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答:真的存在“脸盲症”吗?

 

Q&A140701  问:真的存在“脸盲症”吗?  答:确实存在“脸盲症”。俗称的“脸盲症”,在心理学里被称...



Q&A140701

问:真的存在“脸盲症”吗?

答:确实存在“脸盲症”。俗称的“脸盲症”,在心理学里被称为“面孔失认症”(prosopagnosia,亦可称为face blindness),指不能直接归因于智力功能退化的面孔识别能力缺陷。它是一类特殊的视觉失认症(agnosia),仅限于视觉通道。面孔失认症患者能够通过听声音来辨识别人。

面孔失认症患者对于识别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都有困难。一个双侧枕叶受损伤的面孔失认症患者,不仅不认得他妻子,甚至也不认识更熟悉的自己。患者报告说:“在俱乐部,我看到一个陌生人瞪着我,所以我问招待员那是谁。你可能会笑我。我是在看镜子中的自己”(Farah,2004,p93)。该患者不能认出同时代的名人照片,但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能够毫不迟疑地识别出普通物体,并且能命名和识别线条图。

有趣的是,脑损伤并不是导致面孔失认症的必要条件,近年的研究发现一些患有先天性面孔失认症但没有发现有脑损伤现象的患者。这些研究显示,一个或多个基因对于面孔知觉编码的神经机制是很重要的,基因变异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对面孔的记忆更好。

对于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特异性的面孔失认症,心理学主流的观点认为人类具有独特的面孔知觉加工机制,以区别于对一般物体的知觉加工。支持这种观点的典型证据来自于面孔倒立效应(face inversion effect),人们普遍表现出对倒立的面孔出现明显的识别困难,而对倒立的其他物体则没有这种现象。你可以尝试把你朋友或家人的照片倒过来,看看能不能高效地识别出他们来。这种效应支持了人类大脑中有专门的面孔识别系统,现代心理学的认知神经科学的脑成像研究发现人类颞叶梭状回的一个区域参与了面孔知觉。该区域被称为梭状回面孔区(FFA)。

尽管心理学并非所有研究者都赞同FFA对面孔具有选择性,而认为仅仅是对要求精细辨别的知觉辨认任务才被激活。但有些面孔失认症患者也正好表现出与面孔倒立效应相反的效应,例如,他们对正立的面孔识别困难,但对倒立的面孔却反而比正立的面孔更好。这可能正好说明面孔失认症患者丧失了面孔知觉和识别的能力,但他们能与其他人一样用非面孔的知觉和识别模式来分析倒立的面孔。这似乎更支持FFA对面孔识别具有选择性的主流观点。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直接进入一个脸盲测试,有兴趣的童鞋不妨一试。)

2014-07-01

----------------------------------------------------

回复F,浏览《周末讲堂》目录;回复Q,浏览《心理学问答》目录;回复P,浏览PsyEyes本周推荐文章。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