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答:为什么现时代的心理学大师越来越少?

 

Q&A140414  问:为什么现时代的心理学大师越来越少?  答:其实不仅是现时代心理学“大师”越来越少,...



Q&A140414

问:为什么现时代的心理学大师越来越少?

答:其实不仅是现时代心理学“大师”越来越少,现时代几乎所有领域的“大师”都越来越少;而且越是成熟的学科,“大师”脱颖而出的概率也越低。根据Google公司的统计,搜索排行第一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其次是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前者活跃于1900~1930年代;后者活跃于1940~1970年代。他们都被公众高估,认为是心理学的“大师”,而在学界他们却难有此殊荣,甚至还充满争议。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才能从荒芜中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学科。这其中要经历多次研究范式的革新,以及研究领域的逐步拓展与稳定。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社会中有巨大而广泛并持久的影响,但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角度,它最大的贡献只是提供了一种诠释心理现象的可能性,而缺乏实证的基础。但佛洛伊德自1900年发表《梦的解析》开始,就对哲学、艺术、精神病学带来不啻于“地震”的颠覆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称其为“大师”毫不为过。斯金纳求学和开展最初研究的背景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主流的时代,囿于方法学和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心理学只能研究外显的行为,而难以针对内隐的精神过程进行研究。因此,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时代,夸大了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刺激-反应过程,并试图以此来解释人类复杂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斯金纳在早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学说,并通过令人信服的实验过程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设计的“斯金纳箱”研究范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也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斯金纳视为行为主义心理学之集大成者,看作是行为主义“大师”也算恰当。

但从1950年代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被认知心理学的新范式所取代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主流。同时,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也绝非心理学一门学科的功劳,它与语言学、计算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相邻或相关学科关系密切,并同步发展。这个过程也是继计算机发明后人类科学和技术加速和迅猛发展的阶段。从1950年代迄今,教育的普及以及所谓的“信息爆炸”带来的技术“井喷”,使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众多人类科学学科高度细分,一个博士穷其一生也只能在学科越来越细分的分支上稍有累进。同时,公众认识和理解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专业门槛越来越高,像开创认知神经科学的噶扎尼加(Michael S.Gazzaniga),主持蓝脑计划项目(用计算机列阵来模拟人类大脑)的亨利·马克拉姆(Henry Markram),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等等,在各自领域已经相当牛逼,但在专业之外,公众中几乎没有拥趸。

导致这一局面至少有两个互相促进的因素。一是学科发展到成熟阶段,势必带来研究领域的高度细分,难以出现学科集大成者。这就不比学科发展早期,荒芜中任何工作成就都具有显见的开创性,公众很容易认知;学科的理解门槛低,稍有教育的人都乐于且易于传播。(试想,弗洛伊德的分析对大众而言并没有方法学的门槛;而要理解噶扎尼加或亨利·马克拉姆的工作则对公众而言太过困难。)另一个因素是计算科学的发展带来“信息爆炸”,促使了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这就使任何学科的成就都很容易淹没在泛滥的资讯中。相对比的是,计算科学发展之前,任何学科的成就对公众而言都具有感知显著性。现时代公众更加热衷于娱乐资讯,而无暇关心深奥和复杂的科学资讯。

因此,可以这么理解,现时代心理学大师越来越少,是因为现时代心理学越来越成熟。

2014-04-14

----------------------------------------------------

回复F,浏览《周末讲堂》目录;回复Q,浏览《心理学问答》目录;回复P,浏览PsyEyes本周推荐文章。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