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文字回顾:别以为小婴儿啥都不懂,其实,TA喜欢这样的沟通方式~

 

《生命重要的前三年》读书会第六章《和幼儿的沟通》由亚楠老师带领。亚楠老师既有丰富的蒙台梭利班级的带班经验,并...



《生命重要的前三年》读书会第六章《和幼儿的沟通》由亚楠老师带领。亚楠老师既有丰富的蒙台梭利班级的带班经验,并且是一名六个月女孩的母亲。因此本次读书会有很多亚楠老师亲身体验的案例,分享给新妈妈和准妈妈们。

带领老师简介 
亚楠老师
斯特拉斯堡大学教育学硕士,德国AMI 3-6岁认证教师
法国国际蒙台梭利学校主教老师
德国AMI0-3培训中
四个国家幼儿园小学的执教经历
法国蒙台梭利专家普桑著作《蒙台梭利教育精华,让孩子自信又独立》的译者


生命中重要的前三年这本书是我在大学时期读过的,当时也是因为蒙台梭利博士的这几本书走上了蒙台梭利教育之路。不过与幼儿沟通这个章节留下的印象并不怎么深刻,这几天拿来再读,因为女儿出生刚六个月,有刚出炉的实践感悟,再加上最近几年对法国德国的传统和新式育儿理念比较感兴趣,看了不少相关书籍,所以可以尝试将这个章节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这里的老师家长们分享一些我对与幼儿沟通的粗浅理解。欢迎大家拍砖,欢迎大家讨论。

这个章节讲的沟通,和我们平时说的沟通不是一回事,这里的沟通范围更广,这里的沟通指的是建立关系,可以和环境的沟通,和别人的沟通,和自己的沟通。

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沟通的方式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快捷方便,这样一来也容易变得空虚和浮躁。越是这样的环境,我们越要专注,平静,注重各种无意识的讯息。沟通不能局限到只是通过语言,无意识的,非语言的沟通很多时候意义更重大,尤其在不会说话的婴儿身上。
1
沟通从胎儿开始


我觉得这个章节的题目,与幼儿沟通,并不是很全面,因为沟通从胎儿就开始了。其实书中也提到了,胎儿要存活,就必然要和她依附的母体产生连接。生物上的连接非常复杂,我的先生在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工作,我曾经去他们实验室,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互相的连接,非常震撼,像是艺术品一样。我们孕检的时候也会定期看到胎儿的成长,听到胎儿的心跳,大家也一定感叹过这生命的奇迹。大自然将一切精密地设计好了,这个小生命从一开始就会本能地与周围环境积极连接,存活,成长,成熟,瓜熟蒂落。我们能左右的并不多,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什么也不做。

在孕期第五个月的时候好像,我开始跟着巴黎的一位妇产科医生做肢体疗法,法语是haptonomie我自己将它翻译成肢体疗法,这个疗法从产前一直延续到产后,帮助父母与胎儿尽早的沟通。

当时医生通过一些动作让我来感受腹中还很小的胎儿,通过抚摸,语言,甚至心理意念来和宝宝交流,说实话我当时感受若有若无,医生就说,她之前接待的亚洲妈妈也这样,或许亚洲妈妈比较忽略早期和孩子的交流。不过经过几次尝试,我确实开始能更早地开始有意识的和胎儿沟通,医生通过训练有素的手法,开始让女儿和我最早的互动。这个疗法真的需要父母全身心地投入,长期忽视自己,不习惯和自己沟通的人是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也就是我刚刚说到的即使周围环境很喧嚣和浮躁,你也需要有专注和平静的时间,这样你才能解读很多无意识的讯息。有这样深刻地和自己沟通的经验,你才能体察到腹中胎儿微小的动作。这个肢体疗法需要妈妈有一个很好的自我沟通的基础,懂得倾听自己的内心,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反省自己。由此便会生出一股强大的内心力量,相信自己的力量。这一切是孕育一个孩子的最好准备。

随着胎儿逐渐地成长,肢体疗法的频率也越来越多。后来因为我搬到了海德堡,这个城市没有肢体疗法医生,我也就没有机会再继续下去。非常可惜。

通过肢体疗法的胎儿和婴儿在未来生活中有更大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心态更加开放,社交能力发展好。好奇心强,敢于冒险和挑战,也更加自信。

说到这儿,我突然联想到前几天一个很震撼我的体验。允许我跑题一小会儿。我在多特蒙德培训的时候,那里的蒙台梭利学校校长带我们去参观了一个很棒的生产中心。和这个生产中心的助产士的一番交流刷新了我不少对怀孕,对生产,对育儿,甚至对人生的认识。我才真正反省到,我去年生产的种种不顺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的恐惧造成的。

在法国百分之八十准妈妈生产的时候使用了无痛分娩,听了很多过来人的经验,我特别害怕即将到来的分娩,一早就定了无痛分娩。可是真正到了生产的时候,正是无痛分娩害惨了我,最后遇上脐带绕颈危急状况,孩子不得不剖腹产。助产士告诉我:女人任何时候都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大自然赋予了我们生儿育女的能力,我们就可以不要借助任何外力生下孩子。不能完完全全迷信医院,医生,不能迷信各种止痛针,止痛剂,内心预设的疼痛会超过真正的疼痛。

我当时是醍醐灌顶,一直以来都在这各式各样的理由借口,其实最大的障碍还是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刚刚说的肢体疗法一样,我们只有真正深刻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妈妈。孕期如此,生产如此,以后漫漫育儿之路更是如此。育儿先育己。与自己沟通不好,也无法和孩子建立最佳的连接。

抱歉有点扯远了,最后我还使劲扯到原来的主题了。

我们刚刚谈到孕期和胎儿的各种交流,这些交流需要准妈妈有意识的努力,即使没有专业医生的协助。而且这种努力越早越好,因为努力的越早,接到回馈的也越早,情感连接建立的也越早。如果长期忙于工作,忽略这种沟通,那么很容易在生产之后和婴儿的沟通会比较生硬,就像两个从未认识的朋友第一次见面,就要肌肤亲密接触,给她爱和乳汁,应该不少妈妈都曾经质疑过自己,怎样我没有母性本能?为什么所有妈妈爱孩子,我却看着她没有感觉,这样下去也容易有产后抑郁。对着一个没有长期沟通相处准备的婴儿,我却要日夜操劳的照顾她,一段时间内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没有长期沟通的准备,怎能做到这一切?

我们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法,总是谈有准备的环境,但是大家都注意到出生后的准备,而忽略了这个有准备的环境就应该从孕早期开始。努力意识到腹中小生命的成长,努力和她沟通,这样长期准备,我们才能逐渐地培养出母性,培养与孩子的情感,等孩子出生后,我们才能心潮澎湃的爱这个孩子。即使辛苦,即使没有了以往悠闲的生活,我们也自得其乐。

这种有意识的沟通和努力,也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从孕早期开始,母亲的情绪就能极大的影响到胎儿的成长。母亲高兴,就会分泌快乐的荷尔蒙,母亲悲伤就会分泌悲伤的荷尔蒙。胎儿都极其敏感地感知妈妈的一切细微情绪。去年我刚刚怀孕的那段时间,当时还一个人在巴黎工作,老公又在德国,再加上怀孕身体变化影响,情绪很容易大起大落。当时我就想,情绪需要释放,但一定时候也需要控制。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假装时时刻刻开心,这种快乐不是真的快乐,内在压抑的情绪会传递信息给腹中的胎儿。所以我觉得难过抑郁就要一定的释放,但是这种释放要有适度,需要理性来克制。我的经验来说这个适度还是很难把握,本来处在一个纯感性的状态,还要有一颗理性的大脑控制说差不多了,适可为止吧,这个还真的很难。孕前期我一直在这方面做努力。我努力给胎儿传递出,我很快乐,很幸福,我期待她的出生。

胎儿的听觉是发展也是很早的,大约第十二周的时候就开始听到妈妈的声音。我那时候就开始常常和女儿聊天,可是那时候和孩子聊天还觉得是很奇怪的事情,比较刻意,等到能明显感受到胎动的时候,就常常会不自主的和孩子交流。那时候我也常常固定地哼一首歌云上太阳,快到预产期的时候我发现了一首更喜欢的歌儿紫竹调,于是唱紫竹调的次数远远超过了云上太阳,可是有意思的是,女儿出生后,只对云上太阳有反应。每次她闹得时候,我就唱这首,她会镇静好一会儿,紫竹调虽然更好听,但是没有效果。

也许胎儿期,触觉和听觉的互动更加明显,其实也能通过味觉嗅觉视觉也母体和外界能产生沟通。我们吃的东西会经过消化循环系统进入羊水里,这些羊水进入到胎儿的鼻子里,嘴巴里,就有了嗅觉和味觉的记忆。孕前期我一直在法国,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吃的法餐,是不是我的女儿以后更喜欢西餐,刚刚开始辅食,我还看不出这个倾向,如果真是,那就惨了,因为我和他的爸爸都更喜欢中餐!说到这里我又想小跑题一下下,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急切地想回国的原因,因为不仅是生命中的前三年,就是从孕期一开始,孩子就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开始产生连接,我们生活在欧洲,她将来一定会对这里的一切更加适应和喜欢,吸收性心智应该从孕期开始的,我们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我们有共同的文化基因,有更单纯的文化认同感。我们希望她有一个中国胃,甚至中国耳朵。孕期我也不辞劳苦的借来古筝,每天为她拨拉同一首曲子,水平有限,但是也是为了培养她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喜爱。我不知道我这些沟通努力能不能抵得住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力量。

又跑题了。继续谈最后一个感官沟通,视觉。准妈妈应该都有切身体验,腹中的胎儿会对光源有反应。每天晚上睡前阅读时间,记得也是胎动最多的时候,盖着被子还没那么厉害,掀开被子就感觉到她在里面翻腾,因为她感受到台灯的光线了。孕末期胎位不正或许也可以通过光源刺激来矫正胎位。
2
 孩子出生时的交流


我们谈的胎儿期的沟通是不是太多了,赶紧谈出生吧。

出生时也不要忘记和小不点沟通。想象即将出生的孩子不比母亲承受的痛苦少,或许更多我们不得而知。他们要使很大的力气要从产道出来。那时候我记得一段时间宫缩太慢,于是我摸着肚子上鼓起的小胳膊,推一推她,说加油啊,蔓蔓。于是我的女儿就客气地动一动,带来一阵宫缩,之后又睡着了。因为她努力了太久,太累了,睡着了。那时候我就知道她也许比我辛苦。到出生那一刹那,小不点突然从一个水环境进入到大气环境,瞬间要学会呼吸,很快要学会吃奶,环境完全陌生,他们肯定非常恐惧和害怕。而往往大部分出生后的婴儿照顾并不那么贴心。他们被辗转在不同的医生手中做所谓的常规检查,然后被孤独地放在婴儿室里,与连接九个月的母体突然的隔离。设身处地想象,他们经历的一切太不容易了。我们成人,尤其母亲,在生产的时候不妨多关注小不点的辛苦,注意力转移了,说不定会减轻生产的疼痛。

出生后便是两个月的共生期,在前面的章节应该已经讨论过了,我们时间有限就不再重复。总之就是共生期要做好衔接。
3
出生后和孩子的沟通


产前生产产后,我们都要积极地与孩子沟通,要沟通到位,我们就要努力懂他们的语言。最初他们的语言大部分就是哭声,各种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哭声,我们就要努力去解读这些不同的哭声。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写的婴儿的朋友圈,很搞笑,其实也很真实。因为婴儿们确实有各式各样的想法和要求,而我们成人往往忽略这些,只要哭就是给奶。久而久之,孩子的睡眠也很糟糕,夜奶频繁,因为孩子一哭就喂奶,长期这样就形成了习惯。关键是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未来的生活也有深远影响。以后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就必须去大餐一顿,食物变成了一种心理的安慰,大家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孩子出生后我一直努力地培养她好的睡眠习惯和食物习惯,说实话实践起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且一个困难解决了很快又出现一个新的困难。不过不管怎样,我的宗旨就是认真了解孩子的语言然后及时回应她。

新生儿只能通过哭来表达所有的需求,其实不用很长时间,我们就能总结出孩子不同的哭声是什么不同的要求。我家女儿很有趣,在我对她相当了解后,每次她准备要哭,我就知道她要什么,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她。以至于她哭得真的很少,每一次得到满足,准备哭的那种表情瞬间放松,而且还发出非常满意的嗯嗯的声音

女儿从四个多月开始一到下午三点就要哭。这时候的哭不是真的哭,就是恩恩呀呀的闹腾。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有段时间每天三点左右就要带她出去,于是她形成了生物钟,到了点就想告诉我:娘亲,该出门散散心了,待在家里好烦闷啊。

说到这里,又想起出生前两个月的肠绞痛。也是到黄昏的某个时刻就开始无休止的哭闹,我们叫肠绞痛,法国人叫黄昏忧郁症。哭闹原因不明,猜想是婴儿神经发展不成熟,白天吸收的信息太多处理不过来了。因为孩子出生之前我就了解了这一切,所以孩子每天这样的哭闹我只会更多地体谅她,宠她,用飞机式的抱法带着她到各个屋子旅游,带她去摸家里的各种物品,转移她的注意力,缓解她的不适。坚持几周这个现象就自然消失了。如果我先前不了解这一切,我肯定会很烦躁的,也不饿,也不困,为什么哭个不停?所以对婴儿成长的各种知识储备真的很重要,了解哭声背后的原因真的很重要。

从上个月开始我家女儿白天常常烦躁不安,本来早已睡整觉了开始频繁夜醒。刚开始以为是跳跃发展期,但是后来出了两颗白白的小牙,才知道娃开始长牙了。长牙常常会带来很多不适。因为我当时理所当然觉得六个月才会长牙,她长牙确实比我想象地要早。昨天这个小家伙又一整天烦躁不安,我就知道应该是又要长牙了。找到了原因就能采取相应的对策,对症下药。

有时候女儿日睡醒来,可能没睡够的缘故,看不到人就要哭,而且哭得是很伤心那种。大部分情况我都会及时出现在她面前,靠近她的脸亲亲她,她这时就会伸手来轻轻摸我的脸,笑眯眯地柔情蜜意地端详我。每个妈妈都和自己的孩子有独有的沟通方式,只要我们花心思懂他们,他们就会给我们各种甜蜜的回馈。

后来我发现她有些时候醒来没睡够也是因为婴儿有时候还完不成不同睡眠阶段的过渡,所以就会有日睡四十五分钟或者半小时必醒的现象。后来我就开始尝试不同的接觉方法。但是大部分失败了,直到我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冷冻法。我女儿是冬天出生的,数九寒天我也会每天坚持推她出去,她出去就睡着,一回来就醒。后来我就尝试回来也把她放阳台。想不到她就真的一直睡一直睡,能睡三四个小时。每次醒来精神状况都特别好,很开心。我觉得对于新生儿足够的睡眠和睡眠质量对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大冬天将孩子放室外貌似太大胆了,不过我以前就了解过有法国的托儿所这么干过。还有很多北欧的父母也这么干。很多人都发现婴儿在冷空气中睡眠更好。我也查阅了一些科学文献,一些研究证实说这样的睡法可以预防哮喘,但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这个方法是否可以普及没有定论,所以大家谨慎操作。而我,基于对自己女儿的观察,她是很享受冷冻待遇的,所以我一直坚持到了春暖花开,天暖了就不管用了。我妈说说不定我女儿是因为有少数民族游牧民族的基因才好这一口的,所以婴儿个体差异很大,妈妈们有了知识储备,还要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才更好。

有时候孩子的哭闹我们的确一时找不到原因,我们只能想办法安抚。这时候妈妈的声音有很明显的安抚力量,不过要注意发声的方式。有时候婴儿特别烦躁,我们像平时一样语速很快,语调很高,而且声音中还带着焦躁,不仅不起作用还会让小不点哭得更厉害。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持一种放松冷静的态度,将声音沉下来,目光坚定地看着孩子和她交流,这时候她一定会平静好一会儿。这种方法一直适用到幼儿阶段。

除了哭声,婴儿也可以通过神情和笑容来和我们交流。

婴儿不会说话,但是眼神会说话,我从女儿的眼神中能看到她是惊恐,还是开心,还是困惑,还是难过。总之眼神能表现出好多的心理活动。我常常在女儿面前很享受地吃东西,不到三个月她就开始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食物,从她的眼神里我知道这家伙已经开始向往食物了,这个眼神就是快要辅食的信号。

当她在一群人里,一个劲儿对着我笑,我知道她这是认得我的脸了。当她睁大眼睛盯着戴上老花镜的姥姥,我知道她这是困惑了,戴上眼镜就不是姥姥了。

在最初几个月,婴儿会很愉快地探索身边的环境。每天醒来都像第一次到这个家一样,脑袋三百六十度大转弯。当她看到她熟悉的东西,她就会微微一笑。因为熟悉的东西能带给她安全感。当她发现屋子里细微的变化,她又会睁大眼睛使劲盯上半天,这时候她的眼神里满是好奇,过一会儿她会傻傻地笑起来,在孩子的身边观察他们的眼神实在太有趣了,我们放佛从眼神里看到了她的大脑活动。我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一些心理学课程,就常常有婴儿相关的实验。如果我们想了解婴儿的大脑发展,就要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然后观察婴儿的神情。从他们的神情变化中,我们就能知道他们的发展程度。

肢体运动当然也是婴儿沟通的好办法。不过最初几个月婴儿的的运动大多数还是反射性的,是不受大脑控制的,慢慢地两个月之后,他们会控制的越来越多,也就能表达的越来越多。

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积极地为婴儿提供一个肢体运动无障碍的环境,这样才能帮助她更好地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肢体,这个无障碍的环境是什么呢? 比如说衣着。出生前朋友给了我好多婴儿的衣服,有特别多的连体衣,那时候姥姥在身边,总是担心她着凉,给她加衣服,连体衣一直连到脚,是很方便和保暖。姥姥走后,我就只给女儿穿一件body了,醒着的时候一直鼓励她多动,所以也不会冷。惊喜地是,脱了连体衣的女儿感觉大运动发展瞬间进步了很多,一定是连体衣限制了她的四肢。后来等到三四个月的时候,她可以吃到自己的脚丫子了,可是穿着连体衣,这个动作就很费劲儿。后来姥姥再来德国的时候开明了许多,呵呵,可能是因为春天到了的缘故,同意只给外孙女在家只穿一件body。

无障碍的环境还包括不要把她限制在各种小床里,小椅子里,给他可以大展身手的活动垫,就像瑜伽垫一样,她自主性的肢体运动就会越来越多,她就会更好地通过一些动作来表达她的想法。就像我给她喂辅食,她不愿意再吃的时候就会伸手噼里啪啦打勺子,把勺子推地很远。她通过这个动作告诉我:饱了饱了,不要再给我吃的了。

每次爸爸下班回家,一听到爸爸的声音,她就会眉开眼笑欢欣地手舞足蹈,我就知道:她是非常喜欢爸爸的。

有了自由的环境,婴儿就能更加深刻地认知这个新世界同时还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她可以通过翻身来改变看世界的角度,她伸手触碰面前的物体就可以让它移动,她可以用动作来告诉我们她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这些都太有趣了,太有成就感了,这样的经验越多,他们就越积极地去沟通,去探索。

到八九个月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婴儿介绍婴儿手语,他们能通过更精细地动作跟我们沟通交流。比如他们可以做出喝水的动作,我们就可以给他们水喝,研究发现婴儿手语可以帮助预防一些发展障碍。很多婴儿的发展受阻,是因为他们的自信心受挫,他们有非常强烈的沟通欲望,但是语言发展功能还不能让他们说话,所以手语可以起一定的过渡作用。

语言当然是最直接的沟通工具。婴儿不会说话啊,但是一岁之前都是前语言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都会练习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为后来的说话做准备。这个准备就包括频繁地和他们用语言交流。比如你给她洗澡,你就要温柔地告诉她:准备洗澡咯。我先给你脱裤子,现在脱衣服,就这样啰啰嗦嗦地跟她讲你在做什么。不要把她当成什么也不懂的婴儿,恩,将她视为你的贵宾一样,用更温柔成熟的语言对待她。

从一开始我就常常和女儿聊天,常常有事没事就跟她聊天,聊我最近想什么,做什么,而且也给她说话的机会,我说一句,停顿一下等她说。刚开始我说她也说,后来三个多月后就成了我说一句她说一句。有段时间她非常热衷这样的聊天,让我感觉她是个大话唠。后来到了大运动爆发期,她就开始热衷别的事儿了。在她想说话的时候,我不会给她奶嘴让她安静,也不会去忙别的事情让她自言自语,我一开始就学习倾听她回应她,给她自由沟通表达的机会。

好了,关于沟通我暂且就分享这么多吧,其实这个主题延伸开来可以联系到我们教育的方方面面,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的,我们留一点时间给大家思考吧,欢迎各种质疑的声音,我们可以讨论。

啰嗦了这么多,希望能抛砖引玉,对大家有一丢丢的启发。


    关注 欧洲蒙台梭利幼儿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