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石艺典 自画像:透视画家眼中的自我

 

美术作品中的自画像不仅是艺术家对自己的理解和需求的表达,更是艺术家表达内心的一种独特方式和对自我的一种诠释。透过自画像看画家眼中的自我,或许是我们探寻其内心世界的契机之一。...



美术作品中的自画像不仅是艺术家对自己的理解和需求的表达,更是艺术家表达内心的一种独特方式和对自我的一种诠释。中世纪时期,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的乔托首次在宗教绘画中绘入自我的形象。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自画像尤为瞩目,被称为“镜中肖像”。透过自画像看画家眼中的自我,或许是我们探寻其内心世界的契机之一。



《自画像》,达·芬奇,1513年

达·芬奇的《自画像》是一幅素描作品,作画工具为一种红色粉笔,一般认为这是达·芬奇的最后一张作品。整幅画线条丰富多变,用浓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线的微妙变化,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作品。达·芬奇创作这幅画时,意大利很多地方都被法国占领,他离开米兰来到罗马,而罗马教皇宠信的画家却是拉斐尔。不得不潜心于科学研究的达·芬奇又受人造谣污蔑,被教皇禁止解剖尸体继续其医学研究。正是在多重恶劣的环境下,他创作了这副《自画像》。画面中的老人深邃的充满着智慧的目光,脸上披散着的长发与颌下的长须,显露出坚定不屈的性格与意志力的鼻梁和嘴唇,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画像》,拉斐尔,1506年

同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的《自画像》中,画家所描绘的自己瘦瘦的脸庞,有着温婉而卷曲的头发,给人以柔弱的感受;而那唯美细腻的眼眸深处,更是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和迷茫。这幅画创作于画家23岁之时,也有人质疑此自画像中的人物太过秀美,与拉斐尔另一画作《在保尔塞纳的弥撒》中所插入的自己的形象判若两人,同其大多数写生肖像中同时代意大利人的实际面貌颇有距离,认为画家在自画像中可能并非以写实的态度表现自己,而是描绘了其理想化的面容。

17世纪的荷兰画家伦勃朗创造了自画像史上的一个奇迹,其自画像的数量非常惊人,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副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从伦勃朗的自画像可以看到他一生的起伏变化,像日记一样记录了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自画像》,伦勃朗,1629年。伦勃朗23岁。



《自画像》,伦勃朗,1634年。伦勃朗28岁。此时的画家生活优裕,这可以从他身上的穿戴装饰中看出来。



《自画像》,伦勃朗,1640年。伦勃朗34岁。此时他有钱的太太还未去世,他的生活应该是比较富足的。在此画中还没有显露他后期生活和创作的苦难痕迹,但是他的眼神却有含有一种忧郁。



《自画像》,伦勃朗,1660年。伦勃朗54岁。画家生活的潦倒在此画中一览无余,画中人物身体虚弱、神情悲凉。



《自画像》,伦勃朗,1669年。画家生命的最后一年,终年63岁,画面中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

梵高同样在绘画史上以自画像著称。梵高一生很少拍照,目前我们只能看到三张关于他的清晰相片,而且都拍摄于21岁之前。然而在1885年到1889年的四年间,他却惊人地完成了40多张自画像,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是鲜见的。透过这些记录,我们能够深深地了解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



《自画像》,梵高,1886年,梵高在巴黎时期



《自画像》,梵高,1888年。创作于梵高要离开巴黎之前,采用了传统结构,带有职业宣言似的色彩。



《自画像》,梵高,1888年。这是梵高1888年早期在巴黎画的最后一张自画像,他自己将其称为"死亡之脸"。后来,梵高的兄嫂说这是他所有自画像中最像的一张。



《像个和尚的自画像》,梵高,1888年。这幅自画像是准备送给高更的,高更同样也画了一幅《献给梵高的自画像》。他向往东方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境界,为了使自己更像东方人,他把眼尾稍微画高。



《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梵高,1888年。此幅肖像作于他的“割耳朵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之后。此刻,画家已找到了他内心的自我平衡。



弘石艺典(Hongshi-Eden Art)
弘石设计品牌旗下的文化传播交流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弘石艺典艺术微刊


    关注 弘石艺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