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均势体系的形成与英国、奥地利俄国间的协调

 

《大外交》读书笔记二...



16世纪教皇因宗教改革的影响而式微,宗教改革使得不受节制的诸侯不再认为自己拥有向教皇效忠的义务,而统一观念的式微,为欧洲逐渐形成的民族国家需要某种原则作为他们反正统的理论基础。根据国家至上的理论,为了促进国家的福祉,任何的手段都是合法的,国家利益逐渐取代了中世纪的价值观,1624年神圣罗马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意图摒除新教,重新恢复教会的权力,旨在恢复其统一帝国的地位,而作为时任教会枢机主教的黎塞留为防止其恢复帝国之后拥有无上的权力从而威胁民族国家的行程,利用斐迪南在宗教方面的原则和狂热将可能发生的战事一再拖延,并且采取了联合敌人的敌人的方式对哈布斯堡家族进行打击,最终取得了战事的胜利,一举推动了民族国家的行程。而在这一局面的行程之下,欧陆各国犬牙参互,行成掎角之势。作为拥有地缘政治优势的英国,因为英吉利海峡的存在,无需通过欧陆的战争来争夺国家利益,而其最大的国家利益实现是组织欧陆发生大的战事,因此在欧陆濒临战争之时,英国往往会参与到相对较弱的一方之中,防止强大的战胜国获得过多的利益。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演进,18世纪启蒙运动的出现,认为一个均势的政治体系,任何一个个体的看似随意的行为实质上都是对整体性的促进,但是在国家利益至上的体系中,这种关系很难出现(根据其定义人类历史上仅在战国之前的中国出现过)。此类的组织,大多是由于短期内共同的国家利益存在,例如拿破仑战争期间,奥德英俄之间形成的微妙同盟。

1814年在拿破仑战后,欧陆主要势力:英、奥、法、普、俄举办维也纳会议,重新建立新的欧洲政治秩序,此举形成的政治和道德上的均势,使得战争在四十年内没有爆发,并且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又保持了五十年的和平,各国之间力量均衡避免了战争的爆发,而个各国之间和平和道德上的诉求使得各个国家降低了战争的欲望。这一时期的欧洲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将三百余个德意志邦国合并成了三十余个,并且统一于德意志邦联,二是各个国家形成了微妙的合作关系,来提防黎塞留先前造就的法国的强大地位和侵略野心。前者的意义在于德意志不至于强大到侵略、更不至于弱小到被其他势力吞并,后者在于加固了欧洲均势的存在,牵制法国的力量。维也纳会议之后,欧洲正式形成的两组同盟关系:由英、奥、普、俄组成的四国同盟和奥、普、俄组成的神圣同盟。


    关注 盖达的小客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