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几十年前的葫芦岛街景!看你认识几个?

 

时间过的真快啊!!快看看以前我们是怎么过来的!!!...





这个应该是某个工厂的大门,门前的标语,又一次将我带回了那个活得胆战心惊的年代。记得,一次和小朋友们玩“天下太平”的游戏,几次“锤子剪子布”之后,我在沙土上的田字格里就要写完“平”字的最后一笔,就要赢的时候,爸爸从屋里出来泼水,看到了我,呵斥道:“回家去!玩什么玩!”当时我很纳闷,爸爸为什么这么不讲理?今天,我明白了,“天下太平”是和政治相关的,弄不好,被不怀好意的人给玩个文字游戏,说我们影射当时的社会不太平,那可就惨了!因此,每当我看到那些“左愤”们嚷嚷着要回到过去的年代,便觉得可笑和可悲,难道他们就那么怀念当奴隶的年代吗?!



70年代。这是一个工厂的充电车间,年岁大些的人也许能够认出是哪个工厂吧?那时候的工厂厂房都比较低矮,办公楼也没有今天这般气派。那时的楼房大多都如相片中的一样,顶多是三层。



这便是当时的民居,低矮的平房,院墙大多是土坯的,破败不堪。最高的是电线杆,每个院子里都会立着这么一个。商店大多是平房,不过是几间相连相通而已。



这便是当时的一家大商店了,相当于今天的商场。这个应该是以前的道口商店,在今天的农业银行斜对过。



70年代。青年合作饭店,似乎是在今天的连山大街。门前挂的两个幌子,说明这家饭店具有各种酒类、炒菜,烹饪技术较高,属于当时的中档层次的饭店。然而怎么看,都只能相当于今天的小吃部水平。门前的这位小青年,是当时最时髦的打扮,身穿小短袄,头戴绿军帽,手戴白手套,裤线笔直,没有当时大多数人穿的那般臃肿。


当时的大百货对过的日杂公司。今天,原址上已经是“肯德基”快餐店了。



当时百货转盘去火车站的中央大街。左边是地工商店,右边的楼是锦西招待所。



当时百货公司前的地工商店。那时街道上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大多是自行车,公交车很少,官老爷们也没资格做轿车,吉普是当时的高档车了。农村来的马车也是可以在城市里的街道上行走的,似乎在90年代末才彻底不让进城的。



锦西六中,此相片大致是在70年代左右。



西火车站。1959年“大跃进”,那时父亲才11岁。该车站一直使用到1992年。记得92年我上大学时,已经开始施工兴建新的车站了。



水泥厂内的锦西北站,是水泥厂专用线的一个车站,车站建于1950年。水泥厂专用线起于葫芦岛站,终点站在杨家帐子镇。建线初至七十年代开行过客运列车,大多运送厂内通勤职工和方便沿线老百姓进城,但后来随着公路交通运输的发达,旅客越来越少,小客车终于停运了。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曾经坐过这条线路上的客车去杨家杖子的莲花山春游。记得父亲担心预先准备的吃食不够,还急急忙忙地买了好几个芝麻烧饼给我,至今似乎仍能回味起饼子的甜香……



锦西评剧院。据说是1948年修建的,解放前叫中山俱乐部。据说当时刚刚外部修建完,内部还没有装修,锦西就解放了,所以当时人们看戏都是站着看的。小时候经常到这里来看电影。为了看一场电影,一天晚上,父亲带着我顶着冬日的寒风(那时的风可真大啊,吹得人都喘不上气来),急急忙忙地去买票。可还是去晚了,票都卖光了,结果我们爷俩冻得哆哆嗦嗦的等了多时,也没见谁来退票,只好回了家。当时的失望和沮丧,至今仍能想起……看电影,是当时的老百姓难得的娱乐了!



锦西大电影院。海报中的电影名《夜茫茫》,是波兰影片,拍摄于1976年,1981年在中国大陆放映。记得一年春节期间,曾和亲戚在这里看了场通宵电影,一大堆的破片子,可还是坚持看完了,结果第二天睡了一天。当然,好片子这里也放,记得当年万人空巷的《佐罗》就是这里看的。念高一的时候,植树归来,同桌的金辉曾想和我一起到这里来看阿兰德龙主演的另一部影片,但未能成行。暑假的时候,金辉赶马车,结果马受惊,车翻了,他被压在了下面……



这个应该是80年代初的十字街,两位坐着的老先生身后,就是十字街商店,记得小时候经常到这来来打酱油。两个老太太在卖冰棍。冰棍,冰棍~”,这是那时候经常在街上听到的吆喝声。记得当时的冰棍,纯是冰的两分钱,奶油的五分钱。现在则纯冰的两毛,奶油的低档的五毛,价格整整涨了9倍!



这个应该是90年代的的影像了。1989年6月1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辽宁省锦西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领导体制的批复》,锦西成了县级市,所以渤海饭店门口的标语中有“参加市十大行业百日优质服务竞赛单位”的字样。那时的饭店,也仍然是平房居多。左侧的一个摊贩,似乎是卖炸糕之类的食物。


    关注 葫芦岛市肛肠学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