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谈转型】王启民:转型发展高校的科研工作

 

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





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2015年11月19日,辽宁省教育厅正式启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支持10所高校和116个专业转型试点,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造成转型发展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科研水平低是重要原因之一。“整体科研水平相对有限,导致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逻辑与困境》陈斌)。究其原因,不外乎:①科研观念落后。不少教师认为科研是研究型大学的事情,自己只要教好书就行了,认为科研影响教学者不在少数;②科研力量薄弱。科研团队没有真正形成,科研平台内涵建设不足,缺少领军人才等不一而足;③学术积累有限。转型高校普遍建校时间短,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构建自己的学术地位,绝大多数教师几乎没有下基层开展科研合作的经历。

转型发展高校更应重视科研工作,因为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科学研究,就不足以支撑转型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面向行业和企业技术进步。然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就需要广大教师通过不间断的应用型科研去跟踪日新月异的产业技术发展动态,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应用性品质和应用型课堂教学质量。其次,只有应用型科研参与的实践教学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高层次的真实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认识新技术、掌握新技术、发展新技术的能力,即提高学生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革新与转化能力。目前转型高校实践教学只是简单地了解一下生产流程,远远达不到应用技术型大学实践教学的真正目标。最后,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没有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合作需要共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越高,服务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越强,校企合作、校地共建才能越深入,而没有企业和地方的参与,转型高校是很难发展的。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转型发展的14个任务中,与科研直接相关的有3个,分别是:通过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支持,加快建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机制;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形成一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

综上,我校应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完善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迅速提升我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内涵建设,完善市级以上科研平台管理制度,优化专职科研人员管理考核机制,提高我校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通过凝聚科研团队学术方向,优化校内科技资源,形成合力优势,围绕行业及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取得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形成科研领军人才,以点带面,实现新的较大的突破;坚持协同创新,积极融入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产业技术积累,努力把我校建成区域和行业的技术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努力筹建区校共建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小微企业辅导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内涵建设;用好、用足国家、省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绩效考核指标之一,提升我校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按照学校领导的部署,学校与行业协作、二级学院与企事业单位协作,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提升我校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水平;实现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一体化战略,科研反哺教学,应用研究支撑应用人才培养。

编辑:李茉

责编:王铁


    关注 沈阳工程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