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答:伪球迷世界杯期间熬夜看球算不算是一种“媚俗”?

 

Q&A140715  问:伪球迷世界杯期间熬夜看球算不算是一种“媚俗”?  答:首先,“俗”是一个价值判断,...



Q&A140715

问:伪球迷世界杯期间熬夜看球算不算是一种“媚俗”?

答:首先,“俗”是一个价值判断,而非是非判断,因此并非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也无法进行价值判断。如果把“媚俗”转换成心理学术语,最接近的应当就是“从众”。伪球迷世界杯期间熬夜看球可以看作是广泛意义上的一种从众行为,至于它在生活中算“媚俗”还是“媚雅”,见仁见智了。

所谓伪球迷,也就是平时其实并不那么热爱足球运动,高水平的欧冠联赛决赛也基本上从未观看过;对足球比赛的规则,诸如“越位”、“前场定位球”,等懵懵懂懂,似乎从来就没有弄明白过。但他们在世界杯期间也会积极地熬夜看球,并且热衷于将看球体验与朋友分享。但是,伪球迷世界杯期间的行为反应充其量也就只能算是广义上的“从众”,从更严格的定义角度,其中则混杂了许多其他要素。

现时代的足球世界杯活动,在传媒和商家的推动下,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的活动,而之所以有这样的社会效果,就在于传媒和商家能够借助世界杯的缘由实现传播和行销的最大化。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媒体和商家是“从众”,他们是在精心算计下的统筹谋划行为。而个体在现时代也同时兼具了传媒和商业的属性:微博、微信等社交App令每一个用户都具有“自媒体”的属性和可能性;同时,吸引注意力成为现时代行销的关键核心。那么,当足球世界杯期间朋友圈被世界杯相关资讯“刷屏”时,与世界杯无关的讯息很容易淹没在“世界杯”讯息流中,因此,调整行为模式,转而关注世界杯就成为一种有利于传播和行销的理性选择。

同时,四年一度的足球世界杯活动,早已远远超越足球运动本身,它本身就是体育、政治、商业、娱乐、时尚、流行,等诸多要素的组合。从某种意义上,它成为了现代社会的“节日”共同体,在全球化的现时代尤其彰显了这个特点。伪球迷追逐世界杯与消费者追逐Apple手机可能并无二致。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相当比例的Apple消费者其实从来没有把手中的手机功能搞清楚过,但也不会被称为“伪消费者”,那么“伪球迷”这个概念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毕竟,对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球迷而言,世界杯如同鸡肋,大多数比赛的专业水准都在欧洲顶级俱乐部联赛之下。

2014-07-15

----------------------------------------------------

回复F,浏览《周末讲堂》目录;回复Q,浏览《心理学问答》目录;回复P,浏览PsyEyes本周推荐文章。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