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答:格言或箴言对自己一定能提供积极的帮助吗?

 

Q&A140505  问:格言或箴言对自己一定能提供积极的帮助吗?  答:不一定。任何格言或箴言都是他人经验...



Q&A140505

问:格言或箴言对自己一定能提供积极的帮助吗?

答:不一定。任何格言或箴言都是他人经验或思考的总结,它或许能提供一些行动的参考,或能启迪人们思索。但作为特定个体的经验或思考总结,任何格言或箴言都具有局限性。它或者在特异性的情境下才有所裨益;或者必须置身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下才具有积极的含义;或者只适用于特定的某些人群。同时,正如大多数“他人的意见”一样,每个人的理解和掌握的尺度、分寸不同,对人们的参考价值到底有多大值得怀疑。更不用说,一些彼此矛盾的话语可能同时被当作是格言或箴言来传承,如“兔子不吃窝边草”VS“近水楼台先得月”之类。

大多数格言或箴言都是片面经验或某种偏见的思考的总结。例如,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的“沉默是金”,它告诫人们慎言本身或许没错,但也要分情境。在柏杨先生称为“酱缸”的中国文化里,因为个体与个体的界限模糊,自我与他人的界限也模糊,话语很可能被他人误读或歪曲,因此慎言有助于减少纷争,避免分歧和冲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这就是马库斯和北山忍(Markus & Kitayama)谓的“集体主义中的自我”(interdependent view of self)。但在大多数现代民主国家,“沉默是金”却是一个坏的教条,不为自己的权利大声吁求,别人是不会在乎你容忍的美德。也正是因为“沉默是金”被许多早期的移民奉为圭臬,所以导致华裔在欧美各国在政治上鲜有作为。

即使在当下的中国,“沉默是金”在很多时候也是糟糕的人际应对策略。在需要表达意见和主张的场合,“沉默是金”鼓励人们深思熟虑后再发言,但在强调决策效率的情境下,深思熟虑往往意味着放弃表达意见和主张的权利。因此,在现代社会,“沉默是金”更可能鼓励隐忍的奴性和消极的犬儒倾向。

即使从心理学角度,一个深思熟虑的人和一个直言不讳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各有所长;更关键的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营造出特定的人际互动模式。你慎言寡语,那么别人也多半不会与你交谈更多,你更可能人际互动中无意识令自己被一些资讯所屏蔽。人际互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自我表露互惠效应,你愿意卸下心防,他人也更可能对你畅所欲言;你心防甚重,他人亦会在与你互动中树起屏障。如果你天性就是一个世故、谨慎的人,那么“沉默是金”或许真的投你所好;但如果你本身是一个坦诚、率性的人,那么“沉默是金”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换言之,你是否秉持“沉默是金”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人际互动中是否诚实、善良才是长期人际交往中能为自己赢得加分的不二法门。

因此,任何格言或箴言都没必要奉为圭臬,作为寻常的心灵鸡汤足矣。人际交往中最佳的应对策略是因人、因情境、因文化而异。此时此境的裨益,完全可能是彼时彼境的陷阱。

2014-05-05

----------------------------------------------------

回复F,浏览《周末讲堂》目录;回复Q,浏览《心理学问答》目录;回复P,浏览PsyEyes本周推荐文章。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