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答:爱情关系中出现“强迫性重复”如何破?

 

Q&A140222  问:人们在爱情关系中出现“强迫性重复”如何破?  答:强迫性重复(Repetition...



Q&A140222

问:人们在爱情关系中出现“强迫性重复”如何破?

答:强迫性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最初是精神分析的一个术语,可以理解成个体在原生家庭中所形成的关系模式的复制。儿童在经历一件痛苦或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无意识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去体验同样的感受。它是一种本能的倾向,去重复儿时记忆中的内容。美国西北大学教授黄维仁博士认为,“强迫性的重复“,是许多心理辅导者从事临床治疗时常见的一个现象,意指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特别容易与某一类型的人产生深刻而强烈的互动∶“We connect with people who gave us a second chance to complete our unfinished businesses。” 换句话说,我们会特别被他们吸引,不由自主地与他们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人身上具有我们成长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的心理特征。这些人在我们生命中出现时,就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让我们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小时候对自己特别重要,却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人们在爱情关系中的“强迫性重复”未必需要像精神分析或深度心理学那样的过度诠释。人们一种近乎本能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模式都倾向于强化经验或既然的态度。例如,如果我们反对转基因技术,我们就会筛选和过滤资讯,只关注与我们态度一致的资讯,而忽视或抵制与我们态度相反的资讯。再例如,我们很容易对那些熟悉的东西产生好感或积极的评价,这被称为“单纯曝光效应”(the mere exposure effect,又译作“最简暴露效应”)。哪怕这种“熟悉”纯属无厘头,但只要我们不是事先就讨厌它,都能促使我们对其产生好感。那么,在自我成长和人际亲密交往领域,人们依然受着这些简单心理效应的影响和支配。但由于成长本身是一件足够复杂的事件和过程,有太多因素的掺杂都可能影响成长的轨迹,因此反映出来就不是简单的心理效应,而是微妙而复杂的行为倾向,并且具有个人的特异性。强迫性重复就是类似心理机制的反映而已。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可能有类似“强迫性重复”的倾向,但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均衡、健康地发展,这种倾向就不会成为问题。比如,某男生心仪的女生往往都交织着他挚爱的母亲的一些特质。这种现象在精神分析里被称为恋爱对象的“原型”,一种来自我们异性父母的经验。但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某些阻碍,或压制,导致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退缩,那么,从临床上就很容易表现出“强迫性重复”。对于一个个体而言,他遭遇的成长阻力最可能来自父母,特别是来自父母的某些不好的特质或有问题的亲子互动模式。对一个正常的年轻人,尽管他可能会从与异性父母互动的早期经验中来优先选择心仪的对象,但他多半不会拒绝继续成长,也不会拒绝接触和接受新的经验,而且与不同的异性伙伴交往能使他获得更多丰富的新经验。因此,他在不断的成长中将不再拘泥于早期与异性父母的互动经验,而且越成熟早期经验也就越稀释,最终不再是影响他择偶、拍拖或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于那些成长过程遭遇阻力,以致于在自我发展的某些方面产生退缩现象的年轻人,他们很可能拒绝新的经验。因为对新经验的恐惧导致他们难以释怀的焦虑,反而促使他们愈加地沉溺熟悉的早期经验。当难以释然的焦虑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就可能成为一种强迫倾向,反映在爱情关系上就是所谓的“强迫性重复”。这种情形就好比一个自尊受挫的人会愈加地坚持自己明显偏执的态度观念一样。当然,越是拒绝新的经验,就越容易体验到自尊受挫;反过来也越容易强化既有的倾向和模式。爱情关系上是这样,其他方面也大同小异。

所以,爱情关系中出现的“强迫性重复”如何破解的关键是“成长”。一个对新经验感到恐惧和焦虑,拒绝成长的个体,不仅在爱情关系上可能出现“强迫性重复”,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可能会出现相似的问题,比如生活方式的刻板,以及社会交往的退缩,等等。如果他能尝试接触和接受新的经验,特别是在亲密关系领域,那么“强迫性重复”即是不能消弭,起码它也不至成为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

2014-04-22

----------------------------------------------------

回复F,浏览《周末讲堂》目录;回复Q,浏览《心理学问答》目录;回复P,浏览PsyEyes本周推荐文章。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