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千里走单骑》写情写义红生戏

 

在京剧舞台上,曾经涌现出40多出关羽戏,还不算关羽屈居配角的《打督邮》《三顾茅庐》《张松献地图》以及神话戏《青石山》等。因关羽戏很受观众喜爱.........

在京剧舞台上,曾经涌现出40多出关羽戏,还不算关羽屈居配角的《打督邮》《三顾茅庐》《张松献地图》以及神话戏《青石山》等。因关羽戏很受观众喜爱,甚至还创造了一个新的行当——把专演关羽的演员称为“红生”。当然,这40余出关羽戏含金量有所不同,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并不太多了。其中有一出大戏,写关羽从曹营出逃,千里寻拜兄刘备,过五关,斩六将,历经艰险,九死一生,最后兄弟重聚古城,再扶炎汉。这出大戏由几个折子戏连缀而成,包括《挂印封金》《灞桥挑袍》《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带“训弟”结束,总名《千里走单骑》,或叫《曹营十二年》,是一出非常有影响、有特色的关剧。

要说《千里走单骑》的剧情,颇引人入胜。戏从关羽在曹营得知刘备去向之后,决意辞曹寻兄开始。曹操已知其意,避而不见。关羽乃挂汉寿亭侯印及所赠金银留柬辞别,保二嫂冲出许昌。曹操得知,急率文臣武将赶去送行。众人拟将关羽杀死,曹操大度放行,并道:志不可夺。追至灞陵桥,关羽横刀立马以待。曹操说明来意并赠锦袍,关羽于马上以青龙刀挑锦袍披身上,威慑曹瞒,拱手而去。关羽一行人出许昌奔河北,一路经过东岭关、洛阳城、汜水关、荥阳城及黄河渡口等五处关隘,先后刀劈剑砍曹军守将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秦琪等六员曹将,置死地而后生,成功脱险,行近刘备和张飞盘踞的古城。秦琪的舅父、曹营大将蔡阳率军追来要杀关羽报仇,关羽急命马童向古城报信。张飞以关自曹营中来,恐其有诈,将其拒之关外。此时蔡阳大兵追至城下,关羽奋力斩蔡以自明,张飞释疑,迎关羽进入古城。张飞负荆请罪,关羽训诫张飞胡乱猜疑,后经刘备劝解,三兄弟和好如初,再图大业。

此剧昔日又曾更名为《曹营十二年》,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六至二十八回。而演义更参考了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以及《关云长义勇辞金》《寿亭侯五关斩将》《关云长千里独行》等元杂剧。今日京剧舞台上所演的关羽河北寻兄的故事,可以说在元代便已流传。而在把它搬上舞台时,又汲取了明人《古城记》传奇的一些情节。戏演得精彩纷呈,动人魂魄,关二爷的形象深入人心,感人至深,但若据历史事实来看,许多情节都是虚构的。

历史上,关羽是否像京剧中所呈现的那样神勇无比,力敌万人?这一点是真实的,关羽确是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据《资治通鉴》《三国志》等史书所载,关羽和张飞被曹操手下大谋士程昱程仲德等称为“万人敌”,周瑜更称这弟兄俩为“熊虎之将”。出自敌方谋臣和主帅之口,更从侧面证实了关、张之勇!在30多出关羽为主角的戏中,有十二“斩”——《斩华雄》《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斩六将》《斩蔡阳》《斩庞德》,即关羽斩杀了十二名敌方大将(死后诛杀东吴大将吕蒙与潘璋乃无稽之谈,不论)。这十二“斩”中,见于正史的有斩颜良和斩庞德。另外还有三“斩”,虽不见于正史,但也是可以商讨的。如史载,车胄是由“先主(刘备)之袭杀”。蔡阳是奉曹操令,追杀在汝南的刘备,史载“为先生所杀”。这车胄、蔡阳,自然不会是被武艺平平的刘备所杀。而此时关羽就在刘备军中,很可能此二人就是为马疾刀快的“万人敌”关羽所斩。一个明证是,在车胄被“袭杀”之后,关羽立即被刘备委以重任,“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以上均见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这很可能是刘备对立下杀原徐州太守车胄之大功的关羽的褒奖。而诛文丑,正史虽无记载为关羽所斩,但也未见由曹营哪员猛将所杀而记之于史册,河北名将文丑不会死于无名之辈之手吧?在宋代洪迈的《容斋续笔》中,就曾有关羽诛文丑的记载:“关羽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治学严谨的洪迈当不会无凭无据地胡写,“无载史册”大概因编纂《三国志》的西晋陈寿是抑刘褒曹的,所以许多讴歌蜀汉的人和事他都给简略了。至于斩华雄和斩六将,则无论如何都是艺术创作了。史载:“(孙坚)大破(董)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更为子虚乌有的则是“过五关、斩六将”,因为是曹操把关羽送走的,关羽走得很从容,并非险象丛生。《三国志·关羽传》载:“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生于袁军。”这时的曹操是什么态度呢?“(曹营)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见《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既然曹操是这个态度,对关羽这种不忘旧主的“义气”非常欣赏,并且在关羽告辞离曹奔刘时,命令左右文武不许追赶,所以“过五关、斩六将”是虚构的。当然,关羽过关、斩将,写得极为生动、鲜活,令人赞叹!但所谓过的这“五关”,选址也是有问题的。当关羽解白马围斩颜良后,得知刘备在袁绍军中,欲前往投之。这时依《武帝纪》所载,“(曹)公还军官渡,(袁)绍进保阳武。”也就在这时候,“关羽亡归刘备”。官渡故址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阳武故址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与官渡故址相距仅四十里,实无五关阻隔。两军相距仅四十里之遥,关羽寻兄不过快马瞬间的路程。还有一说与这四十里稍异,《三国志·先主(刘备)传》与《三国志·武帝纪》所载为:“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据此,关羽寻兄需要去汝南刘辟的军中方能相会。汝南治所在今河南息县,距官渡稍远,但关羽若自官渡奔汝南寻兄,也仅有六百里的路程。如果按照戏里所说,从许都出发去汝南,只有三百里的路程。所以不管依《武帝纪》还是《先主传》,都远没有剧中所说的“千里”,更没有五关,这完全是成功的“戏说”。

那么另一个戏名《曹营十二年》可否是史实呢?这就更是人为创作了,甚至有些匪夷所思,且听笔者道来。

关羽在曹营到底待了多久?据史载,半年而已。“建安五年春,正月,……曹操击刘备,破之,获其妻子,进拔下邳,擒关羽……”这是正月的事,而到了“夏,四月”,曹操和袁绍大将颜良战于白马坡,关羽随曹操出征参战。“(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关羽写下书信,辞别躲而不见他的曹操,而“奔刘备于袁军”,这又在何年何月呢?“建安五年”,“秋,七月,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操应袁绍,绍遣刘备将兵助辟,……刘备略汝、颖之间,自许以南,吏民不安,……”(以上均见于《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再查《三国志·先主传》:“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说明关羽逃亡回刘备军中之时,是在建安五年秋七月。以此计算,关羽在曹营自建安五年春正月到是年秋七月,半年而已。再说,关羽被东吴所害为建安二十四年,按《三国演义》,享年五十八岁。他被曹操所擒时是三十九岁,如果真在曹营十二年,关羽出寻刘备时应为五十一岁。而后面那么多的大事,如投刘表、赤壁大战、镇守荆州等这二十来年的事,还剩七年能做的完吗?可见曹营十二年是演义出来的。

再说《古城会》,史书不载,仅有“亡归刘备”四字。考如今舞台上动人肺腑的弟兄相会之源流,早在《三国志平话》中便有此故事:“十鼓斩蔡阳”“古城聚义”,以及元杂剧《关云长千里独行》和《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还有明传奇《古城记》,讲的也是这个故事。京剧舞台上这出戏,是较多地根据《三国演义》并又广泛吸收平话及戏曲的精华创作而成。

北派的数位演关羽的名伶,如“京剧鼻祖”程长庚以及他的弟子汪桂芬,也包括“伶界大王”谭鑫培,还有再传弟子王凤卿、刘鸿升、高庆奎等,所演的关戏,不过《白马坡》《破壁观书》《汉津口》《华容道》《临江会》《战长沙》等五六出而已。虽然也讲究工架、身段,但以唱工为主。而把这出唱做并重、昆乱兼容的佳剧《千里走单骑》搬上京剧舞台的是久在长江之南的名伶王鸿寿。据各戏曲词典载,王鸿寿是安徽怀宁人,生于官宦人家,受家中昆曲、徽调两个戏班的熏陶,幼年得以学戏。据说同治二年(1863年),王鸿寿14岁时,家中遭难,他逃出便参加了太平军的戏班。但仅一年,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军中戏班解体,王鸿寿便流动演出于江南一带,演武生、文武老生。他受徽班演关羽的前辈演员和自北京来上海的京二黄班社演关羽戏的影响,逐渐演一些关羽戏。王鸿寿是一个改革家,他思想开放,对老的关羽的演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演的关羽,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四不像”:要能“唱”,有文老生的儒雅,因关羽是儒将;要能“做”,有武老生的工架;要能“舞”,有长靠武生的开打;要能“洒”,有武净的雄浑。特别强调唱腔、念白的力道,念白沉稳有力,严肃凝练,所谓“生腔净韵”。同时改扮相,创服装,添刀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关羽的老扮相是碗胭脂揉脸,似与书中的关羽面如重枣有异,于是王鸿寿改用银朱涂成赤色勾脸,把两道眉毛描画得极细,完全是卧蚕眉、丹凤眼,脸上再改原来的七颗痣为两颗痣,更生活化,令人望而生畏。在服装上,王鸿寿改关羽头上的小扎巾为缀满绒球的夫子盔,并设计了身上的掩心甲,以及三绺长髯、青龙宝刀,一下便造就了关羽威严肃穆、与众不同的形象。还有一个传说,光绪十四年(1888年),王鸿寿受邀到江西南昌为江西巡抚德馨祝寿演出,得到关羽在马上持刀演武的十八幅画像。他根据画作形象创作出各样的刀式刀法,并配合不同手势的理髯、捋髯、甩髯。还有非常形象又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各式“趟马”,这是从武丑的技巧中化用来的。据王鸿寿的嫡传弟子李洪春讲,老师创造的“趟马”是以老戏《兴瓦岗》中主角程咬金的“马趟子”为基础丰富发展来的。关老爷的“趟马”,一边点头,使头上夫子盔的绒球突突乱颤,一边勒缰,捯着步儿,又腿搭腿搭着走,真像是骑着快马奔腾而行的样子,观众每次均报以掌声。并增添一名善于翻扑纵跳的拉马马童。在关羽未出场前,先由马童翻纵一阵,把气氛造得火热,然后关羽急速登场,于是一个八面威风、气冲霄汉的大将军跃然而出,仿佛真的关羽再现,难怪观众把王鸿寿誉为“活关公”。

王鸿寿之前演关羽的诸多京剧名伶,尽管技艺精绝,名震菊圃,但都是把关羽当做“神”来塑造的,往往是敬而远之,缺少了灵动、勇悍的“人”气。因此当观众见到王鸿寿刻画的这个有血有肉、八面威风,却又武技超群、颇富人性美的新关羽形象时,立即为之倾倒。善于编戏的王鸿寿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抓住时机,将《三国演义》《三国志平话》以及民间传说中有关关羽的事件、故事等编成关羽戏38出,上乘的都是唱做兼备、戏剧性强的佳剧。唱上,主要是[吹腔]、[高拨子]、[唢呐二黄]、[四平调]等经过京化的老徽调,以及[二黄]及[西皮]的一些唱段;动作方面,加强工架、刀法、造型的戏剧化、复杂化,佐以“趟马”的形象化,马童翻跌的惊险化……这些处理正符合当时观众求新求变的审美心理,因而这些新创的关羽戏赢得了南北观众的青睐。于是在生行中又多出了一个新的行当——“红生”,王鸿寿则毫无疑问地坐上了“红生鼻祖”的交椅!

王鸿寿有许多门人弟子,最杰出的有所谓王门三大弟子:周信芳、林树森、李洪春。周信芳在王派的基础上有创造性的发展;林树森有好嗓子,唱做俱佳,他基本遵循王派的风范。这两位大家都在上海和南方演出。李洪春常年跟随老师,受益甚大,所演关戏达40余出。李洪春年轻时学习武老生,他的关戏将谭派武老生的技艺融入王派关戏之中,也颇有自己的特色,他门人弟子甚多,因而被人称为“红生宗师”。李洪春后来一直在北京及北方演出。《千里走单骑》是众多关戏中最重要、最受观众赞赏的剧目之一,笔者有幸观看过李洪春在中国京剧院演出的全部《千里走单骑》,最后到《古城会》结束,惜不带“训弟”。此外,因我在李万春剧团工作过,所以多次观赏过这位人称“小关公”(因他个头较矮)的这出戏,并且是带“训弟”的。另外还有《古城会》,唐韵笙、高盛麟这些艺术家演来各有千秋。

此剧的第一折为《灞桥挑袍》。戏的看点在曹操亲率文臣武将急煞煞来给关羽送行,警惕性极高的关羽横刀立马站于桥头。当曹操献上锦袍后,关羽并不下马接袍,而是用刀尖挑袍,并披于身上,均在瞬间完成。曹操前来送行,也是个性情中人;而关羽更是不忘故交,你曹操待我好,我也不能把桃园结拜的义兄义弟忘掉。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京剧院的李少春改编了这出《灞桥挑袍》。文武兼备的李少春较少演关羽戏,在这出改编的关戏中,他更多的表现关羽的人性。关羽对对待自己甚为恩厚的曹操也是非常感激的,但在去留这个大问题上,关羽是没商量的,一个“义”字不能违背。袁世海扮演的曹操,又充分展示了这位汉大丞相对关羽这个人才是爱之已极,既不能留下,也大度地放行,并诫左右“勿追也”,曹操是“去不遣追以成其义”,以己之义对关羽之义!袁世海凭借精湛的演技和对人物的理解,所刻画的曹操不是传统戏中的白脸大奸雄,而是一个抱负大、心胸宽的统帅。关羽和曹操这两个人,都是有大气魄、大手笔的大英雄!

这戏的第三出戏《古城会》是颇感人的。众多的关羽戏,有的表现关羽的威武,有的表现关羽的勇毅,有的表现关羽的狂傲不羁、刚愎自用,但《古城会》则着重表现关羽的深厚之“情”。李万春一出场,无论唱做、工架、“趟马”,都表现出一个“急”字,急欲与刘备、张飞重逢相会。不料被张飞怀疑,并拒之城外,一腔热血被兜头浇了一盆凉水。李万春将关羽心中的委屈、失望,甚至绝望的心情剖析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唱那段[西皮]时,充满炽烈的感情,感人至深,尤其是那句“下得马去自刎了”,真能把观众唱哭了。
“训弟”一折应该说是最感人的,也是极好的一个凤尾。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间,有些人以为,关羽从敌营中来,张飞举枪便刺,拒关入城,是有着高度警惕性的表现,无可厚非。然而关羽什么性格张飞难道不晓得?有怀疑也可,为什么不问问经过此事的二嫂?不调查便举枪就刺,这一枪险些把一个“无一日不思兄,无一时不念弟”的桃园关二爷逼得自刎马下,“桃园失散在今朝”。李万春这段念白,既悲伤又有力度,观众无不动容,愈加证明“训弟”还是必要的!

《古城会》

《古城会》北京京剧团

主演:高盛麟 袁世海

1976年

时长56:02

作者介绍



张永和,国家一级编剧、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剧本》杂志社正处级顾问、著名戏曲评论家。由其创作、改编的戏曲舞台剧及影视剧目多次获得国家中宣部“五个 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国京剧节金奖、首届老舍文学创作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多个奖项。长期担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评委会戏曲组评委主任、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中国京剧艺术节等国家级大奖赛评委会评委、多次参加中国政协、中央电视台春节电视晚会、戏曲 演员电视大赛、票友大赛等大型文艺节目,并于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部长期担任策划、撰稿等职,现任北京盛世和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艺术总监,以其广泛 的社会影响在文化界享有盛誉。
北京盛世和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7号

光华长安大厦3座403室

邮编:100005

电话:010-65102345

网址:http://www.shengshiheming.cn


    关注 盛世和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