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艺僧玄印 一生何求

 

一只静香总持无量法门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

点击上方“艺视界”可以订阅哦!



清晨,和煦的阳光昭示着夏日美好的一天开始到来,由暗夜中清醒过来的昆虫与群鸟从喉咙里迸发出悦耳的歌唱,呼唤出生命的赞歌,微风从树梢中倾泻而出,算是洗漱了一下妆容,整片山林顿时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耀眼的灿烂,千佛岩洞里大小不一的诸佛造像受阳光与风蚀日复一日的洗礼,其穆肃与厚重仿佛是无意中被岁月锻造,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却愈发地显得不同于往日般的熠熠生辉。



过于茂密的树林环绕在栖霞山的整片地域,即使在站在山顶最高处也难以窥其山下全貌,隐没于庙堂,隐没于尘世,隐没于山丛,仿佛是一种历史传承的象征亦或是一种守护的使命,守护的是远离俗世纷争偏安一隅的氛围,但却是承载了一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命脉,那是关于信仰,关于一座被命名为栖霞寺的佛家殿堂,在悠悠的岁月长河里,日复一日地把普度众生的无疆大爱与万缘皆空的慈悲胸怀洒向人间。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

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

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晚唐诗人皮日休在自己的诗作《游栖霞寺》里记叙了一番心声和景色相得益彰的体会心得,空山幽冷,庙堂旷古,法场穆重而又与志趣清逸互为渗透。地处金陵城东的栖霞寺庙,难说是远离尘世烟火,但依山而建,坐落山群墨重之尾,无论春夏秋冬,景色粲然,山深人渺,焚香念经或者坐石赏月都可以出落俗尘,构成一幅慕古逍遥的自在图,无论年岁变迁,古意恒在。

作为中国四大名刹之一,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文帝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唐代时称功德寺,规模浩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



现如今占地面积40多亩的栖霞寺,共有毗卢殿、藏经楼三进院落,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栖霞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鉴真纪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后有千佛岩等众多名胜。

寺前左侧有明徽君碑,是初唐为纪念明僧绍而立,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阴"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所题。此乃江南古碑之一,是珍贵文物。

进入山门,便是弥勒佛殿,殿内供奉袒胸露、面带笑容的弥勒佛,背后韦驮,两侧四大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级而上,是寺内的主要殿堂毗卢宝殿,殿内供奉着高达10米的释迦牟尼佛,雄伟庄严。弟子梵王、帝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分列大殿两侧。佛后是海岛观音塑像,观世音伫立鳌头,善财、龙女侍女三旁,观音三十二应化身遍布全岛。堂内塑像,工艺精湛,入化传神,令人赞叹。

过了毗卢宝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经楼。藏经楼内珍藏着汉文《大藏经》7168卷,另有各种经书1.4万余册。在佛龛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玉像一尊。藏经楼左侧为"过海大师纪念堂",堂内供奉着鉴真和尚脱纱像,陈列着鉴真第六次东渡图以及鉴真和尚纪念集等文物,这些都是日本佛教界赠送的,是中日佛教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寺内还新建了玉佛楼,正中供奉一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像,玉佛雕凿精细,装金着彩,是台湾僧人星云大师捐赠的。玉佛楼两壁挂有释迦牟尼佛成道彩图。

寺外右侧是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七级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约15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栏杆,基座之上为须弥座,座八面刻有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图",有白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出游西门、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盘。八相图之上为第一级塔身,第一级塔身特别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贤菩萨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层上下檐间距离较短,五层檐由下至上逐层收入,塔身亦有收分。各面均滩两石竞,龛坐一佛。檐下斜面上还雕刻飞天、乐天、供养天人等像,与敦煌五代石窟的飞天相似。塔顶刹柱为莲花形。整个舍利塔造型精美,不仅是隋唐时期江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珍贵实物。

文化是一种传承与发扬,栖霞寺作为一座皇家寺院而名扬天下,自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构造恢弘,或者坐落名城,实则是因为它是对后世佛教文化影响深远的“三论宗”的发源地。三论宗渊源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宗,其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主要典据,由鸠摩罗什翻译,流传中国。在中国实际完成三论一宗的大业者为隋代吉藏。该宗着重阐扬诸法性空的理论,也称法性宗。该宗建立"真俗二谛"、"八不中道"等理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以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既缘起,离开众多因素和条件就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既性空。一切众生智能成佛,只因迷故,为无明妄想所蒙蔽,所以成佛与否,关键在于迷悟。此基调奠定了栖霞寺庙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脉清泉。

三论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中的一部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栖霞寺的玄印法师认为是对出世和入世的理解,出世是解脱,入世是慈悲。

禅修于栖霞寺云水居的玄印法师是坐镇寺院的瑰宝之一,栖霞寺院作为一种文化的承载流芳于世,是因其创寺以来,修为至尚的大德高僧层出不穷,以法为门以人为本才是寺庙典藏的最宝贵的财富。一边静心修度的玄印法师,同时热忱于书法艺术,师从当代高僧圆霖法师,玄印法师的书法用笔圆润,结体修长,章法疏朗,毫无纵横奇崛之气和剑拔弩张之势,几十年的佛学修养使玄印法师感悟到佛教精神世界的伟大,对佛教境界的人生追求也使涅槃寂静宗教境界成为他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他的的书法作品中蕴涵了浓厚的佛学美学思想,他的书风是佛教精神和书法抽象美形式的有机结合。展示一种宁静、空灵之美,揭现了一个大彻大悟、无欲无求、心安神定的佛陀世界,折射出灿烂的佛教美学思想。欣赏法师的作品,犹如读一本佛家经典,给人一种心灵的洗礼,使我们在这纷繁的世界里获得片刻安宁。一切尘世的烦恼与纷争暂时搁浅,只有天人合一的超然享受。

玄印法师

法师为人谦和恭让,闲云野鹤般的逸志高雅风范无处不彰显着栖身所处的栖霞寺作为一座皇家寺院,其与生俱来的气息恢弘与慈悲大度,作为一种人文财富和精神财富,法师恭和与睿智,早已为寺院赢回一片赞赏与美誉,因而瞻拜索求法师字迹或者前来求道解惑的人络绎不绝,形成一种独特的寺院景观。



寂然法师

一座寺庙历经朝代更迭,屹立千年不倒,自然不仅仅是因为运气,在多次战火烽烟的年代,栖霞寺并未能幸免于难,其中最严重的两次当属清朝末年,天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战火弥漫,烧至栖霞寺,千年功业毁于一旦,而后在1919年重建。第二次是在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炮火再一次轰塌庙舍,毁坏不可估量的心血与精业,其后在战争结束后再次重修。尽管数次遭到元气大伤,但栖霞寺像是一个铮铮铁骨的战士,在几近灭顶的灾难中一次又一次地顽强爬起,它早已让世人见证,信仰不仅仅是普度众生,解脱厄苦,信仰更是一种力量。

当然,其实信仰不仅仅只是一个抽象的说辞,对力量的体会也可以很具体地说明,在日军侵华期间,栖霞寺的一众高僧先德们,为了能多挽救备受战火摧残的苦难民众的性命,不顾寺业是否会受到炮火的牵连,也无暇管及自家的身家性命,抵住炮火架到门前的威胁与压力,毅然开设避难所,小小的一座寺庙竟容纳收留了两万多名的难民,后山的千佛岩洞里,数立方米的空间,最多时容纳了二十人余,高僧先德们每日一边绞尽脑汁与残暴的日军周旋,一边熬粥放粮尽力救活每一条前来避难的生命,或许是苍天有眼,或许是受到虔诚信徒们的善缘感召,尽管在摧残之下,寺庙已经疮痍满目,但两万多条鲜活的生命,得以系数保全。此滔天功业,将永庇栖霞。而先贤大德的善举,将佛教慈悲无畏,普度众生的释义发挥到极致,他们向世人展示,信仰的力量足以度过世间一切苦厄。

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结束后,栖霞寺再一次成为了收容避难所,而此次接收的难民却是日本受降的官兵,害怕受到愤怒的中国民众的报复,日本官兵不敢逗留外头,而栖霞寺此时成为了他们不二的选择,在栖霞寺的庇护之下,这些受降的日本官兵得到人道主义对待,随后安然地被遣送回国。“受降井”是这一事件的见证之一。

无上慈悲的佛法在坚守正义的同时,将慈悲不分彼此地洒向尘世,历来都有人在质疑栖霞寺在对待日军敌人的态度上是否过于庇护友好,但慈悲既是慈悲,慈悲是包容,宽广与无界,而浩瀚无边的佛法在这一事件中再一次得到最淋漓极致的诠释,那既是两个字:放下!(文|潘雷)

玄印法师简介:

玄印法师,一九七一年生,一九八九年入伍服兵役,自幼酷爱书画,一九九零年进修于天津书画进修学院,并多次在全国性书展种获奖。一九九三年于圆霖长老座下研习书法,参学于国内各大丛林,曾任徐州九里区政协委员,现禅修于栖霞古寺,任南京云谷书画院副院长。

法师作品欣赏:








长按二维码发现惊喜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参与商城捡漏


    关注 艺视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