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跑”起来的城市:跑步主流化之势

 

融入主流城市生活的跑步。...





5月8日,刚刚在温哥华跑完马拉松回国2天,济南资深马拉松跑者刘书海、李昱琳夫妇,就出现在了东营国际马拉松赛的赛道上。

这一次,他们一门两户五口人,集体参赛半程马拉松。终点手拉手冲刺的一幕,令人动容。

像李昱琳这样的城市路跑者,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城小市的街头巷陌。与此同时,以马拉松赛事为标志,城市路跑热潮日渐蔓延。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跑”起来。



这是李昱琳第7次参加东营马拉松赛。现为济南历城马拉松协会副会长的她,自2009年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开始,迄今已经参加了数十场全马比赛。

回忆2010年第一次来到东营跑马拉松,她清晰记得:赛事组委会不仅提供免费名额,而且安排食宿、赠送礼品,“享受的是特邀选手的特别待遇”。

短短几年间,“小众”的长跑活动,已成大势。

根据中国田协的官方数据,2015年度,国内共有8.9万人、14.6万人次参加了全程马拉松的比赛。而另有数据显示,目前跑步者已经占到了总运动人员的44%。也就是说,还有更多跑步者在排队进入城市马拉松赛道。

作为当地马拉松协会的副会长,李昱琳也越发发现:新会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诚如大家所闻,“每个人的朋友圈里,大概都有一个每天晒跑步的疯子”,已非戏谑,而是既成事实。

运营9年、跻身国内一线赛事的东营马拉松,今年的参赛人数历史性突破3万人,其中,仅参加全程和半程比赛的选手,就达到了万人之多。



路跑热的形成,并非是因为跑步的“门槛低”,而是因为它融入了城市生活的主流文化认同。

来自各行各业、习惯五湖四海的跑友群体,在日复一日的密切交往中,形成一个个跑团展现出组织化力量,实际是一种新的社会动员。这种个体生活的集体谋划,不仅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城市人群的社区复兴,而且直接推动了路跑及马拉松赛的兴起和发展。

“跑马”7年的济南港华燃气集团总经理孙学军对此身有体会。他说,有两类人,在区域跑步活动的推动作用显著。

一类是善于忙前忙后的“热心人”;一类是善于整合资源的“能人”。潍坊民间跑团组织的发展比济南要早一些,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当地一位热心跑友,整合了一些资源对跑团的活动提供赞助支持,比如组织小型比赛等,提升了长跑的区域发展。而在东营,当地跑团自发组织的孤岛半程赛,已经延续多届。



与全国范围内2015年度赛事数量160%的增幅相似,当年度,山东本土马拉松赛事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元年”。

在品牌赛事报名门槛越来越高的当下,也正是这些缤纷出现的新赛事,在满足着“新马”的马拉松梦想。李昱琳扳着指头数:东营、烟台、潍坊、泰安、青岛、临沂、淄博高青、滕州、济宁等等,都有了大型马拉松赛事。其中,临沂、济宁、高青、青岛高新区等多地的马拉松比赛,2015年都是首次举办。

在品牌赛事报名门槛越来越高的当下,也正是这些缤纷出现的新赛事,在满足着“新马”的马拉松梦想。李昱琳扳着指头数:东营、烟台、潍坊、泰安、青岛、临沂、淄博高青、滕州、济宁等等,都有了大型马拉松赛事。其中,临沂、济宁、高青、青岛高新区等多地的马

粗略统计发现,2015年度山东省内各地举办的包括全程、半程、越野赛、超级马拉松等路跑赛事,仅在中国田协认证或与当地体育局合办的正规赛事,至少有40场,较前一年实现倍增。其中,仅国际马拉松赛,就有东营、烟台、泰安、青岛(莱西)、青岛(高新区)、临沂等6场。

业内人士预计,今年,赛事的数量会更多。比如济南森林公园的“12小时超级马拉松赛”,在前两届“一年一届”的基础上,今年又加了一场“半程暨50公里赛”。



这些扎堆出现的马拉松赛,不仅在城市,也在县城和乡镇。比如济南西营镇、章丘刁镇、临朐九山镇等,都有马拉松赛;有的在开放式的道路上,有的则在公园、景区等园区内;参赛规模则从几百人到3万人不等,其中既有像东营马拉松这样的高规格赛事,也有土生土长的“大型约跑”性质的“长跑联欢”。

总体呈现门槛多元、参与广泛等特征的路跑赛事,越来越多的成为商家亲睐的营销方式,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运动项目的主流化。比如,烟台福山今年即将举办一场马拉松赛,主题就叫“大樱桃”,推广土特产之意明显。而在济南,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有各种类似的商业路跑活动开展。奥体中心、泉城公园、千佛山公园、大明湖新区等地,都成为一些路跑活动的聚集点。

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赞助路跑活动。素有马拉松文化的港华燃气集团,参与主办的西营乡村马拉松赛,在刚刚过去的4月24日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吸引1400多名跑友参加。



走在赛事期间的东营市区,处处可以感觉到马拉松的存在。酒店的前台店员说,“房间早就订满了”;餐馆的店主问,“来跑几次了”。延续9年的马拉松赛,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开放的运动培育了当地人开放的心态。赛道沿线,处处可见成群结队的呐喊助威者,他们热情的伸出手来,与途径的选手击掌加油;更有热情的市民,自带瓶装水和点心为选手提供“私补”。

“跟主场球迷一样,当地市民也都有着东道主的感觉。”对比足球与城市的关系,一位喜欢足球的跑友感叹,赛道内外的互动让自己感动。而这种互动,恰是城市马拉松作为城市精神展示和市民文化交流的内核。

历经9年运营,东营马拉松已经成长为成熟的马拉松赛事品牌。但显然,并不是每一场马拉松赛的举行,都会一帆风顺。

李昱琳参加了2010年的首届烟台国际马拉松赛。回忆起来,其印象最深刻的是,“半程多了3公里,全程少了3公里”,赛道测距出了较大误差。到了2014年,该马拉松则又曝出“冠军归属风波”,引发质疑。

规模如烟台马拉松者尚且如此,在一些民间自发组织的“业余”赛事中,类似问题更是不胜枚数。



作为马拉松赛事运营的资深人士,智美体育副总裁宋鸿飞坦言,马拉松热潮之下,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开始抢滩运营市场,而因专业水平的差异,“阵痛”表现时有发生。

这些阵痛表现严重伤害了赛事的口碑。比如2015年临沂首届国际马拉松赛,赛事本身让跑友们津津乐道。而不想,后来曝出“拖欠选手奖金风波”,令人遗憾。

“赛事的品牌,实际就是跑友的口碑。”李昱琳结合这么多年的“跑马”经历说,绝大多数跑友都是,“觉得这个比赛好了,年年都想参加,觉得不好了,以后绝不再来。”

尤其是在新的马拉松赛事层出不穷时,如果不能赢得跑友的口碑,注定无法筑就品    牌。



以城市道路为赛道的城市马拉松赛,表面上展现的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古迹、建设新貌,内在,是民众的文化交流和沟通。

宋鸿飞就说,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马拉松的举办,可以把对城市有好感的人迅速聚拢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从本质上讲,“城市马拉松不仅仅是一场比赛,而是一场大的人文活动”。

据了解,一场国际马拉松赛,根据赛事规模的不同,成本少则三五百万、多则超过3000多万。比如,CCTV5转播一场马拉松赛,至少五六百万元。其经费来源主要来自政府购买服务、品牌赞助和报名费等。其经营模式,一般是运营公司与主办地政府部门合作,政府负责审批和协调、运营公司具体负责商业化运营。

也正是因此,业内说:马拉松赛事,是营销城市的“性价比”最高之选。

比如,相比一些赛会式赛事,马拉松不需要新建场馆、赛道,也就不涉及场馆的运营和善后管理,属于最大限度的“轻资产运营”;另一方面,与其他以观赏性为主的赛事相比,马拉松的群众参与性最高、参赛范围最广,且赛道里程最长,可以最大限度的把城市展现给选手,并与选手实现互动。同时,各地跑友的汇聚,也会在食宿娱游乐购等方面,直接回馈举办地。

已经举办过5届马拉松赛的烟台市官方人士就称,这一赛事已经成为展示烟台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

群众喜欢,政府喜欢,企业也喜欢。几乎每一场城市马拉松赛,其赞助方阵,就是一次本土企业品牌的集中展示。并且,这些赞助商大多长期参与。比如,东营一本土企业,已经连续6年冠名东营马拉松赛。

参与主办了两届济南西营乡村马拉松赛的济南港华燃气总经理孙学军直言,马拉松赛事是提升品牌形象的稀缺资源。

“渣打银行几十年赞助香港马拉松,使得企业与城市密切联系起来;港华作为服务型企业,参与赞助赛事的收益很大。”孙说。

显然,商业的成功与否,远不是衡量一场马拉松的标尺。成为市民生活、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才是它的终极价值体现。对于城市马拉松赛热,我们还需更多的时间考量。


    关注 浮生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