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答:求爱被拒为何常被颁发“好人卡”?

 

Q&A141203  问:求爱被拒为何常被颁发“好人卡”?  答:生活中,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当鼓起勇气对...



Q&A141203

问:求爱被拒为何常被颁发“好人卡”?

答:生活中,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当鼓起勇气对心仪的“男神”或“女神”表白,被拒绝前对方往往会说一堆关于自己如何如何好,“但是……”的话语。用网络的流行的说法,就是被颁发了一枚“好人卡”。在电视相亲节目中,如《非诚勿扰》里,当男嘉宾为某女嘉宾而专程报名,并精心准备了深情告白之后,如果女嘉宾一开始回应就是夸男嘉宾的各种优点,通常接下来也是“但是……”,十动然拒。

那么,为什么拒绝别人之前要先颁一张“好人卡”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因为拒绝他人需要付出心理成本有关。一般情况下,当我们面临社会拒绝的时候,都会给我们带来真实的心理伤害,其中,最大的伤害就来自于自尊受挫。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面临社会拒绝时,大脑激活的区域,与机体遭遇物理损害时激活的脑区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意味着拒绝带来的心理伤害与我们遭受物理损害的心理后果是相似的。

正是因为社会拒绝会降低我们的自尊并带来切实的心理伤害,所以有些个体会因为一、两次重要他人的他人拒绝而带来社会退缩的后果,而且,越是重要的社会拒绝,带来的后果也越严重。向暗恋对象表白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暗恋对象相对于暗恋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他人,而且对其表白也是一件十分慎重的“大事件”,因此表白被拒绝必然会对表白者带来巨大的自尊挫败感,以及心理伤害

而根据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 theory),人际之间的交往通常建立在社会交换的基础上,“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那么,当一个人深情款款地对自己表白,显然带给自己极大的自尊满足,那么自己也应该给予对方相应的积极回报,而简单粗暴的“拒绝”显然与对方带给自己的感动和自尊满足不相符,所以在拒绝之前也给予对方以积极的评价和褒奖,多少能缓解拒绝带来的交换不对等。这也可以理解成拒绝的心理成本。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而且对不同的他人拒绝的心理成本是不同的。例如,对一个陌生人的推销,拒绝起来几乎没有什么成本;但对一个熟悉的人热情地向自己推销,大多数人就可能无法断然拒绝,而是要找一堆托辞;如果推销的是朋友或是较为亲密的同事、同学,有相当比例的人恐怕已经无法拒绝而违心地购买不需要的商品。求爱表白要推销的就不是普通的商品可比,它意味着一次极其重大的人生抉择,所以尽管十动然拒,但对于熟识,或是已经付出巨大热忱的对方,已经很难做到断然拒绝(除非对方有侵犯或不礼貌的举止在前),所以找一堆溢美的托辞也就不难理解。

另一个影响求爱拒绝颁发“好人卡”的因素来自共情(empathy)作用。既然我们自己被重要他人拒绝会带来切实的心理伤害,那么他人遭遇到同样的伤害也会使我们“感同身受”,特别是如果遭遇到自尊受挫的他人就在自己的眼前,那么这种共情作用就愈加的明显。所以,为了缓解给他人造成的伤害,拒绝别人前先试图给予对方尽可能的安慰能减少可能的伤害程度。对于具有共情特质的个体来说,他们在拒绝别人时更可能困扰于带给别人的伤害。

概言之,无论是因为降低拒绝成本而找一堆溢美的托辞,还是为了尽可能带给对方安慰以减少共情的困扰,求爱被拒都很容易获颁一枚“好人卡”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4-12-03

--------------------------------------------

PsyEyes从11月起启用新的心理学问答备份地址,添加QQ:1274866349,每天公号推送的原创心理学问答将同步在此备份地址更新。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访问心理学问答原备份地址,可查询往日发布过的心理学问答。

回复F,浏览《周末讲堂》目录;回复Q,浏览《心理学问答》目录;回复P,浏览PsyEyes本周推荐文章。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