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聚焦|智慧教育的学校应对

 

智慧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方式和办学模式,正以更深刻的方式影响未来教育,它不仅意味着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智慧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方式和办学模式,正以更深刻的方式影响未来教育,它不仅意味着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而且以更便捷的方式适应日益增多的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者。智慧教育的学校应对

□ 周鹏程

苹果公司的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前曾提出一个深刻的质疑:“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而更早时,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曾说:“我们总是高估未来两年的变化,却低估未来十年的变化。”

10年前,PPT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还未成为普遍的常态;现在,高中课程不用PPT教学的学校已经少之又少。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智慧教育正以更深刻的方式启发和影响我们。

所谓智慧教育,就是指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它对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有所提升,有助于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培养现代智慧型人才。

智慧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为我们解决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譬如,通过班级授课制下的差异化教学,解决人才培养中“规模”与“个性”的对立问题;借助“互联网+”的移动学习,实现与当前社会生活特征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变革;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教育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构建智能环境,让师生能够施展灵巧的教与学,从而为学习提供最适宜的个性化服务:建立面向学生的适应性学习项目和学习档案袋;拥有大量面向教师和学生的协同技术与数字学习内容;拥有学习者所需的更优的信息;占有学习者随处可用的在线学习资源。

从教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将帮助教师实现“精准教学”,并最终达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从学生的角度看,智慧教育将使学习更便捷、更高效、更具个性化。从学校的角度看,将有利于实施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和管理。

早在2006年,新加坡就启动了“智慧国2015”计划。其中的智慧教育,目的是使新加坡公民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学习与终身学习,保持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的竞争力。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使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开发全新的学习资源,采用新的评价方式,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建设国家范围的教育基础设施,使所有学校都可以便捷低成本地接入高速宽带网络,学习者可以方便获取需要的数字资源。其中,10%至20%的学校被列为“实验学校”,他们将在教学中试用最新的应用软件;5%的学校将被列为“未来学校”,成为走在资讯科技应用最前端的学校。除此之外,韩国、美国也推出了有关智慧教育的策略,希望借助信息技术带来教育系统的全方位、整体性变革。

应该说,智慧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方式和办学模式,它不仅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而且以更便捷的方式适应日益增多的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者。

目前,华中师大一附中正以智慧校园为目标,通过云端一体化和大数据战略,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即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教育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为依托,以教师、学生、家长和课程等4个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智慧管理和智慧教学为抓手。根据“十三五”规划,第一年以智慧校园的基础环境和平台建设为主;第三年以面向具体学科的应用系统和资源建设为重点,进行大规模和深入的应用;第五年将初步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学校通过网络的升级改造,实现有线/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搭建云平台,完成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设计智慧校园一卡通和物联网方案。推动智慧教室建设,尽快完成云端一体化教室建设,提供云空间和云资源,完成多模式交互教室的构建,配套智能终端。推进智慧平台建设,完成无纸化办公平台、微信互动平台、微课教学平台以及学情分析平台的构建。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学校改革体制机制,通过专门成立信息资源中心和基础教育研究院等机构,在激励机制、专项资金、课题立项等方面给予倾斜,保障智慧校园的建设。比如,邀请校外专家指导和论证智慧校园的设计与实践,吸引校外专家常驻学校深度参与智慧校园建设,并定期对校内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教师进行定制化培训。重视数据文化的建设与实践,提升全校师生的数据意识,依托大学专家团队研究数据标准和规范的统一规划,强调实际建设过程中的数据规范工作。结合学校的特殊校情,量身定制与开发智慧校园相关的平台及资源,加快合作模式的探索。

围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学校目前正开展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导向的智慧教育。一方面,注重学生学科能力发展,通过学情分析系统对学生学科能力进行持续监测、诊断和跟踪,有望量化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与变化。另一方面,关注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依托学校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和平台,通过科技活动研究记录和分析系统,详细记录学生在科技研究中的所有过程和成果,形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量化数据;与此配套,建立3D打印、机器人中心、创客基地、实践操作基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数据思维和手段,加强学生特长培养。

(作者系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