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合太和,万国咸宁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题记语出《易经》前言:最高的和谐,是万物具有各自的禀赋,成就...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题记 语出《易经》

前言:最高的和谐,是万物具有各自的禀赋,成就各自的品性,万物的相互作用、协调并济。达到一种完满的状态。本文从陆学艺老师提出的中国社会阶层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如何改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进而使社会更加和谐,达到万国咸宁的新时代。

一、中国的社会阶层

1.1社会阶层是什么

社会阶层,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等级标准划分为彼此地位相互区别的社会集团。同一社会集团成员之间态度以及行为和模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不同集团成员存在差异性。

1.2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存在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划分出了“十大阶层”。从这十大阶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特征。
表1 中国十大社会阶层


 

(1)中国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并不稳定

社会阶层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一个国家的国力水平,从阶层种类看,我们与西方现代化国家几乎没有差距,真正的差别在于我们的结构比例还不合理。这是由于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除上表第一阶层以外,其他九个阶层每一年都会进行大换血,我国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还没有到达稳定,但是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职业趋向高级化,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之中,整个社会职业趋向高级化,整个社会在发展,必然带动各社会阶层一同发展进步。

(2)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不相适应

 目前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形态主要有两种,“橄榄型”与“哑铃型”。

橄榄型社会结构:如同橄榄——“两头小,中间大”的似球状体,它所表明的是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穷的“两极”很小,而中间阶层相当庞大,具有对社会贫富分化较强调节功能和对社会利益冲突较强的缓冲功能,属于共同富裕的理想型社会结构

图1橄榄型社会结构
哑铃型社会结构:“两头大、中间小”,它所表明的是社会阶层结构中贫富“两极”数量庞大,其所导致的阶级对立会加剧阶级斗争,于国于民于生产力都极为不利,是一种病态的社会结构模式。

   而我国目前处于两大社会阶层结构之间——“洋葱头”结构:中、低阶层数量庞大,中上阶层还未壮大,最上层和底层都较小。不可否认的是,这已经是我国几代领导人经过20多年的渐进式改革,改革经济体制,调整经济结构所获得的收获,然而“跛脚走路终归走不远”,当经济改革带来的动力不足以在把中国推向下一个新境界时,中国的“制度”问题就逐渐显现出来了,这里引用《中国向何处去》一书中,怀默霆教授的对于“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不平等”的调查结果:


图2 怀默霆—社会火山的神话: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不平等
相比于经济改革,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则相对滞后,这使得社会中、低层数量堆积,个体工商户、农业劳动者(务工人员)阶层数量庞大,而相应的体质,政策的落后使该阶层向上发展受阻,这是当前中国诸多经济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中国人固有的“阶层”即“阶级”的思想

中国古时就有“士农工商”、“商不如官”等阶级思想,这一思想存在与中国洋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如今已成为根植在中国人心中的一种思想。然而在许多“橄榄型”社会,即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中,“阶层”即“阶级”的思想被极力淡化,阶层只代表着社会分工不同,各阶层的本质都是为所处的国家、所处的社会服务,并无贵贱之分。人们都能在其社会结构中找到自我定位,而现代化国家的制度,给以人民许多福利,“小康生活”是容易获得的。这就使得其“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愈加稳固,带动经济稳步发展。

之前说到,在中国人的心中普遍存在“阶层”即“阶级”的思想,而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无力提供发达国家般的福利,这无疑加重了国人心中的“阶级”思想。如表1中的十大阶层,在许多人眼里代表的是十种地位,是与金钱、权力挂钩的(事实中国现行制度就是如此),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国人从“阶层”滑向“阶级”,所有人都不遗余力的往更高处爬,却忽略了目前的中国国力看似庞大,把所有人都推向中等甚至高等阶层显然力有未逮,既得利益者总是少部分人,所以大部分中国人民普遍表现出诸如“仇富”、“仇官”等病态的心理状态。

二、从改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角度谈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2.1 调整分配制度——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要建设的未来理想社会,当然是衣食有余、人人富足、财产共有、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但它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超越阶段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会破坏国家的正常发展。作为唯物主义者,我们必须承认人的禀赋能力差异,所以社会的贫富都必然相对地存在,而正是这种正常差异所带来的竞争,才会推动经济的发展。然而差异的进一步增大也会带来社会的动荡及经济的不稳定。



图3中国财富基尼系数
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处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在08年达到最高点0.491,此后岁逐年有所回落,但是仍然在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贫富差距就相对来说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在收入分配领域政策不断地调整。从初期、中期的鼓励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后富;到近年来强调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差”是当前最实际的选择。“缩差”有两种方式,从社会阶层结构上说就是“削顶托底”。

削顶”

对于上层结构人群,目前各国政府大都通过财税政策等再分配手段进行调节。个人所得税就是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工具之一。在美国,征收累进税后,最低收入者群体和最高收入者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就缩小了好几倍。比如单身纳税人,最高收入者的收入是最低收入者税前收入的11倍,在经过累进所得税的调节以后,下降为 7.8倍。1980 年,我国建立个人所得税制度,目前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税种,但是现行个人所得税政策在实现对家庭收入差距调节这方面的目标上,作用并不明显。
表2现行个人所得税政策与基尼系数(CHFS数据)


从图表可以看出,个人所得税征收后,各组内的基尼系数变化的幅度不超过0.01%。尤其是农村家庭,实行个人所得税政策后,由于该群体的家庭收入水平本就不高,所以其收入差距并没有得到改善,这与国外的政策效果的差距十分明显,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当前仅靠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差距,税收制度和体系都不够完善,下一步,我国应继续完善税后制度和体系,合理增加低收入者的税务减免,适度增加高收入者的税收。

托底”

   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解决问题时,“疏”永远比“堵”更有效,我认为,比“削顶”更有效的减少贫富差距的办法是“托底”,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共同富裕,而非共同贫穷,所以如何把低收入群体“托起来”,才是现阶段我国应考虑到的主要问题。而社保就是一个“托底”的重要政策,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 12.3%,美国为 36.6%。根据CHFS 的数据,如果对最低收入的 60%家庭进行补贴,中国的基尼系数从 0.61 降至 0.40。目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洋葱头”型,中、低层的群体规模很大,而高层群体规模很小,提高中、低层的群体的收入远比降低高层群体收入更为有效,这也就注定了在我国,“托底”应是我们更优先考虑的再分配政策。

2.2突破文化束缚——大力推进全面发展

在政府的再分配政策完善之后,我们应转变“阶层”即“阶级”的老旧思想,各阶层群体需要意识到不同阶层有不同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之间的差异。文化意识的多元化,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应再以“当大官”、“赚大钱”为价值导向,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选择恰当的理解社会的方式,找到切合自身的人生目标,全面发展。社会中多元化的思想碰撞,会相互促进,推动社会本身向前发展,使整个社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三、构建和谐社会

经过上述分析,我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共同富裕与全面发展双管齐下,既考虑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又考虑了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最终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意义,达到四个方面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自我和谐。人们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在改善经济的同时,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也会进入到渐进式的改革的阶段。我们需要紧跟党的步伐、我相信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我们终会看到那么一天——“保合太和,万国咸宁”!


    关注 交大青年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