶劣,难免会引发人们的担心: 专项治理能有效消除校园欺凌和暴力吗?

从制度上说,教育领域的专项治理,的确是短时间系统性重视校园欺凌事件的开始。学校责无旁贷是校园欺凌问题的首要责任人。尽管这些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不在校园的地理范围内,但是学校往往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潜在欺凌和暴力问题的苗头。尤其, 校园欺凌事件多数有帮派特点,教师如果重视这一问题,就能够将不少暴力事件控制在未发生之时。

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一部分校园暴力案件发生在不发达省份的县级或县以下中学里,这一范围内的学校,往往对校园欺凌问题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管控。这固然与资源和能力有关,但一定程度上也和教师素质整体相关。

四问 |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杜绝校园暴力,责任人绝对不仅是在学校。家庭更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此前十余年的严重校园暴力案件中,不难看到施暴者大多数的家庭教育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比如父母在教育中频繁使用打骂方式,或者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甚至是单亲家庭等,使得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出现问题。校园欺凌就成为了不少青少年解决问题拉帮结派的一种路径。

专项治理,能够在一定时间让社会各方了解和重视这个问题。但教育本身是一种跨越时间的系统性工作,一代一代学生的成长,又都有着不同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 专项治理固然重要,但系统性的长时间关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央视新闻)
☞思考 • 热点评议☜
1.围观——另一种“施暴”


当年,鲁迅先生东渡日本留学,从时事宣传片中目睹了一群精神麻木的国人围观同胞被侵略者斩杀而叫好的场景;如今,在校园欺凌的现场,有一群差不多年龄的围观者,他们肆意的狂笑和喝彩的言辞同样让人的脊背阵阵发凉。他们是施暴者的帮凶,同时也是家庭、学校教育缺失的受害者。进一步来说,整个社会都应为此反思……

2.别让社会的缺陷荼毒孩子
现代家庭越来越多的教育投入面前,教育成为生意,知识成为买卖,师道尊严越来越稀薄,寒门贵子越来越成为传说,底层孩子越来越难以突破天花板,不得不早早混社会,然而社会展示给底层孩子的,是更加残酷而暴力的现实。佛山一家内衣厂,聘用大批童工,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名14岁湖南童工不幸猝死,而这家工厂仅仅被罚款1万元!这样的情况,会对孩子们带来负面影响,刺激他们越来越暴力。

严刑峻法和运动式治理虽然很有必要,但只能治标不治本。校园是社会的缩影,校园欺凌表面上发生在校园,但其根源在家庭和社会。治理校园欺凌,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不仅仅是法律的事。(李晓鹏)

3.无良媒体,请收起你“正义”的嘴脸
当一波又一波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见诸各类媒体,当一次又一次的正能量被争相转发,整个社会都好像沸腾了。但若仔细看看,我们便会发现“正义面孔”下的丑恶,某些无良媒体打着“正义”的名号,用最原始的场面来刺激观众的感官,于是“第一手”的视频或图片资料泛滥于屏幕。是啊,社会的“正义感”是被点燃了,传播的效果也完全达到了,然后呢?可对于他们来说,点击率至上,没有然后。

4.校园欺凌频发,社会何以解围


复杂的社会问题缠绕在一起,是过去以及当下诸多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的原因所在,寻求解困的思路显然比个案愤怒的消解要难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校园暴力的记忆或许多少会因对青春的怀念而涂上一层曼妙的色彩,但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不能一味被动倚靠社会与每代人的自我治愈来完成。

社会组织是否可以适时而动,教育体制改革是否应有更宽阔的眼界与更厚重的责任感,家庭、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否亟须重新定位,这些都是待解题。(南都社论)

☞调查 • 校园暴力现状 ☜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1002人进行的“校园暴力”的调查,73.3%的受访者身边曾经发生过校园暴力事件。校园暴力存在的范围之广,可能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关注 壹图壹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