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稀有程度赛过国宝大熊猫的职业,你想试试吗?

 

关注“阿拉微上海”,跟小微姐一起愉快玩耍!一踏入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厅,只见不少游客已经“守”在老虎狮群标本前...




关注“阿拉微上海”,跟小微姐一起愉快玩耍!

昨天呀小微姐去了一趟上海自然博物馆。一踏入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厅,只见不少游客已经驻足在老虎狮群标本前,围观了这三个身影好一会儿▼

中新社 汤彦俊 摄


有游客问: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陈亮(左一)回答:我们在进行标本养护。

什么是标本养护?小微姐围观后深感:就是给标本“美容”嘛!

比如这只大灰狼▼
中新社 汤彦俊 摄


包括了为狼群除尘顺毛,恢复英姿飒爽的毛色;给狼的眼睛勾描光亮剂,恢复凶狠锐利的小眼神。

目前在自然博物馆里约有来自七大洲11000余件标本模型都需要定期进行标本养护;完成一次整馆的全面养护工作,大概需要10个月时间。

而眼下正在馆里承担养护工作的不过六人,这六人还都不是专业做标本养护的。

他们都是标本制作师。

标本制作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对动物的整体或部分进行制作处理,以长期保存动物特征的一门技艺。所以,民间常有把标本制作师比作是能够让生命“不死”的人,听上去真是相当“神圣”。

除此之外,标本制作师在中国还是一个非常罕见的职业,其稀有程度甚至赛过了国宝大熊猫:▼
中新社 安源 摄


为啥这么说呢?截至2015年底,中国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有422只;

但全国的标本制作师却只有百人上下。

目前,国内仍没有一所院校开设了标本制作或养护的专门学科,国内现有的这些标本制作师大都是通过“非套路”的“师徒”形式带起来的。
中新社 汤彦俊 摄


至于陈亮他们,也都是“半路出家”。学生时代有学兽医的、有学化学的、有学物流的,反正就是都没有接触过标本制作。这些年轻人毕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出于个人兴趣,才不约而同想到要来学习标本制作,于是师从芬兰标本制作专家艾瑞克苦学了近一年标本制作手艺。

但要想学“精”这门手艺,可远远不是一年能搞定的。

标本制作是一门综合了动物学、解剖学、艺术美感、手工等不同技巧的高难度手艺。想要把标本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做精做细,就需要丰富的经验,耗上几年、甚至几十年光阴来领悟“正确的感觉”。

陈亮说,每一种动物的解剖结构各有不同,制作成标本的条件不同,塑造的场景和姿态也各有不同,这里面都是学问。
中新社 汤彦俊 摄


比如图上这位名叫张汤铭的标本制作师,他就是苦练8年练成的一身“识骨寻踪”本领,单凭眼睛看、亲手摸,就能将动物的骨骼正确接位,自然博物馆里一些大型动物的骨骼标本都出自他这双“神奇”的巧手。

张汤铭还给小微姐讲了一段有意思的小故事。据说当年他在做秃鹫的时候,曾经被秃鹫翅膀上的一对小骨头难倒,尝试了很久就是找不出对应的位置在哪里。后来他就跑去快餐店买了个全翅回来解剖,这才弄明白那对小骨头应该怎么摆。

这标本制作师的职业病简直“上天”了……
中新社 汤彦俊 摄


除了“识骨寻踪”,通常,骨骼标本的制作还需要剥皮去肉、清除油脂、设计姿势、石膏制模、骨骼穿架等多道工序。

举个例子,制作企鹅的颈部时,先要把它弯曲成设计好的姿态,再用钢丝顺着骨架弧度凹出造型,把骨头按顺序串在钢丝上,最后用胶水仔细粘合。

据说,制作一具小型骨骼标本需要花费约半年时间,大型的就得要一年及以上之久。

总之,标本制作是一项难度又高、周期又漫长的工作,各位标本制作师们一直以来能够坚持以“延续”生命为己任,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今天又是国际博物馆日,小微姐在此向全国的标本制作师们致敬!


    关注 阿拉微上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