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陈碧天:碧海蓝天里的环境科学 围炉·CUHK

 

陈碧天,港中大环境科学毕业生,收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及密歇根大学多个有关环境科学和林木保护的硕士录取。在一个中西文化汇流之所,她为何独爱中国风?于金融都市香港,她为何选择环境科学这相对冷门的专业?...

陈碧天,香港中文大学环境科学毕业生。今年收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林木保育硕士项目、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林木可持续管理硕士项目、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环境科学及管理硕士项目及密歇根大学生态环境保育硕士项目的录取。在一个中西文化汇流之所,她为何独爱中国风?在香港这个金融都市,她为何选择环境科学这个相对冷门的专业?

赵 = 赵宏生

陈 = 陈碧天

赵 | 当时出于什么考虑选择环境科学这个“别人眼中的小众专业”就读?

陈 | 我大一时进入生命科学院,选择的是纯生物的方向——细胞分子生物学。当时觉得自己很喜欢做跟生命科学有关的科研,周围人对这个行业也不是很了解,觉得应该去做最前沿的东西。不过我大一暑假去一个实验室做生物学教授的助手,体验了真正的实验室生活。感觉自己并不是特别喜欢也不是特别适合。

我对环保的兴趣起源于一本小说——姜戎的《狼图腾》。我对这本书印象很深刻,大概是因为那时正处于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把。这本书主要讲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对草原的破坏,我前后看了不下十几遍,感觉触目惊心。

赵 | 那你自己生活经历方面呢?

陈 | 我从小就喜欢和家人一起游山玩水,可能从潜意识里就喜欢并关注环境保护吧。生活中呢,我一直很反对过度购买纯木家具,也动员家人一起抵制野生动物毛皮制品。

哦,对了,我大一时也在大学的气候变化博物馆做过实习。在自己的书院(逸夫书院)做了一些小型的环保项目——一个是想要回收饭堂里的饭票,后来发现那种光标纸是不能回收的(笑);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在书院的篮球场增设了一个回收桶,因为打球的同学会随地丢弃很多塑料瓶。之后我也做过许多环保方面的义工,比如CLOVER(友凝友义)——我们带领一群新移民家庭的小朋友参观中大的气候变化博物馆,还有我实习的大埔蝴蝶保育基地,至少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一些美好印象,播下一些环保的种子吧。

友凝 · 友义活动中和香港小朋友在一起
赵 | 对你说到的气候变化博物馆很感兴趣,身边的香港同学也说近几年香港的天气越来越无常了。我自己在香港不幸也时常能够体会到城市的热岛效应和峡谷效应。你怎么看待香港的气候变化?

陈 | 跟香港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些关系吧。虽然我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知识不是很擅长,但也了解到全球气候变化确实越来越剧烈了,这是科学事实。比如说 | 厄尔尼诺现象越来越突出——造成全球气候更加复杂多变,最高温、最低温都在刷新纪录,旱灾、洪灾都更加频繁。很多年纪大一点的香港人也会谈到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热的夏天、这么冷的冬天。

赵 | 那你觉得香港是一个环保的城市吗?

陈 | 在我还没有进入环境科学学习的时候,作为一个“行外人”,我会觉得一个城市环保与否非常直观——就拿香港室内的冷气温度来说,普遍开得很低,很过分,不明白冬天为什么要把冷气开得那么冷。所以我当时认为香港很不环保。不过后来,我上了一门课叫做“城市可持续性研究”,才了解到一个城市是否可持续其实从其规划开始就已经成型了。香港和美国很多大城市比较,相比还是很不错的。因为美国不少城市比如凤凰城、休斯顿、底特律的城市规划,就像摊大饼一样,一圈一圈往外扩;而且分区很单一,造成每天早晚高峰所有人都往市中心涌,或者反之,因此交通拥堵很严重;加之交通以私家车为主,很少使用公共交通;还有他们的住房面积非常大,住宅之间的距离非常远······很多方面都很耗能。至少从人均碳足印(Ecological Footprint)来说,香港比很多大城市低。不过换一个角度想,好多人会觉得如果所有的大城市都像香港这样逼仄,生活质量会下降。所以说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目前还是需要一定的妥协或者更优解吧。

赵 | 那你觉得大陆城市发展总体情况怎样?

陈 | 大陆好多城市在发展的时候致力于效仿欧洲的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希望能够达到较高的生活质量,同时能耗方面处于中间位置,也还可以接受。如果真能达到这样一种平衡,应该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吧。然而中国庞大的人口让人感觉并不像欧洲发达城市那么舒服。

赵 | 可是事实上,好多底层民众连基本的生活都负担不起。再以香港为例,住在劏房(一户单位分隔开的狭窄住房)里的阿伯可能根本就没有冷气——社会底层的群众是否能够参与环保?谈可持续发展对他们来说会不会是一种奢求?

陈 | 联合国的发展目标所定义的可持续发展其实是有多层面的——环境、发展和平等,这个定义算是当今普世的。这几个方面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环保真的算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问题。这三个方面虽然有些冲突,不过也有一些结合的很好的范例。

赵 | 可以具体列些例子吗?

陈 | 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开发。一般来说有几种方案:一是一次性开发,二是部分开发和其它产业进行结合,比如说生态旅游,三是维持现状进行保育。记得当地政府采用的是经济学的手法进行测算,得出的结论是长期来看,科学砍伐加生态旅游的部分开发方案比较可取,兼顾了经济发展和社群效益。

赵 | 说到森林,我也知道学姐获得的几个美国和加拿大学校硕士项目的录取都是跟森林保育和管理有关的,为什么会对这个领域情有独钟?

陈 | 我现在只读了一个本科,对环境科学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在选报学校时其实我选报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科研型的,另一个就是有关林木管理的职业导向型的。我觉得大概自己真的适合这个项目吧。林木产业在北美很发达——比如林木产业在温哥华已经成为了支柱产业。领域所研究的是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也很有前景。

赵 | 再问一个问题,好多同学朋友都觉得你的着装风格很有中国风,这跟你学习环境科学会不会多少有些联系(笑)?

陈 | 多少会有一些吧。高中我也有去美国交换的经历,挺羡慕那边的生活,可以说大一之前我也有些“崇洋媚外”。不过来香港学习一段时间后我的看法转变了:香港的制度固然很好,不过文化上中不中西不西,有种洋泾浜文化的风格,我自己不是特别喜欢。喜欢中国风是因为有一种寻根的感觉,和学习环境科学也有些联系吧——学习环境科学本身也是作为人类中的一员对自然进行的寻根之旅。

赵 | 那你认为中国的古老智慧对当下的环境保护有没有什么借鉴意义。

陈 | 虽然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但感觉中国古代哲学贴近自然,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而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本身对我们的生活反而更具有借鉴意义。如果我们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也有利于环境保护呀——比如说解决“剁手”问题。香港毕竟是一个消费天堂,这么多快消品,为了赶潮流,好多人都在过一种“买买买”的生活,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是不可想象的。形成自己的审美其实是摆脱物欲诱惑的一个办法,能让我们尽量过一种更简朴、更谦卑的生活。

赵 | 有种《瓦尔登湖》的韵味了。

陈 | 自己的行为多少也想会对大家有些引导性吧。消费主义的过度膨胀刺激了许多不合理的生产,的确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也是对自然的一种不尊重。

赵 | 有没有什么有关环保主题的好的作品推荐给大家?

陈 | 《狼图腾》肯定是值得一看的。它涉及的角度很多,在环保方面也特别引人深思。前几年这本书还拍成了电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Jean-Jacques Annaud)拍的,他一向以动物主题的电影出名,这部电影由他执导可谓宝刀配英雄。再就是一部纪录片《逐冰之旅》(Chasing the Ice)——讲述一个摄影师多年连续拍摄极地冰川,照片对比非常惊人,印证了全球变暖的灾难性后果。他们还拍到过像纽约世贸大厦一样高的冰川轰然倒塌,令人震撼。

赵 | 感谢你的推荐!

文 | 赵宏生

图 | 陈碧天

编辑 | 任慧心

围炉(ID:weilu_flame)

文中照片credit to 陈碧天,未经本人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

欢迎您在文章下方评论,与围炉团队和其他读者交流讨论

欲了解围炉、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在公众号页面点击相应菜单栏目


    关注 围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