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寻茶记

 

爱茶之人或许都有着一种执念:如果爱上一款茶,那么一定要去到它的源头去看一看,去感受它的生长环境,去结识制茶之...

爱茶之人或许都有着一种执念:
如果爱上一款茶,
那么一定要去到它的源头去看一看,
去感受它的生长环境,
去结识制茶之人,
去亲手采摘它鲜嫩的芽头……
就像好朋友一样,
想了解它的全部……
正是出于这种执念,
我们再一次回到了政和,
去看望我们的老朋友:野生白茶


政和,原名关隶,公元1115年,宋徽宗品赏了关隶县上贡的白茶,龙颜大悦,因而将其年号政和赐给关隶为县名,自此关隶便改称政和。
上海至政和七百多公里,一路上我们归心似箭,
因此八个小时就到了政和。


虽然是白茶之乡,但是在改革春风吹满地的情况下,
它和中国其他县城似乎并没有太大区别。
但是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到了杨源乡之后,
一切都开始变得梦幻起来……




在杨源乡办完事情之后,
我们就回到了自己的村子。
我们的野生白茶就是源自这里!




村名就不透露了,因为据笔者这些年到处游玩的经验来看,这里比起大多有名的古村落更具观赏性,正是因为未被开发,所以未曾受到商业化及游客的困扰,一切都保留着最原始最美丽的状态!


村子如此,人也亦然,
淳朴、善良、热情是我最大的感受!
希望“武陵人”永远不要踏足这块桃源净土。
村里没有饭店,晚饭是在大嫂家吃的,柴火烧地锅,加上纯正的山珍和独有的菜色,我们一个个吃的肚皮圆鼓鼓,心满意足的回到了我们的老屋。




这里的老屋为全木质结构,受徽派建筑风格与闽北民居建筑风格的影响,别具特色!我们的茶就储存在这样的屋子里。


给你们看一眼茶仓得瑟一下~




太阳落山以后,村子里就变得安静下来,没有喧嚣,没有汽笛,只有隐约的潺潺水声。没有都市里的灯红酒绿,村民们睡的都很早。躺在床上,闻着淡淡的木头香味,时间就这样变得慢了下来。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那句话:
从前的日子很慢,
车 马 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一夜好梦,第二天一大早被村里此起彼伏的公鸡打鸣叫醒。
如果翻译成普通话的话,它们大概是在说:“早啊!吃了没?我早饭吃了条大虫子,你呢?我吃的是米啊……”
言归正传……


早晨的村庄,被雾气缭绕的青山环绕,各家各户袅袅升起的炊烟,空气中弥漫着柴火香和清新的泥土香气。


出发去看野茶,沿途经过一座座的茶山,
有种植茶,也有荒茶(以前是种植茶,后来无人照看,自由生长)




经过一处山溪,大家纷纷下车游玩,




天然茶台图 (小伙伴在筹划把它搬回上海……)


捡石头乐此不疲




盘山公路盘啊盘,海拔也在不知不觉间升高了很多。政和的这些野生白茶树,所处的海拔非常高,有些甚至生长在原始森林内。而且数量也是非常稀少,一个山头或许只有两、三棵的野生茶树,最多的山头,也只发现了五、六棵。我们所处的这个山头,是相对较为容易到达的。




由于海拔较高,虽然政和县有很多地方的白茶已经开始采摘,但是这里的野生白茶还远未到可以采摘的时间。




同行的大姐告诉我们,由于海拔较高,昼夜温差较大,因此我们的野生白茶似乎比较晚熟一些,但茶中蕴含的营养成分也因此更加的丰富多彩


茶树上挂满了青苔,据说这样的茶枞味更加明显


茶树边上是一座小佛堂,
诵经的声音在空寂的山林中分外清晰。
佛光沐浴下的茶,
喝起来应该也会带有些许禅意吧
这是我们做茶的老师父,老人家坚持手工采摘,全手工制茶,我们将老人家亲手制作的茶称为“师父茶”,味道明显要高出一筹。
由于老人家年事已高,我们决定明年集体向老人家学习制茶,让“师父茶”得以传承下来。


看过了野生白茶,我们又去了附近的茶园。




在大姐的指导下,
菩提村长还有模有样的采摘了一些芽头。
Anyway,自己的茶园,就让她撒下野吧~


是夜,
老屋内,
三五好友,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用村里的井水,
品最上等的老茶!
想想就醉了,何况身处其中?


这次的千里寻茶之旅的额外收获是醉人的风景,绵延的青山绿水自不必说,这里的村子也都非常有特色,最难能可贵的是未被开发!


没有游客,没有门票,没有到处兜售的“MADE IN 义乌”旅游纪念品,有的只是热情好客的村民和斑驳的古建筑在无声的诉说千年的历史。


如果茶友们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带大家过去体验几天的山居生活,住木屋,吃农家饭,赏茶园,亲自参与到采茶、制茶的环节中去。


费用AA制,不求盈利,
只想让更多人能了解到茶背后的故事。
请关注我们,活动推出后将在公众号发布!
如有任何建议和需求,
或团队定制出行,
可在文章下或公众号下留言,
我们将一一回复。


    关注 舍枋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