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另一种独特的纽带

 

只是一份从未被辜负的信任,一对彼此忠诚的买卖双方和一股源于书和知识的尊重。...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捧红了一本书--“84,Charing Cross Road”

“一份从未被辜负的信任,一对彼此忠诚的买卖双方,一股源于书和知识的尊重,远远超过一段被臆想出的萌动爱情。”





这是一本书信集。纽约的穷作家Helene Hanff为买古籍二手书,1949年从美国寄信到英国书店,认识了家庭美满的卖家Frank Doel和其同事,并在自己经济状况恶劣时为经历二战后物资缺乏的Frank和其同事无偿寄送食物和礼物,Frank也竭尽全力为Helene找寻她所需的书籍。HH和FD在之后的20年里长期书信来往,然而直到去世都素未谋面。

读完84, Charing Cross Road后感觉它和之前我看的书评完全天差地别。书评们感慨于两人长达20年从未间断的联络,然后私心地为两人描画出点点爱情。就连《不二情书》里也一直幻想HH和FD的美好故事。(我心想:这些人都有毛病吧···人家明明纯友谊···)

"二十年间缘悭一面,相隔万里莫逆于心" 听来只觉得矫情,"爱书人的圣经" 听来又觉得装B。

我确实看的到HH和FD之间紧实的关系,一种两个知己之间微妙的惺惺相惜和买卖双方的忠诚交往。

HH要书,FD找书。这一头是个生性孤僻单纯的老女人,信任陌生人如同信任自己的邻居,分享她读书的心情,她的工作,她的天气,她的唠骚,那一头是一群忙碌的店员,为了这份信任而猜测想象并自告奋勇地推荐书,也同时分享他们对她的理解。

HH要的书往往生僻难找,然而FD的书店从未随意将大洋彼岸素未谋面的她的请求置之不理。找一本Tristram Shandy 花了三年多才找到,而modern-English version of the Canterbury Tales 花了四年,期间买主未曾有过去别的地方买的心,而卖主也从不曾忘记地一直寻找的。

原本单纯的商业利益关系渐渐地有了人情味,不仅仅产生在HH和FD两个人身上,也产生在HH和所有店员身上。即便自己穷的揭不开锅,HH还是坚持给大洋彼岸的书店寄食物和礼物,店员们也热忱地寄出自己的礼物和照片。难道双方的尊重和信任就必须要让活泼直率善良大方的HH和热心又有责任心的FD产生一点奇怪的心理变化吗?

未曾谋面,没有言情,也不存在什么结局。只能说在俗世的风浪中,他们俩仿佛紧紧相依,转眼已然分离。

无可否认,这本书让人非常温暖。我想,凡是真实的东西,都有种令人咬牙切齿的感动在里面。




这是追求快速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像HH为了找书一样寄一封飘往大洋彼岸的信,也不会像电影里小虾一样随手寄信到莫名其妙的地址。

变快变方便的世界,我们的交流和沟通都变得廉价起来。科技消除了空间的距离,却增加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想起一个不大妥当的比方,有人说”小时候,我虽然穷,但是我很快乐啊;可是现在,我不但穷,而且不快乐。”(笑)当我们习惯微信QQ微博随手一发的消息时,真正碰面总有无数的尴尬。

龙应台说:“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

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

所以,好好珍惜你身边的生物吧;)

虽然HH和FD从未见面,他们的精神交流指数应该战胜了全国60%的旁友

请不要觉得矫情地和你周围的生物进行一个heart to heart的conversation哟

因为你们,总有一天是要像HH和FD一样告别的




要扫描看看咩w


    关注 淮禾的花生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