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博士修行记

 

人生是一场修行,在这场修行中,有人修身,有人修心,有人内外兼修。...



文 | 岛隧工程 傅秀萍

图 | 

傅秀萍
人生是一场修行,在这场修行中,有人修身,有人修心,有人内外兼修。作为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纪工程的建设者,尽管我们拥有了精湛的工艺技术、世界级的先进设备,但却仍然经受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重重困难和挑战,我们甚至要在曲折艰难的路上不停地思考,绞尽脑汁地去解决一个个难题。然而,在这些风险和考验面前,我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同样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一种专注的境界和一种肯于钻研的精神。正如刘亚平的人生态度,即知即行,不矜不伐,无闻,无私,无愧……

一无:身无分文的出道

1989年12月,27岁的刘亚平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那时的国家正处于政治初步稳定、经济形势复苏、改革开放意识正在萌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急剧增加的大好时期。然而,头顶博士光环的刘亚平却略显尬。他说:“社会是个大熔炉,那个时候博士生很少,有的单位甚至都不知道博士能干啥,都不敢接纳。”谈起过去,刘亚平似乎有些遗憾。先于他五六年毕业的大学本科同学,提前步入社会摸索经验,已赚到了一笔不错的收入,生活稳定而富足,而毫无背景的农村学生刘亚平,有的只是那张博士毕业证和报效祖国的志气。

步入社会后,刘亚平才真切地看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但面对自己未卜的前途,他毅然决定从最基层做起,勤勤恳恳地跑现场、整资料、写报告,与其他新手一样,在黄土飘扬的工地上认真地检测桩基,在工地试验室里默默地研究着他的专业。就这样,他经历了在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10年的磨砺之后,进入了中交航局任职技术开发处处长、副总工程师。2010年借调至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任职副总工程师、质检部长、质量总监。这一年,刘亚平48岁。

二无:心无旁骛的认真

工作“心无旁骛”,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刘亚平同样如此。但是,从业二十六载的他,却凭着这四字箴言,实现了自己能力和水平的一步步提升。

作为质量总监,他的自我感觉就是整日“战战兢兢”。120年的设计使用寿命的目标对于中国来讲,是我国交通工程史上的飞跃,而对他更多的是不能回避的责任。“质量工作最重要的是责任意识、细节把控和持之以恒,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120年的质量目标不是空谈就能实现的,必须靠一个个近乎完美的细节来支撑。”因此,有人认为他小气,不懂得通融,因为他能为了一丁点儿质量隐患,在工地上顶着烈日与人争论不休,整改好了才肯离去。有人认为他烦,因为他总是“重要的事情念三遍”,宁肯喋喋不休地叨扰大家,也不会心慈手软留下隐患,有人觉得他小题大做,因为哪个工区有质量管理漏洞,他肯定会在例会上“宣传”一番。而对于此,他觉得所有的漏洞,不能姑息,尤其质量管理的漏洞。

都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而对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者们来讲,这块海绵已经处于干硬状态,实在挤不出什么水分了。因此,要完成所有的工作,就必须要加班。白天,开会、跑现场、协调解决各种质量相关问题;晚上,便是刘亚平独自静处的好时间:阅办文件,思考问题,学习新知识。作为副总工程师,刘亚平可谓身兼数职,担任隧道基础施工监控小组负责人,从沉管E15到E19安装期间,面对办公室里大大小小四十余箱的海底泥水,一排排摆放整齐,他视若珍宝,似乎要探索工程海区回淤的奥秘。组织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绿色循环低碳公路主题性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写及基础资料整理,他挑灯夜战,从攻克文件到技术创新、变更工艺中寻找每一个节能减排亮点。另外,他还担任《中国港湾建设》期刊的主编,主要靠晚上时间去审阅每一篇论文,对岛隧工程的技术论文专辑,更是逐字逐句进行审改。然而,他的“习惯”偶尔也成了别人的困扰。比如他夜晚回到宿舍的脚步声,经常成了别人半夜12点的整点报时器;遇上问题便不分时段地给人打电话讨论解决方案等。对于刘亚平的勤学钻研,认真负责,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

三无:学无止境的传承

刘亚平,对于自己的博士身份,似乎不愿对人提及。许多事情也是从他人口中得知。譬如,张工说刘亚平年轻时测桩技术一流,工作勤奋踏实,解决了诸多工程问题,包括法院的仲裁检测,令各方心服口服。刘工说刘亚平不仅对下属要求严格,对自己更是苛刻。陈工说刘亚平很关心别人,没什么架子,有种长辈的爱。虽然他从不愿提起自己曾经的荣誉,但从他的简历资料上,我们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他的职业生涯轨迹。如此低调谦逊,荣誉证书可以堆满一个柜子。被问起项目结束后如何打算,刘亚平淡淡地表示,“只想踏踏实实地做好现在的工作,后面的事情一切听从公司安排”。在这个物质至上、人心烦躁的世界里,却仍然存在着这样一些内心有所坚守,不靠制度的强制性来约束自己,任何事情在他们眼里都似乎只是云淡风轻,或许这正是他们为自己而定的规则。

谈起自己幸福的寄托,刘亚平最欣慰的就是有个乖巧聪明的“小棉袄”。育儿书上讲,“父亲的榜样力量对孩子有着超乎想象的影响”,这从刘亚平的身上似乎得到了证实。在他的感染和熏陶下,女儿也进入了某知名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博士不是一种地位,而是一种修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希望这种求知的精神可以传递给女儿。我想,不管是优良基因的遗传,还是社会压力的催使,抑或是父女之间那种只可意会的亲情传递,但可以看出,刘亚平一定是一位言传身教的好父亲!

他时常说:“对于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堆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是什么让我们可以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苍凉的孤岛上和无边的海洋中坚持了五年多呢?是生命,港珠澳大桥是有生命的,我们就是她的父亲母亲。”人生的得失无法用一种单一的尺度来准确衡量,但我们应该始终牢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转自《港珠澳大桥》2015年第五期 总第二十八期)


    关注 港珠澳大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刘亚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