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品赏365》第83篇·约己少咎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





论语天天读·里仁篇第四【原文】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因为能自我约束、节制而犯错误的人,是很少见的。”
【品赏】
“约”,《论语》中的“约”字有两种讲法:一是穷困,如“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二是本段子之所曰中的“约”,是指约束、节制。清代学者汪烜的《四书诠义》中说:“约者,束也。内束其心,外束其身,谨言慎行,审密周详,谦卑自牧,皆所谓约,以约则鲜失,敬慎不败也。”“失”,有过失、犯错误。“鲜”(xiǎn),少见。
人如果能时刻提醒、约束自己,掌握好度,这样就能避免犯错误。约束实际上是控制的意思,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言行。
《孟子.尽心下》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意思是说,语言浅近而意义深远的话,这属于善言;运用简单但影响广泛的方法,这属于善道。君子的语言,听起来很平淡但都含着很深的道义;君子的操守,以修养本身入手进而达到使天下太平。
做人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良知,用自己的良知与处世标准进行自我约束。而一般人恰恰严人而不律己,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对自己灯下黑。历史学家顾颉(jié)刚大学早期有点口吃,再加上浓重的苏州口音,说话时很多人都不易听懂。有一年,在回家的火车上,顾颉刚为了打破沉闷,率先找邻座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说话:“你好,你也……是……是去苏州的吗?”年轻人转过脸看着顾颉刚,却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出去……求学的?”顾颉刚继续找话。年轻人仍是微笑着点点头。一时间,两个人的谈话因为一个人的不配合而陷入了僵局。“你什么……时候……到终点站呢?”顾颉刚不甘心受此冷遇,继续追问着。年轻人依旧沉默不语。而这时,坐在顾颉刚不远处的一位室友看不过去了当他们快到上海站准备下车的时候, 生气地责问道:“你这个人怎么回事?没听见他正和你说话吗?”年轻人没有理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微笑着,顾颉刚虽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伸手示意室友不要为难对方。室友见状,便不再理这个只会点头微笑的木疙瘩。当他们再次把视线转回时发现那个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只留下果盘下压着的一张字条“兄弟,我叫冯友兰。很抱歉我刚才的所作所为。我也是一个口吃病患者,而且是越急越说不出话来。我之所以没有和你搭话,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解,以为我在嘲笑你。” 顾颉刚的热情而不冲动换来了冯友兰的尊重,而冯友兰面对指责自约隐忍“不说话”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
自我约束其实有时是慎独的一种表现。附耳之语,流闻千里。即使是靠近耳朵边上说的悄悄话,终究也会流传到千里之外。所以应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用自己审视的目光严苛地审查自己。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己。若不如此,怎能有“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


    关注 365家长智慧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