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答:民众为何成为了“惊弓之鸟”?

 

Q&A140318  问:民众为何成为了“惊弓之鸟”?  答:近日来,成都和广州街头接连出现民众恐慌、逃散事...



Q&A140318

问:民众为何成为了“惊弓之鸟”?

答:近日来,成都和广州街头接连出现民众恐慌、逃散事件,事实上导致他们恐慌、逃散的事由却纯属子虚乌有。那么,为什么空穴来风的信息就足以使民众成为“惊弓之鸟”呢?从心理学角度,这里面起码包含了两种心理现象。

首先是,个体置身于群体时的“从众”现象。所谓从众(conformity)是指个体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例如,当一些不明事由的民众看到其他人惊恐逃散,那么他们最可能的反应就是跟随其他人的逃散,哪怕他们在逃散时根本不知道其他人是为什么而逃散,他只知道自己是“大家都在跑,所以我也要跑。”。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有“从众”现象,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他人的行为和反应为自己判断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特别是在信息不明朗的情况时。这被称为“信息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这种心理机制能帮助人们在复杂的情境中作出高效的判断,在危险或紧急的情况下,这种心理机制尤其有效。(试想,如果在复杂和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要搞清楚后再决策,那几乎就没有继续生存和繁衍的机会。)尽管“从众”现象有其进化上的意义,但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中却往往会误导人们做出误判,就像在成都或广州出现过的“惊弓之鸟”一样。

其次,个体在严重缺乏安全感时,“自我暗示”现象也会带来恐慌。所谓自我暗示(auto suggestion)是人们被主观的想像或观念来自我刺激,进而影响行为反应和主观经验的过程。民众在严重缺乏安全感时,安全的需要成为压倒性的动机因素,这时人们就很容易将模糊的线索判断为具有威胁性的因素,从而自我激发,自我强化,引发恐慌性逃散。从成都和广州的民众恐慌性逃散来看,显然昆明和长沙的“砍人事件”严重削弱和损害了人们的安全感,因此,哪怕是似是而非的蛛丝马迹都可能引发人们的过度反应。相比之下,美国社会在遭遇9·11恐怖袭击之后,就没有出现群体性的恐慌逃散事件,至少反映了美国民众并没有因恐怖袭击而严重丧失掉安全感。在群体中严重自我暗示会带来心理传染现象,一个人的恐慌会使其他人也感受到恐慌,有时候甚至会发展成“集体歇斯底里”(mass hysteria)的群体心因性障碍。

当然,并非每个人置身在同样的情境中都会变成“惊弓之鸟”。无论是从众现象,还是自我暗示现象,都与某些特异性的人格因素有关,如高暗示性、高依赖性、自我中心以及不自信,等。通常地,常识和理性能减少人们变成“惊弓之鸟”的可能。

2014-03-18

----------------------------------------------------

回复F,浏览“相约星期五”目录;回复Q,浏览“心理学问答”目录;回复P,浏览PsyEyes推荐文章。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