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首个“金话筒”炼成记——主持人赵晨阳剪影

 

贵州实现“金话筒奖”零的突破2月26日晚,北京电视台。2013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典礼在此举行。现...

贵州实现“金话筒奖”零的突破

2月26日晚,北京电视台。2013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典礼在此举行。现场公布“广播播音员主持人奖”得主时,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播音员赵晨阳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在赵忠祥、敬一丹、朱军等全国500余位同行“名嘴”的注视下,她激动地走向了领奖台。从事播音主持工作27年的赵晨阳,为贵州赢得了首个“金话筒”奖,填补了我省没有“金话筒”的空白。
赵晨阳

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播音指导科科长,贵州省广播电视学会播音作品评审组评委




“‘金话筒’意味着责任和传承,我会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提升自己、提升他人,让‘金话筒’永不褪色。贵州应该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金话筒’。”赵晨阳说。
脱下“高跟鞋”换上“运动鞋”
赴京参加颁奖典礼的前一天,赵晨阳在家里小心翼翼的试穿一双刚买的高跟鞋。平日里,运动鞋、运动服是她的“标准配置”,这便于她“快”而“准”地移动与反应——一如其工作所需。高跟鞋能让女人变得慢下来,这让赵晨阳觉得“不像是自己在走路”。

赴京的消息,赵晨阳都没有告知正在读大四的儿子。她的姐姐、现供职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演员罗筐是少有知道消息的人之一。正在哈尔滨拍戏的她,特意请假前往助阵,还负责起妹妹参加颁奖典礼的着装和妆容来。

“你总是看不见自己身上的优点。”去年,台领导、同事们和姐姐鼓励赵晨阳申报“金话筒”奖时这样说。再之前,领导和同事也多次鼓励赵晨阳申报,她都以“得‘金话筒’太难,我积累的能量还不够”为理由作罢。这次,姐姐的话在赵晨阳身上起了作用:“姐姐大我四岁,不论能力、语言、相貌都比我强,我的普通话就是从小跟她学的,她一直是我学习的对象。”加上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赵晨阳终于迈出了这一步。

她提交的申请,经过初评、复评、终评一路“杀出”重围,最后入围“金话筒”提名名单。

上周五下午6点多钟,赵晨阳搭乘的班机抵达龙洞堡机场。她的亲朋好友、领导、同事和许多家媒体一同前往接机,迎接、采访这位突破历史的人。她说得最多的两句话是:“是群体的努力成就了我闪光的个体”,“我真的只是一个平凡人,只不过坚守下来了”。

问及下一步有何打算,她说:“两天后的3月2号晚八点,我将准时到达单位,准备录制次日早七点的《贵州新闻联播》。”说这句话时,赵晨阳已经脱下了高跟鞋,重新换上了她的运动鞋。
  一个人上班一家人“上班”
这几天,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许多记者,都希望用与众不同的视角对同一个赵晨阳进行采访、解读,但大家在私下交流中却形成了一个共识:采访前做功课,赵晨阳的资料太少了。找得到的资讯,仅限于一张在大海边的照片和一句感言:“把进步、提高、超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而这还是2010年的事。

那一年,赵晨阳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她做出了一个决定:“请一次假,陪陪儿子。”这是她迄今为止这么多年来难得的一次请假。在海边度假中,她拍了记者们在网络上唯一能找到的那张照片。相片中的她,笑容比阳光灿烂。

更多的时候,同事心目中的她是一丝不苟的。“主播我台的龙头节目《贵州新闻联播》18年,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27年的播音生涯,更是无事故、无差错的标兵。”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总监黄蓓说。

父母心中的她是“傻乎乎”的,不是担心他们最爱的小女儿出门后迷路,就是“怨”她总是推掉跟家人休假旅游的机会。老两口是女儿的“铁杆粉丝”,爱屋及乌,还将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的所有节目了解得“一门清”。“每次录完节目回家,不论多晚,父母的房门总是虚掩着,听到我开门进屋的声音,总是说一句‘回来啦’。”赵晨阳说。

但在丈夫心目中,赵晨阳是个“大人物”。妻子风雨无阻地上班,他就像个“保镖”似的,风雨无阻的送她上班,看着她走上单位前的斜坡,闪入门内看不见了才回家。赵晨阳凌晨下班走出单位大门,准会看见丈夫的身影。“一个人上班,一家人上班。这样有27年了,他对我负责,就是对节目、对听众负责啊。”她说。

此次获奖,家人比赵晨阳还高兴。爱写诗的赵妈妈在《妈妈的感言——写给小女晨阳》一文中写道:“你瘦高的身体柔弱,可骨子里却坚强,敬业,有理想,有美梦。”
每个广播人就是一支“队伍”
赵妈妈赵爸爸是三线建设时期,从吉林来到清镇九化工作安家的。当初,他们给小女儿起名为“赵晨阳”时,是希望她“像早上初升的太阳”。谁料到,赵晨阳长大后做起了早间新闻广播节目,多年里每天都是从天刚亮工作到太阳升起。

1986年,赵晨阳进入当时的清镇电视台,从一名基层播音员主持人做起。“那时候,岗位上就我一个人。我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一样工作。”几年后,她调到当时的贵州人民广播电台,担任《贵州新闻联播》的主播直到现在。

上世纪90年代,电视机进入寻常百姓家,收听广播的群体少了。“看看收听率就知道了当时的情况。但这不正说明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吗?”赵晨阳说,她从不担心广播会消失,坚信广播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1996年,贵阳遭遇大洪水,甲秀楼被淹过护栏。当时的《贵州新闻联播》节目录制是早上6点,赵晨阳得凌晨4:30做准备。她几乎是从水中“游”到单位的,湿着衣服录音。录音结束,衣服被体温捂干了,脚底下一滩的水。2008年凝冻,街道上结着厚厚的冰,她脚上裹上毛巾、绳索上路,手脚并用爬上单位前的斜坡……

因为这些经历,她深知“一名播音员,尤其是基层播音员的艰辛。想要放弃转岗的人,比坚守的人多;想要自我提升,主要靠自学。”为此,赵晨阳坚持不懈地学习专业知识,自我提升之余,还想着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升他人。她说:“对广播的爱,让我心中老是有一种使命感。”1999年,她荣获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多年被评为台里优秀,2012年,她还荣获单位优秀员工“诲人不倦奖”的称号。让她开心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频率的每一个广播人就是一支队伍,特别能干。”

但就在两个月前,从来没怕过的赵晨阳有些担忧起来了。“那天开完三个会后出来,感觉有片叶子遮住了我的右眼。我伸手去抓抓不到,慌了。”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玻璃体液化,加之多年的失眠、胃病等职业病,她觉得自己真的年纪大了。

她并没有打算放弃。接下来,她有一系列的建议与规划。深入基层,发掘、培训提升地方台播音员、主持人是她最想做的事。“现在贵州乡村的好多地方,都还有大喇叭,大家更需要广播。”赵晨阳说。

关注我们,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 黔中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