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刘琪:这个夏天,你发烧几度?

 

有些文艺有些逗逼偶尔假装淑女,保有少女心的大女王,不插电女王刘琪跟你聊聊所谓的“发烧友”。...




刘琪


个人简介

喜欢和声音有关的一切,喜欢记录,热爱录音,初入职场小姑娘。

有些文艺有些逗逼偶尔假装淑女,保有少女心的大女王,我是不插电女王。
今天我们来聊聊所谓“发烧友”的话题。

最近因为一对真力音箱我结识了一位发烧友客户,虽然他的设备都不错,现在也升级到了真力,可是他一直称自己,并且喜欢把自己归在“音乐发烧友”的行列。于是关于这个话题我们进行了一整个下午的聊天。

“发烧友”这个说法来源于香港,就是指对某个行业或者行为熟悉爱好达到一种痴迷的程度。在早期,这个叫法在香港大多是针对“音响器材爱好者”的称呼。早期的时候,功放主要是胆机,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说的电子管,而这种功放会发热,香港人说发烧,所以在胆机发烧时,就要关闭胆机,过一会再继续玩,于是他们就把这类人称作“发烧友”。而在今天已衍生出了各类的发烧友,他们的流派非常多,在我平时的几个朋友圈子里,我发现了几类,下面我给大家总结一下,请各自对号入座。



一:“音乐发烧友”和“音响发烧友”
这个是主要的两大阵营了,听“音乐”的,这类发烧友大多有一定音乐素养,甚至会玩几件简单的乐器,他们对音乐本身会颇感兴趣,注重的是音乐,他们对不同的音乐家,不同的乐队,不同的乐器,甚至不同的场所的风格特点,甚至每次作品的任何细节都是了如指掌。他们听音乐的的结构,节奏,织体,和弦,主题,他们熟悉每个作品背后的故事,熟悉每个作曲家的平生经历,会将作曲家个人的某段故事落实到某首的每一段。他们的脑细胞会非常的丰富,他们会透过一个曲子看到一整个故事,往往这类的发烧友收藏的碟片会让你目瞪口呆,至于价值自己算吧。

听“音响”的,这类发烧友往往是电子爱好者出身,大多懂很多电子,电声知识,我觉得大多是理工科居多,而且实践动手能力很强(因为他们要关注器材本身,有的时候某一个设备,某一条电路出错,他们需要自己上)。这类的人,他们熟悉很多音乐软件,他们善于利用这些软件去判断器材的优劣,他们经常会说,这个箱子高音怎样,中音怎样,低音怎样,哪里高了,哪里空了,解析不够,下潜不深等等。至于音乐的作者,乐队等等可能他们并不知道,可是他们一定知道如何去用阿宝,蔡琴,赵照去测高中低。(此处又是幽默一下,呵呵)。所以,同样,这类人对于设备的跟新换代也绝对是你们想象不到的,甚至现在流行说“换设备换到最后就是换房子了”。



二:黑胶和数播

这个算是大类别里面的细分了,只是前两周有俩朋友一直在说这个问题,今天就也总结上来。我觉得这个就像做录音后期制作处理的时候,有一回我用了一款模拟插件,我的师傅说,这设备当时声音反映很好,现在就出了插件形式的,虽然现在数字的东西很多,但是就是有一类人喜欢并且坚持模拟的声音。至于黑胶,圈子里有些人很狂热,花大钱去收集。黑胶确实好听,自然,但是音源少,有的被卖到不低的价格,有的黑胶转录过来的高格式也不好下载。数播,是一种播放方式,有的人觉得它的数码味道太重,或者说声音有点冲,但是就是有这类人非常痴迷这种“冲”的过劲的味道。





三:听“音乐”又听“音响”的

其实,我对这类人蛮欣赏和羡慕的,因为他们往往是二者兼具,有音乐素养,又懂得一部分的电声知识,看得懂电路图,又识得了五线谱,拿得了电钻,又弹得了乐器。他们把器材当做载体,把音乐当作灵魂核心,他们有一套高水准的设备(而且不会为了烧设备而烧设备),他们也有上百张的好CD,而且都是以自己的标准而定义的好声音,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一间声音处理很好的听音室。我只想说,这样的日子真是快活似神仙啊,每天工作之余就像到了天堂有木有。
说到我自己,我也没有把自己归结到任何一个流派(因为貌似都还不够条件哈哈),如果非得说一个,我觉得我是偶像派的,属于粉丝那一类型的,学录音。除非是工作中,但是生活并不是那么烧设备,自己喜欢就好,或者喜欢哪个人,关于听音乐也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什么无损高质量,我倒是觉得感情很重要。在一个作品里有了感情,所以感动,所以吸引我的小心脏,这个是音响对于我而言的魅力:感动。我曾经听过一个玩音响玩了很多年的老朋友说,一个人不管他玩音响玩的多久,玩的档次,花费的投入有多大,可是如果他从未被音响发出的音乐而感动,那么他才比较悲剧,因为他一直没有被音乐感动过,他只是忠实于器材。我想很多人开始发烧的原因都不一样,但是到最后都是被感动到,而感动你的因素它的主体会是音乐,音响音乐的魅力就是让你在一遍又一遍的音乐里面变得欲罢不能。充满魔力,让你即使暂时脱离了音响器材,在你的脑海里也会留下那种美,让你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家坐在音响面前,沉醉在音乐中。

当然,今天不是说哪个流派好,只是在阐述一些个人感受,一些日常与人交流的总结拿来和大家分享。我想不管是听什么,在随着时间不断地过去,听的器材越多,听的音乐越多,音响音乐的阅历越深,素养品味越高,那么每个人对于“发烧”的理解和感受会越来越深刻。一句总结的话,我想要用我曾经发在朋友圈的一句话:我相信,好的耳朵后面必定有一颗丰富敏感的心。音响是机器也可以不是机器,在于你是否懂它。

结尾推荐:今年是伟大的乐圣贝多芬逝世189周年,所以我在这里推荐大家听一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大家应该听说过傅聪,这首曲子正式敲响了傅聪的归国大门。1977年初春的一天,英国伦敦的傅聪夫妇,忽然从汽车的收音机听到中国中央乐团在演奏这首曲子,他的心颤抖了。他20多年没有听过中央乐团的声音,他想,也许是时候回国了。5月都快过去了,大家不妨打开你手机的任何一个播放器,听一听吧。


    关注 WORLDSHOW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